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珠海库 > 志书年鉴

劳动就业(2001)

2021-06-30 12:09:55 来源:珠海年鉴(2001)

【社保全覆盖】

市劳动局与社保、工商、地税、财政、工会等部门密切配合,全力以赴推进社会保险覆盖全社会工作。制定全面的工作目标责任制,按区域范围分成两大责任区,落实第一、第二责任人,明确工作目标、任务、范围、内容和要求。成立联合宣传组,与新闻单位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影响面广、传播迅速等优势,有效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高密度、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活动,大大增强了全社会社会保险意识,极大推动了扩面征缴工作的开展。加强与工商、地税等部门的协调沟通,联合组成多个调研小组深入到各县区调研检查,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执法大检查,全面摸清、核准、掌握情况,强化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坚持依法行政。设立24小时公开投诉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举报。进一步完善现行有关办法,全面改善办公场地和条件,加快劳动、社保、工商、地税、财政五局联网进程,推进社会保险工作规范化、现代化、社会化。截止年底全市企业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228829人,占全市参保人数的82.44%,比上年末增加105083人,增长84.92%,其中,香洲区增长4.71倍,斗门县增长近1.33倍,高新区增长74.22倍;全市企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291698人,比上年末增加185830人,增长175.53%。香洲区、市直单位、高新技术开发区、万山海洋试验区等11个责任单位全部完成年初核定的养老、失业保险扩面任务。

【国企产权制度改革】

市劳动局高度重视市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职工安置工作,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与市社保局联合成立“市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职工安置工作办公室”,与市社保局、国经局、总工会联合设立“国企产权制度改革职工安置办理服务中心”,开展安置办理、政策咨询、就业推介、转岗培训等一条龙服务。建立局长、科长、值班员三级值班接访制,每周三由局长和副局长轮流到“中心”现场办公;设立国企改革方案会审室,根据企业和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完善办理程序,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分析、讨论各种疑难问题,前后四次综合整理成疑难解答,发到每位工作人员手中,要求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市劳动局与社保局和总工会联合组成四个工作组,变上访为下访,由领导带队深入香洲、吉大、拱北、前山一些比较大型或面临问题较多情况复杂的企业,召开企业负责人和职工代表座谈会,耐心听取意见和建议,收集问题,掌握情况,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稳定职工情绪。先后三次举办大型咨询活动和政策讲座,现场解答职工群众提出的问题,印发政策宣传资料,促进企业和职工群众思想认识的提高。全年国企改革服务中心接待来访群众7945人次,接听来电8367人次,为639家企业405名职工办理了变更劳动合同,为203名职工办理退休,为1245名职工办理离岗退养,为4998名职工办理失业登记等有关手续。通过服务上门,积极主动做好服务工作,使企业和职工支持国企产权制度改革。

【就业】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就业形势基本平稳。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在巩固两个确保的基础上,配合国企改革,制定下岗职工终止和解除劳动合同有关规定,做好相关衔接管理和指导教育工作,为下岗职工一步到位、直接进入市场提供有利条件,推进市场就业机制的转换。加强对全市职业介绍机构的业务指导,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本地就业稳定。制定《招用外来劳动力分类管理办法》,起草《珠海市促进失业职工再就业优惠措施》,以拓宽就业渠道,广开就业门路。着力抓好失业(下岗)职工的转业训练,重点解决131名特困失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加强与工商、税务部门的协调沟通,落实有关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累计筹集国企下岗职工生活保障金3727.1万元,发放1654.1万元,确保下岗职工100%领取生活金;累计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8933人,占总数54.7%,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1%。加强对职业介绍机构的业务指导,发挥职业介绍机构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为4982名失业(下岗)职工进行职业介绍,其中1105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认真抓好企业临时性用工管理,全市纳入管理的用工单位10782家,纳入管理的临时工22.8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9224人)。市属纳入管理的用工单位3540家,市属纳入管理的临时工12.2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8280人)。进一步做好外国人和港澳台人员在珠海就业的管理,纳入管理的聘请境外人员企业495家,纳入管理的国外人员782人,港澳台人员2695人。积极拓展对外劳务输出业务新局面,输出劳工1554名;努力做好省、市下达随军家属、煤矿富余职工等各项政策性安置工作。

