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6年頒佈《珠海市企業單位退休基金統籌試行辦法》以來,市、縣(區)社會保險機構在加快社會保險制度改革中作了大量的工作,全市以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爲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已初見成效,適應了珠海經濟發展的需要,促進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
一、社會保險的主體工作已全面展開 首先,作爲社會保險核心内容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已走上正規。一是養老保險的覆蓋面不斷擴大,參加保險的企業和職工數量不斷增加。截至1991年8月底止,參加養老保險的全民所有制企業、縣以上集體所有制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內聯企業等共2250多家,比1986年底增加了156.4%;參加養老保險的企業職工包括全民所有制企業和縣以上集體所有制企業的固定職工、合同制職工和部分臨時工以及外商投資企業中的中方固定職工、合同制職工和部分臨時工共10.3097萬人,比1986年底增加了158.3%,其中固定職工、合同制職工投保率達98.5%以上。二是我市企業職工個人繳納部分養老保險費工作已全面、順利地展開。截至1991年4月底止,全市一縣五區已參加養老保險的固定職工、合同制職工、臨時工全部實行了個人繳納部分養老保險費制度,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又邁出了新的一步,爲全市實行養老保險一體化管理打下了基礎。三是對參加養老保險的離退休職工,按時足額支付了離退休金,五年共支付離退休金達5474多萬元,保證了全市1萬多名離退休職工的基本生活。其中調劑養老保險金900多萬元,對188個入不敷支的企業的7965名退休職工全額支付了退休金,保證了他們的基本生活,均衡了企業的負擔,促進了社會的安定。
其次,建立了待業保險制度。珠海市的待業保險制度於1986年建立,到1990年底止,全市國營企業,中央、省、部隊駐本市的國營企業、外資企業的中方職工都參加了待業保險,參加保險的單位有2133個,職工共65107名,3年來共發放待業救濟金和醫療補助費17.2萬元。
第三,工傷保襝工作基本籌備就緒,1991年6月,《珠海市企業職工工傷保險暫行規定》上報市人民政府,全市工傷保險業務的開展指日可待。
二、社會保險的機構設施、管理措施日益健全。首先,市、縣(區)成立了社會保險機構,配備了工作人員,形成了社會保險組織管理工作的網絡。其次,加强了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措施。兩級社會保險機構認眞落實會計制度,建立財會人員崗位責任制,健全了社會保險財會管理措施,做到了養老基金的“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市社會勞動保險公司於1989年、1990年連續兩年被評爲全省同行業財務管理先進單位。
三、社會保險業務使用電腦管理。目前,珠海市和斗門縣的社會保險業務實現了電腦管理。參加養老保險的1500多家企業和54000多名職工約17.74萬條信息、600多萬字的社會保險檔案資料全部儲存於電腦之中,管理工作達到了勞動部的要求。由於計算機工作的快捷、方便、準確,使每個參加了保險的企業單位和個人可在數秒鐘內查詢到需要的有關情況;保險台帳的記載和收款憑證的打印工作,由原來4名職員半個月的工作量減少爲1名職員兩天的作量;社會保險的財務工作,由原來3名會計的一個月工作量減少爲1名會計7—10天的工作量。隨着全市社會保險業務的發展,現代化的管理手段也將在全市內普及、提高。
(張文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