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珠海市建设委员会以迎接珠海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和第三届中国国际航展为契机,以抓好“三讲”、“两思”、“三个代表”、警示教育等活动为动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大力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加强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规范管理,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市一中高中部、斗门一中高中部、九洲大道改造、垃圾发电厂、淇澳大桥等市重点工程项目如期竣工投入使用;有6项工程被评为省优良样板工程,11项工程被评为市优良样板工程,131项工程被评为市优良工程,有4个工地被评为市样板工地。珠海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荣誉称号;顺利通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复查;代表珠海市参展的《南国明珠》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银奖,各项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上新台阶。珠海市建委在党政机关年度目标考核中被评为较好单位。
【各项重点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2000年,市区基础设施工程投资计划14650万元,实际累计完成工程投资27307万元。主要抓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市一中高中部、斗门一中高中部、九洲大道改造、淇澳大桥、拱北污水处理厂三期、垃圾发电厂等市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克服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等种种困难,确保各项重点工程如期竣工投入使用。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主要基建工程项目都于2000年9月1前顺利完成投入使用。该校区占地3.428平方千米,于1999年11月开始建设。完成的主要项目有:教学实验大楼,建筑面积76874平方米,全长571.2米,为国内最长的单体教学楼;学生宿舍6栋,建筑面积36604平方米;以及4478平方米的学生食堂、10222平方米的风雨操场、4100平方米的学生服务中心以及污水处理、排洪沟、室外工程等一系列配套项目。
两个高中部于开学之前如期竣工投入使用。珠海市一中高中部总占地面积12.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6万平方米,总绿化面积6.93万平方米。斗门一中高中部占地面积37.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32万平方米。两个校区的建成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了珠海市的教学基础设施。
九洲大道改造工程。九洲大道全长6576米,为贯通珠海市区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于2000年6月开工,同年9月30日竣工通车。在改造工程的全过程实行公开招投标,节约政府投资1500万元。改造后的九洲大道路宽48—50米,由原来的双向6车道改为8车道,21万平方米的路面由混凝土路面改为高环保改性沥青路面;近8万平方米的人行道由普通人行道砖改为花岗岩与鹅卵石铺砌的园林式人行道;沿路设有6对长达50米的风帆式候车亭,6个建有采光顶棚的地下人行通道,175根高杆灯,355根庭院灯,200条长椅。改造后通行能力由原来的每小时9600辆次增加至12460辆次,道路沿线交通噪音下降5个分贝,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淇澳大桥竣工通车。该桥由唐家岸引桥、主桥和淇澳立交桥组成,主桥为双塔单索面混凝土斜拉桥,全长3000米,桥宽33米,主跨320米,为国内同类型跨度最大的桥梁。淇澳大桥于1993年动工,前期完成主桥及唐家侧引桥的主体工程,后因资金问题一度停工。1999年珠海市政府决定续建淇澳大桥,由市建委负责组织实施。大桥剩余工程建设一律实行公开招标,择优选择施工单位,节约政府投资2475万元。克服技术要求高、自然条件复杂、水上作业难度大等困难,优化设计及施工方案,将原设计的普通沥青混凝土桥面调整为天然湖沥青改性桥面,改善了大桥桥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淇澳大桥剩余工程于2000年5月动工,2001年1月22日正式竣工通车。它的建成通车,结束了淇澳的轮渡历史,对加快淇澳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为保证第三届中国国际航展期间的交通畅顺,珠海市政府决定修复机场北路1号、2号涵道路面,由市建委具体负责落实。市建委立即组织施工队伍进场,并指派分管领导和技术骨干驻守现场抓落实。施工单位从2000年11月7日下午开始,克服施工复杂、天气寒冷、照明设施不全等困难,经过连续30多个小时的冒雨抢修,终于在11月8日晚成功修通了1号、2号涵道路面,使机场北路在航展公众日前夕顺利开通,同时组织完成机场西路及机场东路2号、3号、4号桥的桥头引道及路面的修复任务。
垃圾发电厂建成投产。该工程是珠海市的一项重点环保工程,于1991年立项,1993年开工,其间1994年—1996年因资金困难停建。1997年恢复土建施工,2000年4月土建工程竣工验收,同年10月正式运行。该厂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垃圾600吨,3台焚烧炉带一台6000KW发电机,是国内首座以国产设备为主的垃圾焚烧处理厂。它的建成投产使珠海市的垃圾处理以“垃圾填埋”为主转为以“垃圾焚烧”为主,将有效解决城市垃圾的出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