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高教办学新模式】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鼓舞下,珠海市委、市政府按“只求所在,所在即所有”的创造性思路,作出与中山大学合作创办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举措,实现珠海市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愿望,圆了珠海人民多年的大学梦,开创我国地方政府与异地名牌大学合作办学的先河。珠海市教委密切配合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高效工作,仅用9个月时间,就和中山大学一起完成从签协议到4000多名新生入学的一系列具体而紧张的工作。这种高等教育的办学新模式引起全国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说中大珠海校区充分发挥名校和名市两个品牌效应;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称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杰作,其影响是深远的。同时,暨南大学珠海学院也顺利开学。引凤筑巢,珠海大学园区初步形成,它对珠海市“三基地一中心”的建设,对“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对珠海城市层次和品位的提升都具有长久的、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它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验区和示范区。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000年,市政府投资1.6亿元,按国家1000所示范性高中的标准建设珠海市一中高中部和斗门县一中高中部。两个一中高中部,均是36个教学班的规模,配备现代化信息教育设备,两校9月1日投入使用,使珠海市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计划得以实现。2000年,全市中招考试普通高中录取3857人,中等职业学校录取3775人,录取率达87.2%,高于广东省当年高中入学率62%的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入学率达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水平。
【巩固“普九”成果,加大西区投入】
2000年,针对“普九”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城乡教育不平衡的问题,珠海市在建成斗门县一中高中部的基础上,按照调整办学结构,改造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办学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兴建4所中心小学,巩固西部地区“普九”成果,逐步缩小城乡小学的差别,为珠海市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供保障。
【改革非义务教育拨款办法】
2000年,为充分利用我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资源,提高本市生源的入学率,市教委和市财政局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的决定,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共同制定改革珠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经费的拨款办法,即由过去的按教师编制核拨经费改为按学校招收本市生源数拨款。此举充分调动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促进了优质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使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得到极大提高。
【加强对民办学校监管力度】
2000年,针对部分民办学校管理涣散、成分复杂的问题,市教委对华夏学校和香洲区20多所民办学校进行清理和整顿,取缔15所不符合办学条件的无证学校。在取缔无证办学同时,积极吸引有实力、有经验的办学机构来珠海办学,对新办的新世纪学校,从办学审批到学校基建、招生、招聘教师等方面都给予大力帮助,使其9月份顺利开学。同时,在希望之星实验学校申请办学用地自建校舍上,市教委积极与市规划国土局联系,帮助希望之星实验学校选择办学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