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全市共有城鎭待業人員25367人(包括上年結轉數18199人),已安置就業19330人,其中市區17456人、斗門縣1874人。安置率達76.2%,與去年相比上升12.5%。全市安置就業人數與1990年相比增加5970人,增加44.7%。招收本市城鎭合同制工人3366人,其中全民2682人,集體477人,外資企業207人,從事個體勞動者984人,其他各類集體289人,私營企業206人,安排臨時工14485人(其中市區13316人,斗門縣1169人);年末全市實有待業人員5974人。
[加强用工管理,完善用工制度]
(一)1991年,職能部門認眞貫徹落實《珠海市臨時工管理暫行規定》,規範企業用工行爲。4月份,市政府頒發了《珠海市臨時工管理暫行規定》,使珠海市對臨時工的管理有了一個完整的法規,解決了過去一段時間裏難以解決的問題。職能部門進行了廣泛的宣傳敎育,並印發7000本小册子、5000多份文件向用工單位逐個派發,在廣播電台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分期、逐章、逐條宣傳《暫行規定》的內容。先後組織召開了14次、有121單位135人參加的全民、集體、內聯、獨資企業主管領導座談會,3次答記者問。組織5個小組分別對市屬29家企業貫徹執行文件和使用外省民工的情況進行了檢查。召集部分臨時工座談了解情況,查看企業用工的有關資料,深入車間、宿舍、食堂現場檢查,促使用工單位自覺遵守勞動法規,規範用工行爲,糾正各種不合理規定和做法,自覺服從勞動部門的管理。1991年,企業退回臨時工工資押金共32914.18元,追回拖欠工資補貼365.0244萬元,退回其他不合理收費3150元,保護了臨時工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提高了企業領導對勞動用工政策的認識和執行勞動法規的自覺性。
(二)嚴格用工審批手續,糾正企業私招亂僱現象。近年外省民工流入珠海市的不斷增多,給一些用工單位提供了私招亂僱的方便,在新辦企業裏尤爲突出。爲了使私招亂僱現象能得到及時糾正,各縣、區勞動服務公司都能認眞執行省、市政府關於加强勞動管理的有關規定,嚴格招用工審批手續;對新辦企業需要用工的,首先到企業進行實地了解其設備、廠房、食宿、所需工種、產品種類、單位性質、地點等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對能在本市解決的勞動力,堅持在本市招收;對需要到省內招收的,先介紹到扶貧掛鈎點進行招收。對一些確實需要到外省招收的,做到嚴格把關。對於“先招後報”的用工單位,做好淸退工作,重新辦理用工申請。對拒絕清退的,按《暫行規定》進行處理,停止其申請用工。1991年,淸退53名勞工回原籍,限期補辦有關手續,補交用工調配費和待業保險金320.60元。
(三)建立健全臨時工檔案管理制度。1991年以來,勞動職能部門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臨時工的檔案台帳管理制度,把用工單位報批人數、花名册人數、變更人數進行詳細登記,防止少報、瞞報、虚報等現象發生。市屬3個勞動管理所,對臨時工管理台帳檔案比較健全,對管轄的用工單位做到心中有數。據統計,1991年全市已納入管理的臨時工總人數15.7327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0.8%;納入管理單位4188個(含個體戶),比去年同期增加126%。臨時工總人數中,已辦理《勞動手册》11.2822萬人,佔總數的74.6%;審批招工單位531個,共18792人;省内招工單位399個,13205人。
[就業安置與職工待業保險]
