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志书年鉴

1988年城鎮就業概况

2021-06-03 17:59:35 来源:珠海年鉴(珠海十年专号)

全市總待業人數:15032人,其中:市區13295人,斗門1737人;比上年增加待業人員2518人(市區2376人,斗門142人)。在待業總數中已除其他原因減少的待業人員數747人(市區)。

①1987年末結轉人數9122人,其中:待業人員2038人(市區1581人,斗門457人);臨時工7084人(市區6627人,斗門457人)。②1988年新增待業人員6657人(市區5834人,斗門64人)。③1988年其他原因減少的待業人員數747人(市區)。1988年已安排就業11307人(市區10045人,斗門1262人),佔待業總人數75%;安置率:市區76%,斗門73%,全市安置率比上年降低8%(市區降低10%,斗門提高2%)。

一、安置去向 ①招收本市城鎭合同制工人2647人(市屬1871人,香洲區236人,斗門540人),其中全民1521人(市屬1085人,香洲區107人,斗門329人);集體524人(市屬235人,香洲區121人,斗門168人);外資企業602人(市屬551人,香洲區8人,斗門43人)。②其他小集體安置60人(市區)。③從事個體勞動者99人(市區25人,斗門74人)。④安排臨時工8501人(市區7853人,斗門648人)。

1988年底實有待業人員3725人,其中市區3250人,斗門475人;分別比上年增加1669人和18人。

二、招工 1988年全市招收合同制工人5214人,其中:全民招收3097人(市屬2102人,香洲區160人,斗門縣835人);外資企業招收1272人(市屬1145人,香洲區10人,斗門縣117人);集體招收845人(市屬309人,香洲區184人,斗門縣352人)。

在招收總數中:從本市城鎭待業人員招工2647人(市屬1871人、香洲區236人、斗門縣540人);從本市農村招收657人(市屬96人、香洲區37人、斗門縣524人);從本市招收的其他人員412人(市屬275人、香洲區14人、斗門縣123人);從市、縣外招工1498人(市屬1314人、香洲區67人、斗門縣117人)。

1988年全市招收不遷糧戶合同制工人1054人,其中全民招收562人(市屬138人、斗門縣424人);外資企業招收188人(市屬132人,斗門縣56人);集體招收304人(市屬45人、斗門縣259人)。

三、待業職工 到1988年底,全市共參加職工待業保險統籌的單位共1652個(市屬1087個,香洲區237個,斗門縣328個),統籌率約98%;參加職工待業保險統籌(不含臨時工)57597人(市屬33666人、香洲區5516人、斗門縣16763人);收取待業救濟金累計198萬元(市屬139萬元、香洲區12.5萬元、斗門縣46.5萬元);辦理待業職工登記505人(市屬325人、香洲區7人、斗門縣173人);待業職工重新就業123人(市屬58人、香洲區5人、斗門縣60人)。1988年底實有待業職工367人(市屬260人、香洲區2人、斗門縣105人),其中女180人;領取待業救濟金人數157人(市屬148人、香洲區2人、斗門縣7人);共發放救濟金4.57萬元(市屬3萬元、香洲區0.05萬元、斗門縣1.52萬元)。

四、勞動就業管理 ①職工待業保險統籌事業健康發展。隨着勞動制度改革的深入,待業保險工作已打開了新局面。據統計,到1988年底,全市參加職工待業保險統籌的單位已從上年1175個增加到1652個,統籌率在98%以上,其中市屬1087個,香洲區237個,斗門縣328個;統籌人數達57597人(不含臨時工);已收到職工待業保險基金累計198萬元,其中市屬139萬元,香洲區12.5萬元,斗門縣46.5萬元;辦理待業職工登記505人,其中市屬325人,香洲區7人,斗門縣173人;發放待業救濟金157人共4.57萬元;待業職工重新就業123人。

②勞動管理逐步完善。根據省、市政府有關加强勞動力管理的精神,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結合本市的實際,不斷完善勞務管理的規章制度,制定了勞力人員的管理規定,實施了臨時勞務人員證的管理辦法。到1988年底已納入管理的市屬企事業單位有381個共21589人,其中本市城鎭人員3167人,農漁村勞動力3218人;市外城鎭人員3551人,農村勞動力11653人。已發放臨時勞務人員證193個單位,共7149人。

③就業前培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88年市屬就業前培訓共47期60個班,培訓結業人數2019人,培訓後就業1038人,佔結業總數51%;在培訓結業人數中,市勞動就業培訓中心舉辦4期9個班,培訓人數476人。由於完善了就業培訓配套管理,加强了就業培訓中心的領導,充實了力量,1988年登記備案的培訓單位從去年12個班增加到34個班,培訓結業人數585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00人。同時,在教學場地方面,由原來的兩間教室增設了一個約50平方米的無線電實習試驗室,一次可容納50名學員實習。

