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資金營運。1991年珠海金融形勢是:存款大幅度增長,尤其是企業存款增長勢頭迅猛,但資金運用受到嚴格控制,因此貸款增長速度遠低於存款。年初,珠海的經濟在1990年有較大發展的基礎上,工業生產以比上年同期增長60%以上的速度發展。在這種形勢下,特區人民銀行想方設法穩妥地處理好控制總量與搞活特區經濟的關係。一方面堅決執行上級行下達的信貸規模,建立了對專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信貸規模每月檢查、按季監控制度,堅決壓回超規模發放的貸款,年終貸款餘額控制在信貸規模內;另一方面着重於調查研究,掌握實際情況,解決信貸資金需求。從而使資金營運取得了較好的業績。
1.存款穩步增長,貸款在受到嚴格控制的同時保持適度增長,信貸結構趨向合理並向工農業傾斜。由于1991年珠海經濟全面上升,加上金融部門採取多種手段吸收資金,銀行存款也隨之猛增,除財政性存款略低以外,其餘各項存款的增幅都達到了兩位數,最高的農村存款增幅達78.1%。
1991年珠海存款主要指標(億元)
餘額 比上年增%
存款總額 58.96 45.8
財政性存款 1.54 9.3
企業存款 24.33 51.9
城鄉儲蓄存款 26.73 41.2
農村存款 24.07 78.1
貸款方面,珠海經濟的發展使原有的貸款規模很難滿足特區的資金需要。根據珠海存款大幅度上升,企業资金需要量大的情況,年中,上級行共給珠海增加信貸規模1.23億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珠海信貸需求矛盾和金融機構因存款增加帶來的資金出路問題。
1991年珠海貸款主要指標(億元)
餘額 比上年增%
貸款總額 70.91 17
工業貸款 14.05 21.8
商業貸款 22.46 13.7
固定資產貸款 8.35 10.3
農業貸款 6.74 21.8
1991年,珠海新增貸款主要投向國營工業、外向型農業、進出口企業和國營商業、供銷部門。在全年增加的10.31億元貸款中,工業貸款佔24%,農業貸款佔12%。
由於珠海金融部門廣籌資金,用好資金,1991年珠海信貸資金取得良好的效益,各金融機構取得了較高的盈利水平,每百元貸款取得130.6元的工業產値,在廣東省名列前茅。
2.短期貸款、專項貸款和外匯抵押貸款有效地支持了珠海市食糖等農副產品收購和外貿出口收購。特區金融部門按照優化增量和市政府提出的產業發展方向,全年共發放短期貸款28.7億元,其中農副產品收購貸款3億元,佔10%;外貿出口收購貸款2.7億元,佔9%;工業企業生產貸款2.6億元,佔9%。全年發放專項貸款2635萬元,主要投向高欄島大堤、玻璃纖維廠、皇妹啤酒廠、海利空調器廠、航大建材五個重點項目。全年發放外匯抵押貸款4118萬元,用於外向型企業購買原材料和組織出口商品的資金需要。
3.貨幣投放符合珠海經濟發展需要。1991年,珠海經濟迅猛發展,信貸資金的投入量增大,因此,這一年的貨幣投放4.1億元,比上年增長1.9倍,增長較大的有:工資性支出13.17億元,比上年增37.1%;行政企業管理支出8.37億元,比上年增52.1%;農村信用社支出6.54億元,比上年增加82.3%。由於貨幣投放以經濟發展爲依據,珠海市場物價總體平穩,同期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30.5%,零售物價指數上升了3%左右,廣大市民平靜地接受了1991年中的幾次低利率和調整人民幣匯價的變化。
4.淸理“三角債”取得明顯成效。1991年,珠海市成立了淸理“三角債”領導小組,在加强領導、落實機構的同時,開展淸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和壓縮產成品資金佔用工作。對企業收到的清欠貸款,一律開設專項貸款戶,進行監督。進入“連環”淸欠階段後,對每一筆淸欠資金進行跟踪,嚴格監督,同時積極協助存款單位及時償付淸欠貸款,確保淸欠資金專款專用和能够順利地循環注入淸欠,清欠資金周轉率達5.3次。其他各項任務指標也都達到了規定的要求。清欠方面,珠海市注入了流動資金1640萬元(其中企業自籌500萬元),累計114戶收到拖欠款141筆5148萬元(其中48戶收到外省欠款55筆1622萬元)。壓縮產成品資金佔用指標完成情況:廣東省下達給珠海市的任務爲比上年末數壓减15%,珠海市至1991年底壓庫重點大戶佔用1798萬元,比上年末佔用資金下降23%。1991年,珠海市淸理“連環債”餘額爲8815萬元,清欠比爲1:5.37,成績居廣東省第三名。
