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志书年鉴

就业概况(1994)

2021-06-07 11:38:16 来源:珠海年鉴(1994)

1993年珠海市共有城镇待业人员33422人(其中上年结转25157人,新增待业人员8265人),安置就业26544人(其中市区24473人,斗门县2071人),安置率79.4%,比上年同期下降4.8%,安置就业人数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179人。在安置总人数中,招收劳动合同制工人3152人,从事个体劳动者371人,其他各类集体单位112人,私营企业15人,安排临时工22891人(其中市区21401人,斗门县1490人),全年全市实有待业人员6808人。

[就业安置管理工作]

一、完善就业服务机构。随着珠海经济特区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企业用工人数逐年增多,用工服务与劳动力的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5月份,尖山劳动管理所正式挂牌服务,到10月底,该所已管理前山、南屏、湾仔3个地区的100多家市属企业。为加强西区的劳动管理服务工作,10月份又成立了西区劳动管理所,主要负责三灶、平沙、红旗、珠海港管理区的中央、省、市、部队及市属企事业单位的劳动服务工作,扩大了用工管理的覆盖面。通过贯彻《珠海市临时工管理暂行规定》,各种不同经济成份的企业用工逐步纳入管理轨道。全市劳动力已纳入管理的单位4097个(其中市属1010个),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25个;用工总人数183751人(其中市属76409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5389人。在用工总人数中,珠海市城镇劳动力6507人,农村劳动力14386人;省外城镇劳动力5806人,农村劳动力75600人。纳入管理的私营企业77家共1550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家,减少593人;个体工商户1455户,共5335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95户,减少298人。

二、待业职工的就业安置工作。随着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行全员合同制和优化劳动组合,对劳动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年龄偏大、无技术特长、文化素质偏低或因违纪被辞退的待业职工,重新就业难的问题较突出。为此,珠海市管理部门千方百计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共安置353名待业职工就业(其中推荐安置113人,企业在招工中选用安置73人,自谋职业167人),重新就业率达24%,年底实有待业职工1117人。为了做好待业职工的就业安置工作,职能部门首先建立了《单位招工情况登记表》,及时掌握用工单位每月的招工数量,积极督促企业按比例选用待业职工;同时为上一年经过年审的待业职工,建立详细的登记台帐,并把资料全部输入电脑,做到“五有”、“四知”(即有档案、有卡片、有相片、有住址和电话号码;知道待业职工原工作单位、干过的工种、技术专长及就业愿望),从而清楚地掌握每个待业职工详细的基本情况,便于切实抓好宣传落实工作。第二,积极做好就业介绍工作,利用劳务市场和各职业介绍所的有利条件,根据用工单位的需求和待业职工的文化素质,积极向用工单位进行推荐。1993年,劳务市场服务中心推荐65名待业职工从事临时工作,了解用工需求信息,为待业职工牵线搭桥。第三,加强对待业职工的择业意识教育。根据目前待业人员情况通过办理待业登记、领救济金、打电话、家访等形式,引导他们从实际出发选择工作。

三、认真做好待业保险金的统筹和发放工作。1993年珠海市参加待业保险统筹的单位共3475个(其中市属2090个,斗门526个,香洲449个,三灶213个,万山147个,平沙50个),统筹人数达94728人。全市收取待业保险金299.5488万元,发放待业救济金和医疗补助费32.9677万元。二月份,根据物价指数上涨的情况对待业救济金的发放标准上调为95元,较好地解决了待业职工在待业期间的生活困难。

四、加强劳动力管理,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近几年春节过后,都有大批外省劳动力盲目流入珠海,影响了该市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作好预防1994年春节前后省外民工盲目流入广东的工作,11月中旬,劳动职能部门召开了全市劳动力管理工作会议和外地驻珠海劳务机构座谈会,向用工单位宣传有关劳动政策,要求用工单位教育工人,春节后返回工作岗位时不得擅自带民工进入珠海,并要求用工单位将《劳动手册》发给工人带回去便于节后返回珠海时检查。1993年,通过抓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临时工配套管理的规定》的贯彻落实,企业用工行为进一步得到了规范。对一些省内解决不了的技术工种,批准企业到外省招收,共办理批准企业招用外省劳动力8664人。对企业使用外省劳动力“先招后报”的做法进行纠正。为90家企业3431人补办了用工手续,清退了违反用工规定的52家企业211人。为配合做好外来劳动力的管理,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8省和省内的6个市、县先后在珠海成立了劳务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劳务协调和输入珠海的劳动力管理工作。