④改革就業制度,開拓特區勞務市場新路子。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就業門路的擴大,用人觀念和就業意識也發生了變化、勞動力供求雙方的“兩個選擇”不斷增强,不僅廠、礦企業選擇用人,而且勞動者選擇職業的趨向也越來越突出。爲了適應就業的形勢,實現勞動就業的“兩個選擇”,去年初,勞動管理部門對開辦特區勞務市場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市勞務服務公司與市勞動局聯合舉辦了爲期3天的首屆“珠海勞務交流大會”,率先向全省開放勞務市場。在勞務大會期間,參加設點招工單位有120多個,應邀參加大會的來自全國11個城市和省內市、縣勞動部門、技工學校、廠、礦的代表254人;有13265人參加了洽談和交流。被企業確定錄用的有3481人,預定錄用的有3416人,佔交流人數的52%。

⑤繼續深化和完善招工、待業保險的配套改革工作。1988年,勞動就業管理在繼續深入貫徹國務院勞動制度改革四個暫行規定的同時,抓好了一部分綜合配套的改革工作。在招工方面,嚴格執行公開招工、擇優錄用的原則。注意向用工單位做好宣傳工作。9月份市免稅公司在市區貼出了招工簡章,實行面向社會招工。通過考核,擇優録用了合同制工人29人,錄用的工人素質比過去明顯提高。在待業保險方面:一是健全台帳,使檔案管理科學化。爲把待業保險的管理工作做得既全面又不繁瑣,在上年已建立的一整套管理台帳的基礎上,着重把相互關聯的各個管理環節加以理順。爲使檔案查閱方便,配合每月救濟金的核發工作,年初開始把符合享受救濟的待業職工每人建立一個資料册,做到四有,即有卡片、有相片、有登記表、有檔案。二是探索安置待業職工就業的途徑。一方面組織待業職工進行轉業訓練,以就業培訓中心爲基地,對一部分年青力强,希望有一技之長以便增强擇業競爭能力的待業職工,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培訓中心的職業訓練,並減收其培訓費,使他們掌握一定的技術,爲今後重新就業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根據企業的用工要求,認眞篩選符合企業用工條件的待業職工,通過勞務市場介紹給企業。

⑥做好勞動管理工作,促進就業安置。爲了貫徹落實省、市有關加强勞動力管理的精神,着重抓了四個方面:第一,制定了招用臨時工的管理規定,並開始實施“臨時勞務人員證”的管理辦法,較好地掌握勞務人員的流動和變化情况,進一步完善了勞務管理的規章制度。第二,按照省府和省勞動局的指示要求,結合我市的情况,對企業使用童工問題全面進行了整頓清查,印發《關於對企業僱用童工情况進行檢查的通知》和“企業使用童工自查表”300多份下發到用工較多的企業進行自查,在企業自查的基礎上,組織檢查組,先後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重點對345個市屬企業和鄕鎭、村辦企業進行了檢查。檢查結果,有4個單位共使用童工16名。發現這些問題後,市勞動管理部門立即滙同區勞動服務公司協助用工單位組織清退,並與企業一起做好被退童工的說服教育工作。到8月下旬,16名童工已全部清退完畢。第三,健全管理台帳,做好勞務人員的入册登記工作。1988年初,勞動管理部門在上年建立管理台帳的基礎上,對市屬企業的用工實行分片歸類管理,對未有入册登記的單位特別是邊遠地區的用工單位,實行上門登記辦法。通過深入檢查爲市屬103個企業1946人補辦了勞務手續。第四,加强了待業卡的管理。上半年市區開展了對城鎭待業人員待業卡的年審工作,及時準確地掌握了待業人員的變化情况。由於加强了勞務管理,健全了規章制度,從而促進了城鎭就業安置工作,全年市區共安置城鎭待業人員10045人,就業率達76%。

⑦進一步完善就業前培訓配套管理。爲了貫徹落實“先培訓、後就業”的原則,進一步完善了就業前培訓配套管理。首先,根據勞動人事部和省勞動局有關就業前培訓的規定,制定了《珠海市關於實行先培訓、後就業的暫行規定》,報經市政府同意,印發到各單位執行,使先培訓、後就業的原則逐步轉到軌道上來。其次,健全培訓管理機構,成立了就業培訓部,加强培訓工作的統籌指導,做好培訓備案登記和發證工作。由於加强了統籌指導,進一步調動了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就業前培訓,使登記備案的單位從上年12班發展到34班。培訓的專業(工種)有電工、電子、電腦操作、會計、打字、機械修理、毛紡、服裝裁剪、縫衣電車等,培訓待業人員達2019人。第三,抓好培訓中心建設,積極開展各類型的培訓。一方面爲把培訓中心發展成爲培訓實體,對中心管理人員進行調整、充實,加强力量的同時,根據培訓的需要,擴大了培訓教學場所,把原培訓中心的辦公室改爲無線電實習試驗室,一次可容納50名學員實習,使理論教學與實踐相配套。此外,公司還撥出一定資金配購了部分實習器材,爲學員實習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根據培訓中心的條件,針對特區企業用工的需要,積極開展各種類型的培訓班,通過自辦和聯辦的形式,先後擧辦了有476人參加的無線電維修、電工等9個初級技術培訓班。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