珠海建市前,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只有少量爲農漁業服務的工業企業,如製冰廠、小型水泥廠、漁船修造廠、農機廠等,規模小,設備簡陋,技術水平低,產品檔次不高,1978年市區工業總產値只有4000多萬元。
1979年建市,1980年試辦經濟特區以來,珠海市運用特區的特殊政策,採取靈活措施,結合本地的實際情况,通過引進外資、發展“三來一補”,興辦了一批紡織、電子、建材、食品工業企業,爲全市的工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開端。1983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爲2.83億元,比1979年6132萬元增長了3.62倍。輕工、紡織、電子、建材、機械和二輕6個行業的產值均全面增長,全市28個主要產品中,有21個持續增長。發展了收錄機、印刷線路板、磁帶、電子元器件、玻璃纖維艇等一批新的產品,經濟效益有所提高。但當時發展仍很緩慢。
1984年初市委、市政府領導、幹部認眞學習了中央關於試辦經濟特區的文件,總結了幾年來試辦珠海經濟特區的經驗及教訓,統一了思想認識,確定了發展珠海經濟特區必須“以工業爲重點,兼營工、商、農、牧、住宅、旅遊各業”,把珠海辦成一個以工業爲重點的綜合性經濟特區。1985年市委通過貫徹特區工作座談會和全國省長會議精神,決心“爬好一個坡,更上一層樓”,大力發展工業,特別是外向型工業。同時,結合珠海的實際,劃分八個工業區進行開發建設,明確提出了“四個結合,四個爲主”的工業發展方針(即外引內聯、自辦相結合,以外引爲主;向外型、替代型、自給型相結合,以外向型爲主,市辦、縣區辦、鄕鎭辦相結合,以市辦爲主;大、中、小相結合,以中小爲主)。以後逐步把工作重點轉到“抓生產、上水平、求效益”,繼而實施“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從而使工業有較大的發展。至1988年底,全市工業企業達608個,全年工業總產値(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25.41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57%,比1987年增長94.9%。其中市區工業總產值20.29億元,比1987年增長114.3%。比1978年增長,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產值20.41億元,比1987年增長83.9%,比1978年增長;重工業產值5億元,比1987年增長1.564倍,比1978年增長。在全市工業總產値中,全民所有制工業產値12.07億元,比1987年增長69.8%,比1978年增長;集體所有制工業產值5.27億元,增長1倍,比1978年增長;其他經濟類型工業產值6.78億元,增長1.638倍,比1978年增長;村及村以下辦工業產值1.29億元,增長84.3%,比1978年增長。工業產品出口比1987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達到3.08億元,增長54.8%。
經過幾年努力,珠海已初步形成了以外向型企業爲主,以電子、輕紡、食品和建材爲支柱的工業體系。1988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爲:電視機37.88萬部,比1987年增長1.37倍;其中:彩色電視機10.99萬部,增長44.5倍;收錄機75.85萬台,增長20.1%;各種手錶10.92萬隻,增長1.28倍;毛線885噸,增長3.43倍;化學纖維3550噸,增長2.2倍;各種服裝599.57萬件,增長80.4%;各種罐頭1100多噸,增長83.3%;飲料酒(混合量)7.03萬噸,增長32.6%;塑料製品7400多噸,增長12.1%;混合飼料4.17萬噸,增長24.5%;水泥15.13萬噸,增長5.4%。其他如:機製糖1988年產量達13.2萬噸,機製紙及紙板1.81萬噸,磁帶149361萬米,磚10006萬塊,均達歷史較好水平。1988年首次批量生產的產品有空調器及電冰箱用壓縮機17.8萬個,電冰箱6萬台。
1988年,全市各主要行業和大型集團公司如:電子、輕工、紡織、食品、機械、建材以及工業發展總公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經濟發展都很快,比1987年都有較大的增長。如:工業發展總公司工業總產值2.1628億元,比1987年增長4.56倍;市紡織工業公司工業總產值1.2902億元,增長1.65倍;市電子工業公司工業總產値1.7277億元,增長1.46倍;鄕鎭企業公司工業總產値7441萬元,增長3.74倍;市二輕工業公司工業總產值7201萬元,增長1.22倍;市輕工工業公司工業總產値4643萬元,增長1.06倍;市醫藥聯合總公司工業總產值2564萬元,增長1.07倍;珠海經濟特區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工業總產值6251萬元,增長53.76%;市飛梭工業集團公司工業總產值7864萬元,增長34.09%;市建材工業公司工業總產值比1987年增長21.3%;市機械工業公司工業總產値比1987年增長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