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委、市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珠海市的残疾人事业。2002年珠海共有262名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入学率为96%,比上年递增9%;8名残疾学生参加大、中专统考,录取8名,录取率为100%,是珠海市历年参加大、中专统考的残疾考生最多、录取率最高的一年。珠海市特殊教育学校新校落成使用,进一步推动珠海市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002年,珠海市先后两次组织残疾人体育运动代表团,分别参加省举办的首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省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在省首届特奥会上,弱智运动员夺得9金、16银、5铜和5个第四名的好成绩,以及大会颁发的道德风尚奖。在省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上,珠海市残疾人运动员夺得8金、7银、6铜和3个第四名、1个第五名、1个第六名的历史最佳成绩。同时,获得大会颁发的组织奖和道德风尚奖。劳动就业是解决残疾人生活和参与社会的最根本问题。为安排残疾人就业,珠海市残疾人联合会设立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站,各县、区相应设置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负责残疾人待业调查、就业登记、能力评估、职业培训和就业介绍;组织残疾人开办集体企业,从事个体经营;为农村残疾人生产劳动提供服务。在职业培训方面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配合用人单位对在职残疾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竞争能力;二是市、区联手开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为推荐残疾人就业打好基础;三是针对农村残疾人就业难的特点,请专家授课,讲授种养业技术,为残疾人开办个体种养业提供专业技术保障。通过职业培训,推荐就业率达到90%以上。珠海市各区残联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残疾人自身特殊因素,纷纷建立以“三高”农业为主的种养示范场,既真正长期解决残疾人劳动就业问题,又以示范场为依托对残疾人进行短期种养培训。种养示范场拓宽了残疾人就业渠道,给珠海市残疾人今后的就业形式提供了很好的经验。2002年,为了解决残疾人这个困难群体打官司难的问题,珠海市残联与市、区司法局联手,在市、区两级残联增设“法律援助服务点”,成立专责小组,派出专人参加法律援助业务培训班。珠海市残联和各区残联与当地民政部门逐一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线,解决特困残疾人的温饱问题。通过村(居委)、镇(街道)、区、市层层普查核准,珠海市凡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均纳入低保。全市共有特困残疾人1150户、1242人纳入低保。对未纳入低保而出现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市残联及有关部门及时给予临时扶助,使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进一步保障,从而促进了社会稳定。主要节日,珠海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牵头走访慰问残疾人。2002年共拨出91.22万元慰问金和慰问品,共慰问2846名残疾人和10个集中安置残疾人单位。2002年“全国助残日”,珠海市政府拨出11.5万元专款,给全市1150户纳入低保的残疾人每户送去100元慰问金,各区、镇(街道)也相继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香洲、斗门、金湾等区政府拨出专款,开展系列扶残助残活动。
珠海市残联和各区残联还经常深入镇、村、户,调查摸底,确定扶持对象。扶持残疾人26户,投放扶贫资金130万元。斗门区的上横镇、六乡镇、白蕉镇和白藤湖的东湖村等镇村,均建立扶持残疾人的生产基地。在挖鱼塘、平土地、开道路、通水电、建厂宿等方面的工作中,基层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市、区残联做好扶贫工作。香洲区的南屏、金鼎镇、吉大、拱北街道办等镇(办)积极扶持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基层政府与残联紧密配合,在产、供、销各个环节上,及时提供资金、种苗、技术与信息,村委会还订立了党政干部一帮一、一扶一的结对子扶贫措施,确保扶贫项目的落实和扶贫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