二、金融管理。
1.淸理整頓金融性公司。這項工作從1990年開始,到1991年上半年基本結束,主要內容:一是督促和幫助各公司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對已淸理出來的諸如亂拉存款,爭搶業務,擅自提高存款利率等問題,嚴格檢查,限期改正;二是督促各公司補足實有資本金,達到《信托公司驗收標準》中規定的資本金必須達到5000萬元的“硬”條件;三是根據國務院提出的清理整頓公司的“五條標準”,針對“超範圍吸收存款”、“超標準拆借資金”和“貸款三查不落實”等問題進行整頓。經過人民銀行總行、廣東省分行檢查驗收,珠海市5家信托投資公司均達到了要求,重新換發了《經營金融業務許可證》。
2.依法加强對城市信用社的管理和監督。1991年,珠海市共有3家城市信用社,它們對搞活特區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由于它“出生晚”、“年齡小”,在金融機構中問題較多。特區金融部門按照人行總行制定的《城市信用社管理規定》和省行下達的有關管理文件,對城市信用社的規章制度、內部管理等方面進行檢查,使其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强,經營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存款大幅增長,愈期貸款、風險貸款减少,各信用社開辦新業務、增設網點都能向人民銀行提出報告並定期報送有關業務、財務報表,眞正發揮了人民銀行對城市信用社的業務領導、管理和稽核監督職能。
3.開展許可證驗收、換證和日常檢查工作。珠海金融管理部門在1991年下半年對金融機構的管理中重點做了金融機構《許可證》的驗收、換證和與之相配套的業務檢查工作,這項工作至年底結束,共對全市408家金融機構及儲蓄網點進行了驗收,對200個金融機構進行了換證。
三、金融市場。1990年,珠海市證劵發行市場局限於國庫劵、大額定期存單、金融債劵等,還沒有一家企業展開向社會發行企業債劵。經過金融部門的努力,一方面認眞做好企業的資信評估工作和建立健全債劵發行前的調查研究審核制度,另一方面積極做好企業債劵發行的宣傳諮詢工作,爲企業排憂解難。在企業資金緊張、銀行受規模控制不能貸款的情況下,鼓勵企業向社會融資,發行企業債劵,從而改變了企業的面貌。至1991年底,全市經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和珠海人民銀行批準發行債劵的企業達21家,發行債劵總額達12780萬元。
珠海市證劵二級市場在1991年中也不斷擴大發展。除了原有的國庫劵買賣外,還新增加了保値公債、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金融債劵等。另一方面,珠海市在1991年新成立了8家證劵交易營業部和15家證劵交易代銷點,初步形成了市內證劵交易網,到年底各種證劵交易額達6595萬元。
在股票市場方面,1991年10月以前,珠海股票市場交易尚未有重大突破,但隨着改革的深入,各部門想方設法利用股份集資形成,發展股份制經濟。如從1991年冬至1992年4月,富華纖維股份有限公司、興業股份有限公司、恒通置業股份有限公司、信海股份有限公司、羣星股份有限公司等先後發行了內部股票,股票面値達2.6億元。特別是在農村股份合作經濟方面,採取了四種集資方式:一是折股到戶,股份合作。即把集體實有的資產統一折成若干股,一部份留作集體股,一部份分給羣衆作爲個人股。二是集資入股,擴股聯營。即集體原有資產不動或評价折股,提出新增股籌資的數量,發動村民參股。三是轉讓股權,擴大聯營。將原集體財產折股,一部分留歸集體,一部分轉讓,以國營、集體單位或個人參股組成混合型股份合作企業。四是個人出資,股份合作,由村民投資入股興辦企業。在珠海市佔主要地位的香洲區,1991年共有這類合作企業45家,股金5286萬元,固定資產6691萬元,形成工業產值1.8億元,純收入322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