[劳务市场服务中心和职业介绍所建设]

为了建立适应特区发展的就业运行机制,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加强省内外劳动力的宏观调控,及时解决企业的用工需要,扩大就业渠道,为特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珠海市劳动服务公司于7月成立了珠海市劳务市场服务中心,南夏、吉大、拱北、尖山4个劳动管理所增挂职业介绍所牌子,10月份又增设了西区职业介绍所,开展职业介绍工作,为形成全市的职业介绍网络打下基础。同时制定了《珠海市劳务市场服务中心章程》,明确规定了该中心的服务范围、宗旨、服务对象。为解决待业职工在自谋职业期间档案管理问题,还制定了《珠海市待业职工自谋职业期间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珠海市劳务市场服务中心和职业介绍所的成立,为企业和劳动者双向选择,为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从7月份劳务市场开业到1994年初,在劳务市场办理登记求职的共16117人(其中城镇待业人员2525人,农村劳动力11997人,其他人员925人)。劳务市场服务中心及南夏、吉大、拱北、尖山4个职业介绍所,全年共介绍交流成功8675人(其中城镇待业人员1204人,农村富余劳动力6333人,其他人员369人),办理待业职工挂靠档案36人。通过掌握劳务信息,全年为182家企业牵线搭桥,提供劳动力5617人。

[举办劳务交流]

1993年7月9—11日,珠海市劳动服务公司协助市劳动局与市人事局联合举办了珠海市大型的劳务交流大会,参加设点招用人的单位有121家,参加洽谈的有2.7万多人次,预定录用的就有1.1万多人次,其中现场办理市外招工、调入手续的203人,办理调档的有487人。

[就业扶贫安置工作]

根据省政府有关规定,珠海市用3年时间安置石灰岩地区农村劳动力1000人,1993年是计划中最后一年。职能部门在上年安置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了解各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全市前后安置扶贫劳动力951人(市属安置450人,斗门县安置200人,香洲区安置227人,万山管理区安置60人,三灶管理区安置14人),占安置总任务的95.1%。

[就业培训工作]

为了提高就业人员素质,珠海市劳动服务公司认真贯彻了“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不断完善各项培训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培训业务,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被评为全国重点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该公司为做好培训工作,一是采取多渠道,多种形式开展业务培训,1993年开设了17个专业,105个班,共培训5159人,培训合格率达92%以上;二是抓好上岗前培训工作,1993年初,为了更好地使珠海市今年度农转非人员了解和掌握就业知识、劳动政策、法规和择业思想,更好地为特区建设服务,他们对全市“农转非”人员进行上岗培训;三是积极抓好社会培训,要求各类专业开展技术培训,要认真执行《珠海市工人技术业务培训社会力量办学管理规定》,做到“三统一”,即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试、统一发证,1993年培训学员4888人,参加统一考试发证4588人;四是继续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全市11所中学2700名学生参加了就业指导考试,考试合格率达100%。为了严格执行凭《就业指导合格证》领取待业证的制度,对未参加就业教育的零散人员,于每月5日,利用3天时间,对他们进行集中学习和考试,就业前指导教育的开展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就业问题分析]

1993年,珠海市职能部门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待业职工重新就业率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但待业职工重新就业难的情况仍较突出。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择业要求偏高的待业职工,与用工单位要求有很大差距,造成了介绍就业困难。临时工管理仍有死角。虽然用电脑统一管理临时工后,瞒报用工人数和工资总额的现象有所改变,但相当部分的乡镇村办企业由于管理人员的劳动政策、法规观念薄弱,仍存在私招乱雇外省劳动力的现象。

(邓孟)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