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志书年鉴

農·漁·牧·林業10年發展概述

2021-06-03 17:46:36 来源:珠海年鉴(珠海十年专号)

[農業生產闖出新路,農村經濟日趨活躍]

珠海建市、試辦經濟特區前,農業基本是單一粮食生產,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珠海建市、試辦經濟特區後,從本市實際出發,對農業生產結構作了較大調整,實行農業“爲城市服務、爲特區服務、爲出口服務”的方針,充分發揮政策、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優勢,打破單一的農業生產格局,開展多種經營,大搞開發性創滙型農業,發展出口商品基地,大力發展鄕鎭企業。10年來,農業生產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粮食、甘蔗等主要農作物產量有了提高。水果、蔬菜、花卉、魚及畜牧業等競相發展,出口產品不斷增加,鄕鎭企業蓬勃發展,農村經濟日益活躍。1988年,全市農業總產值2.68億元(1980年不變價)比建市前的1978年增長90%(其中種植業產值1.69億元,比1978年增長1.1倍;林業產值0.06億元,比1978年增長53%;畜牧業產值0.33億元,比1978年增長1.35倍);全市水稻種植面積44.67萬畝,比1978年減少30多萬畝,總產量14.62萬噸,僅比1978年減少0.14萬噸;甘蔗種植面積26.59萬畝,比1978年增加12.94萬畝,總產160.82萬噸,比1978年增加117.28萬噸;蔬菜種植43109畝,比1978年增加19614畝,總產5.34萬噸,比1981年增加2.6萬噸;水果種植面積13.79萬畝,比1978年增加12.59萬畝,水果總產3.10萬噸,比1978年增加2.91萬噸;全市農業產品出口創滙7974萬美元,比1978年增長12倍多;全市鄉鎭企業總產值7.02億元,比1978年增長90多倍。

隨着生產的發展,農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88年,全市農(漁)村人平收入1043元,比1978年的173元增加了870元。

農業在過去1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採取了如下幾項發展措施。

一、穩定、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 改革開放以前,珠海市的農業生產和經營採取“大鍋飯”形式,抑制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障碍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隨着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農村深入進行改革,清除“左”的干擾影響,打破“大鍋飯”,從1979年開始,全面實行各種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到1981年底全市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形式的責任制。水稻及甘蔗、水果、花卉、蔬菜等經濟作物,都分散到戶經營。這樣不但可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且有利於生產者對品種、田間管理、產品收成及儲運銷售等進行靈活安排,從而推動了農業生產向前發展。斗門縣的甘蔗生產,在未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前,年平均畝產一直徘徊在3噸左右,實行包乾到戶後每年畝產都在5噸以上,1988年達6噸多。

近年來,珠海市爲解決分戶經營出現的一些矛盾,處理好統與分的關係,從實際出發,把那些適宜於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項目和生產環節實行統一經營管理,鼓勵專業化、集約化生產,扶持專業戶發展,使土地相對向種田能手集中,剩餘的勞動力向工副業轉移,全市出現了大批種養大戶,各種類型的專業戶也越來越多,農業生產力得到提高。

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 在逐步完善和發展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同時,根據本市的實際,對農村的產業結構進行逐步調整,以適應特區新形勢發展需要。首先是調整粮食與其他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其做法是適當調減粮食種植面積,增加甘蔗、水果、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面積。據統計,10年來全市僅甘蔗、水果、蔬菜就增加種植面積20多萬畝。此外,還大力發展林牧副漁等項經濟,從根本上扭轉了“純粮食”的傳統農業生產,農業商品率因此大大提高,目前全市農業商品生產率已達70%以上。在調整生產結構中,又注意抓好粮食生產。近年來斗門縣、香洲區爲確保粮食生產的發展,採取政府補貼、扶持等積極措施,鼓勵農民積極種粮,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其次是大辦鄕鎭企業,發展第二、第三產業,壯大農村經濟。近年來農村興辦的工業、商業、建築業、運輸業、服務業等越來越多。據統計,目前全市有各種類型鄕鎭企業1041個,從事鄕鎭企業的職工43868人。農村出現了村村有企業,基本上家家有人進工廠企業做工的新景象。灣仔和前山兩鎭,近年大辦鄕鎭企業,集體經濟迅速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由於鄕鎭企業的興起,改變了傳統農業的格局,爲農業經濟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鄉鎭企業已成爲農村經濟的一大支柱。

