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珠海市技术成果入股与提成条例》,以激发科技工作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促进技术进步,实现区域性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同时,从法律上为科技成果参与分配提供保障和依据。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争取省火炬计划引导资金120万元,以及科技三项经费300万元,市财政安排科技三项经费500万元,科技发展基金200万元。通过国际科技交流和外向带动,促进高新技术及产品的出口,亚洲仿真公司已有一些项目获技术出口,出口收入约200万美元,市新技术进出口公司利用三年时间顺利完成榨糖全套设备出口缅甸等。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全年专利申请400件左右;技术市场有较大发展,全市技术合同登记76个,比上年增长1.8倍。科技计划和成果转化工作取得较大进展,10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认定高新技术项目6个,首次列入省科技百项工程8项,新列星火计划14项,其中国家级3项。涌现一批新科技成果和产品,又有19个项目列入新产品试制计划,其中国家级7项;全市有9个国家级新产品享受三年所得税和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退税。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又有4家企业被省科委批准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区已初见成效,新增产值近40亿元,出口近1亿美元。
教育取得较大发展。举办由市五套班子领导、市直各单位领导和各学校领导参加的教育工作研讨会,这是建市以来规格最高、人数最多的一次会议。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黄龙云为组长的“科教兴市领导小组”。认真抓好素质教育,出台《坚持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若干规定》。认真处理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的议案,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使全市普通高中增加学位553个,增加11%,中等教育结构渐趋合理;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计划投资1.6亿元,按照国家1000所示范性高中的标准,建设市一中高中部和斗门一中高中部,规模均为36个教学班,将于2000年秋季招生。着手制定珠海市教育发展规划。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新模式,1999年9月11日签定《珠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协议书》,与中山大学合作创办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创造“中大一珠海模式”该校将于2000年秋季招收4000名左右本科生,五年内使在校生达到12000人。中大珠海校区将逐步建立海洋学院、旅游学院和生物制药研究中心、国际政治研究中心、环保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创办中大珠海校区对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高珠海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吴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