【职业技能开发】

继续推行劳动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拟订《珠海市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规定》,全市参加预备制度培训人员超过400人;全面推进职工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工作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双证制”,《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得到落实,积极探索开展在职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解决在技术岗位的职工无职业资格证书等问题。市、县、区就业培训中心继续抓好各类办学办班培训,尤其致力加强失业职工及特困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全年,全市开设培训工种32个,培训10829人次,颁发技术等级证书5749份,开设失业职工转业训练专业36个,培训4503人。

【劳动工资制度改革】

一是通过摸底调查、资料统计、综合分析、科学测算,制订了《珠海经济特区2000年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二是依据珠海市1999年宏观经济状况及2000年经济发展态势,劳动工资与经济增长、物价、就业等关系采用回归分析法,制订《珠海市2000年企业工资指导线》方案;三是针对当前珠海市企业计算加班工资办法不规范从而引起劳资纠纷的特点,根据劳动法律法规,制定《关于企业加班工资计算办法等问题的通知》,督促企业贯彻执行,进一步规范企业行为,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四是做好资产经营考核兑出,及时办理职工退休、工龄确认等基础工作,积极帮助解决企业处理职工退休遗留问题,为企业和职工排忧解难。

【设立基层劳动办事处】

市劳动局从劳动管理实际出发,在原劳动管理所的基础上分别设立香洲、古大、拱北、前山四个办事处,实行区域管理,就近办理,促进劳动管理工作由机关向基层延伸。把业务范围由原来的劳动用工管理扩大到劳动监察、劳动争议仲裁、劳动合同鉴证、厂纪厂规备案、集体合同备案以及政策咨询、失业职工再就业服务等,逐步实现劳动工作重心下移。办事处设立以后,首先是从方法上、手段上为企业和职工群众提供更贴近、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其次,对于所辖区域内的用人单位进行全面摸底,逐步建立下岗职工个人档案,对他们进行跟踪服务,劳动管理上更加到位;第三,整合利用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的力量,强化劳资纠纷的案前行政调解,劳动关系的协调手段更加有力。一年来,四个办事处为企业办理劳动用工手续62174人,劳动合同鉴证61963份,处理来信来访来电1236宗3375人次,为工人追回被企业克扣拖欠的工资980多万元。

【劳动信息网络建设】

按照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要求,在上年拨号上网的基础上,对网络系统的线路、设备和软件重新规则和修改,与市政府建立光纤线路,基本完成市劳动力市场与香洲区、斗门县、三灶区、保税区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工程以及政府上网工程,实现信息共享;为配合社会保险覆盖全社会工作,经市政府批准,由市劳动局牵头,实施劳动、社保、工商、地税、财政五局信息联网,取得初步进展。

【劳动法制建设】

重视立法、执法、普法,推进依法行政,劳动法制建设取得新成绩。出台《珠海市招用外来劳动力分类管理办法》,制定实施意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保障就业基本稳定;草拟《珠海市企业工资支付条例》上报市人大和市法制局,并被列入市人大和省人大2001年立法计划;进一步加大劳动执法力度,积极开展社会保险扩面执法检查,以行政法律手段全面推进社会保险覆盖工作;抓好《珠海市预防劳动突发事件责任制方案》的落实,加强对建筑行业的监控,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企业欠薪问题,大力整顿社会职业介绍机构,打击非法劳务活动;重视学法、普法,顺利通过省市“三五”普法检查验收。对2591家企业实施劳动监察,为495家企业21157名工人追回被企业拖欠(克扣)的工资1656.66万元,取缔非法劳务中介活动8宗,及时处理集体罢工事件15宗、集体上访179起,有效维护了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了社会稳定。

【劳动争议仲裁】

根据劳动争议仲裁准司法化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办案程序,制订案件审查监督制度,经常举办案件分析会,研究解决办法,充分发挥“三方”机制作用,建立重大案件会审制度;在劳动关系的协调工作方面,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兼顾企业、职工的利益。认真做好国企改革劳动关系解除和劳动合同变更手续的办理工作,理顺平沙、红旗两区改制后各种劳动关系问题。全年立案劳动争议案件475宗,结案460宗,结案率97%。

