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珠海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克服资金短缺、农用生产资料涨幅较大、自然灾害严重而且频繁等困难,取得了令人高兴的成绩。农业总产值实现9.12亿元(1990不变价),比上年增11.5%;农渔村经济总收入100.86亿元,增33.7%;农渔民人均收入2255元,增27.6%。粮蔗喜获丰收,粮食产量8.46万吨,增8.7%;甘蔗112.95万吨,增4.5%。水产品6.2万吨,增17.6%;生猪和“三鸟”饲养量受饲料价格涨幅较大等因素影响略有下降。乡镇企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总收入77.62亿元,总产值80.7亿元,分别增长32%和39%。市农渔委直属企业总收入5.5亿元,利润822.8万元,分别增长23.7%和55.5%。全市呈现农村稳定、经济繁荣、农渔民收入增长的大好局面。经过15年的努力,珠海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农村向城市化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农业向现代化发展,具体向良种化、企业化、基地化、外向型、科技型、效益型发展;农村产业已基本实现了由种养业为主向与二三产业并举的转化;农口企业打破旧的管理模式,探索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正向集团化、公司制方向发展。
首先是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是表现在对农业的投入上。“七五”期间,农业项目占全市年度计划内基建投资的12%,加上计划外投入和县区、乡镇及农民投入,建市以来农业总投入累计超过10亿元。从1985年起,除正常拨款外,市财政每年拨出400万元,建立市农业企业发展基金,1992年起增至600万元。1993年市级财政农口支出4416万元,比上年增长50.20%。1994年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保持比上年增10.96%的资金投入,全市计划内项目一压再压,仍决定投资2.5亿元,在斗门六乡镇兴建市畜牧生产基地。除上述直接投入外,市政府对农业的间接投入其数量和作用更是不可估量。近年来市政府修桥、筑路、通水通电、建港口,投入了巨大的资金,改变了珠海的大环境,为全市各行各业尤其是工业、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表现在围海造地和科学用地上。建市初期,市委、市政府就站在“土地——人口——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占用耕地一亩,造地十亩”的战略目标,大搞围海造地。全市共投入围垦资金8.5亿元,围成土地25.86万亩,等于同期全市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的8倍多,为发展种养业提供用地24万亩。同时,市政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对土地实行“五统一”的管理,有效地制止了滥占耕地、乱用土地的现象,使珠海市农业用地面积基本保持在建市初期水平,为特区农业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土地保障,摸索出了一条农业伴随城乡工业快速、协调发展的路子。三是表现在对农业的保护扶持政策上。为鼓励村级经济发展,市政府制定了收费减免、下放村级工业企业项目审批权限,允许村镇工业企业从省内外招聘所需技术人员,采取强有力措施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为保护农民利益,实行粮食最低保护收购价、蔗价随糖价浮动、对水稻良种和化肥补贴等政策,调动了农民种植粮蔗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
其次,因为有各部门的大力支持。近年来,珠海市各有关部门从本部门职能出发,对农业收费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凡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都大开绿灯。市科委、计委等部门积极帮助“三高”农业立项,结合“星火计划”培训农村知识青年、基层干部和乡镇企业管理人员,为发展“三高”农业和农村经济造就一批能工巧匠;农业银行累计发放贷款1.6亿元,其中“三高”农业8300万元,在上年银根紧缩的形势下,仍贷款3252万元,支持斗门县的罗氏沼虾养殖。海关、公安、财税等部门也积极支持农业。全市基本形成一个助农、支农的社会环境。
再次是有农渔委的改革。一是农渔委转变职能,大办实体。近年来,农渔委在实施行政管理的同时,积极探索以经济手段指导农业,以创办集约化农业种养基地为主,围绕农副产品的产供销,建立了一批专业公司和食品深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作用和公司的服务功能,使全市农业线基本形成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改造,促进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二是理顺关系,政企分开。为更好地指导、服务好农口企业和面上农业,1993年11月成立了市农业集团公司,既是负责管理农渔委现有企业的管理机构,又是利用农渔资源和有利条件发展经济的经济实体。集团公司统一争取有利政策,为企业服务,通过促进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益,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能力。农委则集中精力,统管全局,既抓面上农业,又负责协调、理顺有关关系,提高了宏观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三是坚持以“农”为主,综合发展。在抓好农业生产和流通的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领域,先后办了一大批水产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蔬菜基地、畜牧基地。与此同时,又搞了一些非农项目,如珠海国际赛车场、神州旅行社、富安名车维修中心等,这类企业创办之初就坚持另起炉灶,招贤纳能,不动用现有搞农业的干部,非但没有影响面上工作,反而壮大了队伍,吸引了人才。同时由于这些项目和企业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效益普遍好于农业企业,既为繁荣珠海经济做出贡献,又可弥补农业企业效益普遍不高、干部职工福利待遇较低之不足,对稳定农业队伍,提高农渔委知名度,增强战线凝聚力和吸引力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