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湛江库 > 课题报告

2020-2021年粤西片区地方戏剧创作与研究工作总结和规划会议专题

2021-06-22 17:13:35 来源:湛江市艺术研究室

图片

      1月13日上午,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主办,湛江市艺术研究室承办的,2020-2021年粤西片区地方戏剧创作与研究工作总结和规划会议在湛江市银湾国际酒店成功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湛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红斌,原广州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梁郁南,知名戏剧学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湛江市艺术研究室主任宗套花等专家领导,还有来自湛江市、茂名市、肇庆市、云浮市、江门市、阳春市的文艺院团代表。本次会议主要有三大议题,一是2020年粤西地区戏剧创作与研究工作总结,二是2021年粤西地区戏剧创作与研究工作规划,三是粤西地区地方戏剧生存状态与发展规划。与会嘉宾立足这三大议题展开了慷慨激扬的发言与讨论。

与会嘉宾精彩发言


图片

宗套花

湛江市艺术研究室主任

组建本地创研团队是地方戏曲发展的唯一出路


      优秀的创研团队在剧目成功推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对于地方戏曲特别是小剧种而言,组建本地创研团队还是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矛盾,作为地方戏曲工作者,对于空降团队这一行业术语我们并不感到陌生,绝大多数取得成绩的地方戏曲剧目,它的主创团队都不是土特产,这种现象在我们粤西地区并不罕见。我们从来都不排斥空降优秀的团队,因为他们的理论储备比我们充足,实践经验比我们丰富,更拥有我们现阶段缺乏的人才资源和人脉资源,现实上来说由他们来打造剧目肯定比我们自己摸索来得高效,但我们担心的是在空降团队抽离之后本地剧种仍在原地踏步,由他们打造的剧目有着鲜明的团队标志,却少了一份地方特色标签,甚至他们留下的剧目每次排练时都得邀请他们回来,档期协调不定剧目就无限搁置,剧团失去了对剧目的完全自主权,剧种还是没有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在刚刚落幕的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上,“梅州现象”倍受关注,特别是梅州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创作的《白鹭村》和《春闹》,从编剧、导演、演员到舞蹈编导、舞美,主创团队成员皆来自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完完全全是由本地主创团队来打造。他们在艺术节上大放异彩,证明了地方创研团队完全有能力独自推出优秀的剧目,在获得荣誉的同时更使得客家山歌剧这一剧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梅州现象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值得我们学习,也将是我们湛江戏曲努力的方向。湛江市艺术研究室一直以来都以传承和发展湛江特色戏剧文化为使命,以保护和弘扬雷剧和南派粤剧技艺为初心,六十四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了夯实湛江本地戏曲剧种雷剧和粤剧的基础,我们扎根剧团,用十年时间完成剧种基建工程。经过十年的努力与坚持,积累与沉淀,湛江剧种基础建设工程基本完成。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在十年的基建过程中,湛江市艺术研究室与湛江市实验雷剧团、湛江市粤剧团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形成了以湛江市艺术研究室为纽带的友好局面,湛江戏剧届的团结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有力支撑。

图片

曾广南

肇庆市艺术研究室负责人

艺术研究室应加强与文旅部门的联系


      2020年肇庆艺术研究室创作四部大型作品,六部小型作品。小型作品主要以政府需要,结合时势,指派任务进行创作。四部大型作品中两部主要是革命红色题材,另外两部是广播剧,由市广播剧制作中心制作发布。前几天,肇庆市全市广播剧评选中,《初心永恒》拿到全市广播剧一等奖。

      2019年文旅融合之后,艺术研究室与文旅部门以及文物景点联系密切,在2020年12月31日至2021年1月1日,连续两天在肇庆市阅江楼演出沉浸式音乐剧《阅江铁军》四场。打响全省庆祝建党百年的头炮。演出视频尚在剪辑中,将在春节前后以网络直播的方式播出。目前《阅江铁军》正筹备做舞台版。未来,在文旅融合方面更多与景区合作打造实景演出,做出肇庆特色项目、品牌,向全市全省推广。肇庆市艺术研究室一边研究一边创作,一边生产一边实践,相信只有剧作本土化的表达与生产才能走的更远。另外会继续盘活肇庆市儿童剧创作资源,建立肇庆市儿童剧创作生产排演基地。同时在未来要把肇庆100故事集合研究《肇庆百故集》做好。

图片

邓荣宗

江门市文化馆策划部

副主任

主题创作大背景下基层创作面临困境


      目前江门市艺术研究室合并到江门市文化馆,没有专业表演团队,我用戏剧家协会的资源成立戏剧社,近几年上演三四部剧目。当下的困惑主要有:第一,基层搞创作,立项很艰难。有时专题创作时间紧,本土创作人员无法发挥作用,上级宁愿花大价钱请大咖演出,常常导致有些本土戏剧无法获得立项,对基层创作者福利待遇方面打击很大,过于功利化,也不利于人才培养难。第二,当下创作选材局限性限定性强,有些作品花费不少,却无法完全做到贴近群众,无法走进百姓心里。很多作品的推出就是为了评奖,功利化情况严重。