【劳动安全卫生监察】

继续抓好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劳动安全卫生“三同时”工作,对8个工程(项目)进行“三同时”审查,其中同意免做预评价3个。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全省安全生产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和市安委会扩大会议精神,吸取江西萍乡、河南焦作、广东惠来等市特大事故的教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积极配合,全力投入,组织开展全市性“地毡式”的安全生产大检查5次,专项检查12次;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抓重、特大事故的处理和重大事故隐患的跟踪整改。对拱北祖国广场“5·6”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公开处理;配合省有关部门,成功打捞起在珠海市金星门水道倾覆没沉的装有804吨液化石油气的运输船“长威号”,保证出事地点附近按规定限期落实《关于珠海机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纪要》精神,确保机场区域及净空安全,保证第三届航展的顺利进行。继续推行注册安全主任制度,做好工伤事故定性和工伤与职业病致程序鉴定工作。全年处理因工死亡事故15宗,死亡15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6.25%。

【“三讲”教育】

2000年初,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认真组织副处以上党员干部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活动。通过认真细臻的专题学习,结合“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思想教育,广泛发动群众,广开言路,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全面深刻地自我剖析,找准党性党风和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劳动工作实际全面深入地进行整改,取得初步成效。领导班子5名成员整理读书笔记43篇约10.5万字,制定13项管理制度和18条整改措施,解决职工群众反映的上下班车、饭堂伙食、机关文化体育活动欠缺等热点问题。进一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基本路线的理解,密切群众关系,健全民主机制,严肃党风党纪,促进勤政廉政建设。

【机关作风建设】

市委、市政府《关于继续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活动的意见》下发后,围绕实现“提高办事效率,提供有效服务”的目标,结合劳动工作实际,进一步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活动。通过强化学习教育和认真全面进行自我检查,结合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召开各类型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找出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理顺工作思路,制定全面的整改方案。一是改进工作方式,完善窗口服务机制,抓好有效服务;二是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加大执行市政府23号令的力度,针对保留的审批核准事项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限,下放审批权限,清理整顿收费项目;三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如行政效率投诉机制和个人负责制,成立机关作风建设监督小组,层层级级签订责任书,从上至下建立岗位责任,做到“提高有效服务,个人负责到底”;四是改进领导工作作风,局领导分别率科室领导和工作人员深入基层调研,现场解决企业和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撰写10篇调研报告上报市委办,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五是注重宣传教育,接受社会监督,推进政务公开,编印《珠海市劳动局政务公开手册》;六是力抓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促进业务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程智涛)

【珠海市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服务中心】

珠海市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服务中心于1999年8月1日,由原“珠海市高级人才服务中心”、“珠海市人才交流中心”、“珠海市人才智力市场”和“珠海市劳务市场服务中心”等机构合并组建,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机构。

该中心地处珠海香洲柠溪路段,占地3000平方米。软硬件设施比较完备,设有两个有形人力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一个无形人力市场(珠海人力资源网http://www.zh-hr.com)和两个可容纳3万份档案的干部人事档案库。有形人力市场可同时为60家企业3000人进行人才劳务交流,人力资源网站目前拥有企业会员1200多个,个人会员18000多个,每天的点击率在4000人次左右,已发展成为珠三角地区甚至全国较有影响力的人力资源网站之一。

【香洲区人力资源中心】

2000年,该中心为4500多家企业、个体工商户服务提供相关服务,为4136家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提供用工管理服务。举办大型现场招聘会243场,进场企业3800家,接待求职者78000多人次,介绍成功17000多人次,为3600多名失业职工、农村未就业劳动力提供全程免费公益服务,上门服务企业3344家。开办电工(初、中、高级)考级、家电维修、制冷维修、汽车摩托车维修、电焊、氩弧焊、电脑应用、电脑维修、微软认证、美容美发等30多个科目及学历教育,3029人参加培训,与上年相比增长188%。同时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736人,推荐就业500多人。

开展人事调动、档案挂靠、户口迁移、工龄复核、转正定级、代办保险、代办证照、党组织关系挂靠等新业务,全年实现单位代理281家,个人代理878人,代办社保585人,人才交流185人,干部调入区内178人。同时积极开展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业务,解决香洲区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分散、效率低、办事难的问题。

(周博)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