1991年,市勞動職能部門針對就業安置任務繁重,城鎭待業人員逐年增多,結構性待業突出,待業職工重新就業難的問題仍未得到解決以及自行辭職的職工重新就業的比例偏低等特點,認眞加强了就業工作的領導,狠抓就業措施的落實,抓好待業靑年的就業指導敎育,增强就業適應能力。具體抓了如下5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用工指導,努力爲企業服務。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責任制的實行,企業有了用人的自主權。爲了進一步提高招工質量,配合企業做好合同制工人的招收錄用工作。1991年,把招工工作的重點放在指導企業用工方面。先後對市屬的300多家企業進行了招工指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搞好勞動合同制工人的預測調查和合同續訂工作。爲進一步加强對勞動合同制工人的管理,更好地發揮職能作用,1991年上半年,市勞動服務公司開展了勞動合同制工人的超前服務工作,對全市合同制工人較多的市屬企業進行了一次預測調查。摸淸部門企業的用工需求和合同制工人即將期滿的人數,以及是否續約的情況,從而爲做好合同制工人的續約與待業職工的就業安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搞好預測調查的基礎上,積極做好合同制工人勞動合同期滿的續訂工作。1991年9月份,香洲毛紡廠由於受生產的影響,計劃與即將合同期滿的勞動合同制工人解除勞動合同,不再續約,以減輕企業的負擔。市勞動服務公司到該廠了解情況,同時宣傳勞動政策,耐心做好該廠的思想工作,該廠與12名即將期滿的合同制工人續簽了勞動合同。
(三)認眞抓好職工待業保險基金的收繳和發放工作。收繳職工待業保險基金和發放待業救濟是待業保險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障待業職工在待業期間的基本生活,以及爲職工重新就業創造良好條件起着重要的作用。勞動職能部門十分重視這項工作,經常深入到企業了解情況,聽取意見,解答企業提出的問題,宣傳待業保險政策,進一步穩固已參加待業保險統籌的單位。同時,主動做好拖繳、欠繳的銀行、保險系統的待業保險金催收工作,將未收繳的待業保險基金收繳入庫。1991年,全市企業參加待業統籌的單位已有2442個,人數達74091人,應參加職工待業保險統籌的單位基本上都參加了待業保險。在搞好職工待業保險基金收繳工作的基礎上,認眞地做好待業救濟金的發放工作,按照規定對符合條件的待業職工及時發放待業救濟金和醫療補助費。1991年,共爲待業職工發放待業救濟金和醫療補助費2163人(次),共16萬元,較好地解決了待業職工在待業期間的生活困難,維護了社會的安定。
(四)做好待業職工登記和管理工作。在辦理待業登記時,堅持原則,嚴格把關,認眞審查,防止擴大登記範圍。在搞好待業登記工作的同時,職能部門進一步加强了對待業職工的管理,建立待業職工登記台帳,做到“五有”、“四知”(即有檔案、有卡片、有相片、有住址和電話號碼;知道待業職工原工作單位、幹過的工種、技術專長及就業願望),通過電話聯繫,發行待業救濟金和家該、談心等途徑,較好地掌握待業職工的基本情況,爲推薦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積極做好待業職工就業安置工作。隨着勞動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待業職工的數量也增多。爲了搞好待業職工的就業安置工作,職能部門主要採取如下措施:第一,加强對待業職工的擇業意識敎育。針對目前一些待業職工對工作過分挑剔,對就業存在不切實際的幻想,通過辦理待業登記、領救濟金、打電話、家該等形式,引導他們從實際出發選擇工作,克服不切實際的幻想,早日走上工作崗位。第二,組織待業職工進行專業訓練。對願早日走上工作崗位和希望有一技之長的待業職工,熱情地鼓勵和介紹他們到勞動就業培訓中心參加專業訓練,並且與勞動就業培訓中心聯繫減收或免收培訓費,使他們掌握一定的技術,增加就業競爭能力,爲重新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91年,組織到勞動就業培訓中心參加專業專崗訓練的有195人。第三,積極做好推薦就業工作。職能部門利用本身勞動力供求信息中心的有利條件,根據用工單位的需求和待業職工的文化技術素質,積極向用工單位進行推薦。一年來,推薦介紹待業職工就業有52人。第四,對有意自謀職業的待業職工,主動與工商部門溝通,憑市勞動服務公司的介紹信優先辦理營業執照。第五,做好招工中適當選用待業職工就業的工作。自市政府下發《關於企業在招工中適當選用待業職工就業》的文件之後,爲了掌握職工情況,採取了幾項措施:一是建立各單位招工情況表。通過建表,掌握各企業單位月招收合同制工人的數量,爲按比例選用待業職工就業做好準備。二是切實抓好宣傳工作。針對一些單位對待業職工缺乏正確認識,不願接收待業職工等問題,反復宣傳國家關於做好待業職工安置工作的方針政策,消除部分單位對待業職工存在的偏見,增强企業安置待業職工的責任感和信心。三是按規定要求用工單位在招工中選用合適的待業職工。1991年,用工單位在招工中共選用安置了待業職工28人。一年內,在安置工作中,職能部門認眞貫徹了國家的勞動方針、政策,採取有效措施,共安置120名待業職工就業,爲解決好待業職工就業難的問題盡了最大的努力。