图片

杨桦

原肇庆市艺术研究室主任

国家二级编剧

戏剧评论文章需要有发表平台


      关于戏剧评论工作,希望《广东艺术》杂志戏剧评论刊发方面对基层作者的戏剧评论有倾斜和侧重,同时希望及时获得来自全国全省的戏剧创作大方向的信息,以便谋划未来的创作。另外感觉艺术研究室生存危机越来越严重,艺术研究室目前编制少人员少,工作单一,领导对工作职能不了解,让我们感觉不太可以接受,在艺术研究室生存方面希望省里予以支持和解决。

图片

林奋

湛江市实验雷剧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成立雷剧传承中心是留住雷剧人才的根本保障


      2012年改制后,雷剧团人才流失严重,同时接到湛江市宣传部和文广新局的任务,必须创作演出高水平的演出。2014年《岭南圣母》突破重重困难,应运而生。《岭南圣母》是湛江市第一个获得200万扶持资金的剧目,夺得国家和省多项奖项。2015年创作本土剧《雷祖陈文玉》,应茂德公古城老板的邀约创作,是文旅融合的前瞻性作品。近些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遇到艰难的挑战。想用师徒情感来留住人才,但还是无奈地看到人才流失,我认为组建本地创研团队是很重要的,广东省11个剧种,只有雷剧没有传承中心,我们迫切希望能够成立雷剧传承中心。

图片

李晓东

茂名市粤剧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粤西粤剧急缺演出平台


      近些年粤西地区涌现很多优秀剧作,剧作家们突破重重艰难进行创作。我有几点建议:一是能否结对帮扶,共同创作,多出精品,创作出新作品,培养人才回馈观众。二是评奖评级没有奖项拿出来。希望省里多多举办剧目评选,为剧目提供展演舞台。三是能否降低展演门槛,省艺术节我们报送的剧目全军覆没,投资很大但是就这样失去了演出机会。或是能否有领导专家跟踪打磨一下,下到地方提供建议进行改进帮助。四是组建专家群,在线帮助粤西地区戏剧发展。

图片

梁敏

云浮市罗定粤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县级剧团创排剧目资金短缺


      我们作为地方县级粤剧团,好的人才流失严重,很难留住人才。我们目前排的两部戏都得到了广州市文研院的支持,一部戏进入孵化计划里面。我觉得我们团不论是技术上艺术上还是团与团之间的交流方面大有裨益。希望省艺术研究所给予地方团体各项政策优惠、资金和人员上的支持。奖项方面拿得少,地方团体资源缺乏,评职称较难,希望领导到地方调研,关心我们的成长。

图片

龙国轩

阳春市粤剧团团长

基层剧团创作需要扶持


 基层剧团创作很困难,就算省市支持,还需要时间人力物力投入,收入不高,只有增加员工收入,才能留住人才;真正能流传下去的剧本不多,要创作出领导和群众都喜欢看的剧作才能流传下来。另外基层创作力量不足,希望领导老师多多支持基层人才,希望老师到基层多多开课,给有兴趣的人员提供学习途径。

图片

郑永健

吴川市粤剧团有限公司经理

地方戏曲团体需要去高级别的艺术节平台展演


      众所周知,编剧在行业中越来越少,如果能多提供平台让大家学习非常好。我有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第一,希望创作团队要把剧目写好,宁缺毋滥,打造精品。第二,创作剧目要接地气,粤西戏曲演出市场很大,传得开留得下才有意义,不能为某一项目、某位领导的喜好服务。基层院团经费本身就很少,创作推出一部剧不容易。如果排出的戏传不开留不下,没有意义。第三,外省其他剧种好剧目可以移植过来,全国好的精品剧目用我们的剧种演出,粤西戏剧本身开放包容,可以吸取精华引进粤西。还有,粤剧好的传统戏深受观众欢迎,甚至国外的观众也喜欢地道的传统戏,这也是今后的创作方向。我们现在有一个想法,就是把我们好的传统戏搬上舞台,呈现给观众,创新要在传统戏基础上进行。

      地方院团财力物力人力都比不上省里大剧团,然而我们虽然用小成本,但费尽心力排出的戏却上不了艺术节的平台,对我们打击很大。希望有一个平台能给我上去展示一下,只是想有一个机会让各方看看地方院团的演出。呼吁领导重视地方院团,不然很打击戏曲工作者的热情。