三、建設外向型農業體系,農業躍上新台階

改革開放10年來,農業以建設外向型商品基地爲主體,努力建成創滙農業體系。到1988年底止,全市有188處建成漁牧果菜花等商品基地112個,其中:水產養殖業方面,有海水養殖基地19個,養殖面積10.78萬畝,海水網箱養魚5576個;畜牧業方面,有禽畜生產基地62個,其中瘦肉型猪場19個(萬頭猪場8個)、鴿、鷄、鴨、珍禽、長毛兔、奶牛等飼養場共42個,動植物良種引進隔離場1個;種植業方面,有水果基地15個,花卉基地9個,花卉工廠一座(溫室5000平方米),蔬菜基地6個。從1986年到1988年的三年間,全市農副產品出口創滙總值共達17038萬美元。1988年農副產品出口總值7974萬美元,是建市之初的13倍。

珠海市外向型農業的建立有着如下幾個特點:一是發揮地理優勢,開發沿海灘塗。珠海地處珠江三角洲前沿,位於珠江出海口的南岸。有6289平方公里海域,淺海灘塗70多萬畝。這些特殊地理環境,成爲建設外向型經濟的優勢。到目前爲止,全市已圍墾了灘塗35萬多畝,實際利用10多萬畝。全市最大圍墾區磨刀門墾區,近年在圍出的土地裏種甘蔗、牧草等,還開闢加工區,低窪地則整治成魚、蝦塘。1988年種植甘蔗11000畝、養殖水產品2000畝,獲得了豐收。二是創立農業示範區。珠海市從1986年開始,開闢了20平方公里外向型農業示範區,建成了漁、牧、果、花、良種繁育、農產品加工等六種生產基地,有20多個企業,全部按計劃投產後,年出口創滙可達1億港元。示範區的建立,引導農業向專業化、商品化、外向型方向發展。三是利用國內外先進農業科學技術進行管理,走現代化農業的路子。到目前爲止,全市已從國外和港澳地區引進水產、畜牧、水果、花卉、瓜菜等動植物優良品種70多個,引進世界先進農業技術設備60多台(套),已與美國、英國、荷蘭、西德、丹麥、日本、泰國、澳大利亞、香港、澳門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和農業技術聯繫。四是走農、工、貿一體化道路,注重突破傳統農業的束縛,努力使農業生產走向商品化。近幾年全市相繼成立了一批畜牧、水果、水產養殖等專業化公司,初步實現了專業化分工、生產、科研、加工、運銷出口逐步配套成龍。

[漁業生產的新發展]

珠海市海域廣闊、海岸線長,水產資源豐富,是發展漁業的好地方。珠海的漁業生產歷史悠久,過去一向以海洋捕撈爲主,有拖網、圍網、刺網及垂釣等多種捕撈形式,所捕魚蝦類在200種以上。在50年代至70年代期間,珠海的捕撈業發展很快,最高年總產量達65萬擔。70年代後期由於水產資源減少,影響了生產發展,1987年漁業總產量僅46萬擔。爲了改變這種狀況,建市後對漁業生產進行一系列改革,在漁業經濟體制上實行承包制,發展私人漁船;在生產佈局上作了較大調整,實行養捕結合,在抓好海洋捕撈的同時,積極發展海水、淡水養殖;在政策上恢復漁民邊境小額貿易,允許漁民自產的水產品直接出口港澳。同時,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大力扶持漁業生產,在資金、技術上給予幫助和指導。這些措施,有效地促進了漁業的發展。1988年統計,全市有海洋捕撈機動漁船1471艘,71130匹馬力,淡水捕撈船600艘,捕撈總產量2.11萬噸;海水和淡水養殖面積13.21萬畝,產量2.2萬噸。

近年來,珠海市海洋捕撈生產的特點是開發深海漁場,向深海要產量。爲了向深海發展,漁民紛紛投入資金,改造原有捕魚設備,一方面增大漁船馬力,提高深海作業能力;另一方面添置現代化助漁導航設備,不少漁船已使用了探魚儀、遠程對講機、定位儀、漁用雷達、衛星導航儀等先進設備。經過各方面的改造更新,目前珠海的漁船大部已具備了開發100~200米水深漁場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漁業產量和質量。

水產養殖方面,近年主要抓了灘塗圍墾養殖和網箱養魚。灘塗養殖主要養蠔及圍墾灘塗整治成魚塘,養殖烏頭、

魚、對蝦等魚蝦產品。目前磨刀門圍墾工程、淇澳圍墾工程以及漁牧場等單位已在圍墾養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海水網箱養魚主要養殖石斑、盲鰽等優質魚出口創涯。1988年全市網箱養魚5629箱,所養產品出口創滙2790.9萬港元。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