[開展就業前培訓,提高特區勞動力素質]
爲了提高就業人員素質,職能部門認眞貫徹了“先培訓,後就業”的原則,不斷完善就業培訓體系,建立培訓基地,完善各項培訓管理制度,積極開展培訓業務。爲了擴大培訓規模,市勞動服務公司投資200多萬元新建了一座1800平方米的培訓大樓。大樓功能齊全,一次可容納500多人學習,年培訓規模可達2500人次。培訓大樓設備齊全,有課室、電敎室、實驗室、實習工廠等,爲搞好珠海市就業培訓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1991年,主要抓了如下工作:一是充分發揮培訓中心作用,採取多渠道、多種形式開展培訓業務,一年內,共培訓結業學員1025人。開辦了15個班,其中有電腦軟件、電子技師、會計、無線電修理、初級電工、中級電工、製冷班、日語、服裝裁剪、工業電車等10多種專業。通過培訓,爲特區建設輸送了一批初級技術骨幹。二是從企業需要出發搞好培訓。根據珠海市部分製衣行業製衣工短缺,滿足不了企業需要的情況,急企業所急,爲製衣行業擧辦服裝裁剪、電車衣培訓,已培訓結業人員207人,直接介紹到企業,深受企業好評。三是廣泛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根據省敎育廳和省勞動局粤職字[1991]001號文件《關於在中學畢業班開展就業指導教育的通知》精神,配合敎育部門,從1991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對全市18所中學的初中、高中和職業高中的畢業班學生進行就業前指導敎育,指導講座共16場,參加聽課人數達2396人。通過就業指導敎育,使絕大多數的畢業生增强了對勞動就業方針、政策、法規的了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和自主就業的自覺性,爲他們今後就業提供勞務信息。與此同時,還在《珠海特區報》開闢就業指導專欄,連續刊登8期就業指導專題文章,配合敎育擴大宣傳。就業指導敎育結束後,市區10所中學共1934名學生參加了考試,及格率佔100%,領到了勞動部門和敎育部門聯合印製的《就業指導敎育考試合格證》。從1991年開始,實行憑《畢業證書》和《就業指導敎育考試合格證》辦理待業登記,領取待業卡。校園就業指導敎育,受到了師生和家長的好評,並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四是積極抓好社會培訓,提高社會培訓的質量。充分利用社會各層次、各類專業開展技術培訓。目前珠海市已有20個培訓單位,6個專業,管理人員34個,在職和聘用老師75人。一年內,社會培訓2092人,爲珠海的經濟建設培養了一批初級技術人才。
[積極開展職業介紹和勞務中介活動]
隨着勞動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待業人員逐步增加。爲了改變就業服務功能不全的狀況,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市勞動服務公司於1991年10月成立了“珠海市職業介紹中心”,下屬各管理所同時擔負着勞動管理和職業介紹的雙重職能。一年來推薦介紹待業人員就業共2863人,其中城鎭戶口待業人員308人,調配其他勞動力2555人。爲企業牽線搭橋,提供勞務信息,介紹市外招工企業28個,共1109人。就地調劑及推薦臨時工4036人。同時還積極開展就業扶貧工作,介紹到扶貧縣招工的單位20個、21次、1327人,實際招工287人。
(鄧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