图片

林峰

茂名市桃花粤剧团副团长

民营剧团生存条件非常艰难


     我建议类似省艺术节这类大型活动可以在粤西地区设立分会场。因为我们院团到广州去演出,拉两车设备,到了广州,因为车辆是农村的,又不能进,等到晚上才能进。演出结束又走不了,班车凌晨两点后就不能走了,我们没有经费住店,要连夜走。我们的车还好,有些其他院团很辛苦,走不了就要在车上过夜,常常又冷又累又饿。粤西有3000多万戏迷,市场体量庞大,所以希望今后此类活动分派两部分,一个设在省里,一个设在粤西,更好地服务3000多万粤剧雷剧戏迷。

     我们团在基层演出两三百场,都是靠我们这些苦苦挣扎在一线的工作人员,但是省艺术节上我们却没有机会进行展示。我们剧团为了筹集排演经费,团长用自己的房子做抵押,我们的心里感到很疲倦。希望省领导机关多多关心一下民营企业、基层院团的疾苦和困难。

图片

陈乃明

湛江市戏剧家协会主席

国家二级编剧

湛江市有必要恢复大戏评审机制


     近几年省所组织采风、观摩、就剧本进行讨论,大大促进了大家创作的热情。湛江的戏剧创作现状有:作者老化、青黄不接,创作队伍萎缩、作品品位不高。从前的剧本创作总结规划会、请省专家讲课的活动现在没有了。虽然省里市里也有举办一些评比赛事,但获奖名额不多,很难激发作者创作热情,加上创作人才缺乏,创作瓶颈很难突破,造成我们湛江戏剧创作滞后,下面县市区更不容乐观。戏剧要繁荣,剧团要一手拉领导一手拉观众。所以,第一,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要有领导重视;第二,希望有关单位放低门槛,招聘专业人才进行创作;三要以省艺研所为榜样,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组织采风、专家授课、征集剧本组织研讨会,每年进行大戏评审,把好戏推上省和全国。四要重视人才留住人才,给剧作者一定政策待遇和经济扶持。戏剧艺术博大精深,作为老作者我还要继续学习,继续创作,为省戏剧创作做贡献。

图片

林毅

青年编剧

本地编剧需要根植于本地创研团队生态圈


      从事业余编剧20多年,去年小品获省一等奖,最高兴的是我创作的大戏《挖宝记》能够参加省艺术节,获得五个一工程奖。说到省艺术节,想说一下“梅州现象”。我认为梅州现象的崛起不是偶然是必然。第一是他们舍得投入,政府重视。他们每年参加艺术节,据说在排戏方面的资金有500万以上。第二,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生态文化圈子。编剧就是专门研究自己编剧的事情,不像艺研室其他繁杂的事情比较多。有了这些做基础,他们在省艺术节上大放异彩就不奇怪了。希望我们的艺研室也能组建创作团队,经常性一起研究创作,将剧作水平提高。

图片

梁郁南

原广州市文学艺术创作

研究院副院长

剧目与人才孵化计划是留住戏剧编剧人才的途径


要繁荣广东省戏剧创作必须要从基层抓起,虽然有些基层剧本不一定很成熟。基层创作就好比很多金子在沙边,需要我们去发掘打磨擦亮它。基层创作是金字塔底部,没有金字塔底部就没有金字塔顶端。基层创作具有极强的重要性。很多年没有这类省创作会议放在地区,这让基层声音能够传达上来。戏曲创作都是比较困难的,院校不一定能培养出来戏剧创作人才,呼吁院校出来的必须下到剧团中去,了解戏剧、了解创作才能创作出好作品。希望院团领导在剧团中发现培养人才,只有剧团人才才更了解戏曲问题。我现在代表作者的声音,让基层剧团有展示机会,有机会获奖,提供更多评职称的条件。树立正确艺术创作观,好的作品不一定要有大投入,要从文学作品、剧本创作、团队合作做起,在戏曲的本体上下功夫。“梅州现象”鼓励了地方创作,给予基层创作更多希望。

图片

董上德

中山大学教授

戏剧创作不可盲目追求大制作


      我认为小剧种要严防被其他剧种、其他创演风格同质化。小剧种的生存问题很突出,但是要注意,现在也是问题与机遇并存。大湾区文化生态环境中大小剧种并存是很重要的文化生态,要用国家文化多元化理念来推动小剧种创新与传承。我觉得我们要认识到小剧种作为生态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特殊功能,每一个剧种不论大小,都有历史契机和文化土壤,小剧种要有抗同质化自觉意识。小剧种有很多带有戏曲生成过程中活化石形态的历史因素。小剧种和大剧种小是并存关系,剧种不必也不可能向大剧种看齐,要深入认识小剧种的地域文化基因和本土化审美意识,打磨传统剧目应该有紧迫感,因为经过打磨后的传统剧目才是小剧种求生存的本钱。小剧种新编剧目很难赢过大剧种,因为经过打磨后的小剧种传统剧目才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东西,我们一定要珍惜。所以小剧种应该有跟大剧种一样的情怀和担当,应该有这份地域文化的自信。

      南派粤剧在粤西得到很好的传承,我建议湛江艺术研究室应该组织人员研究粤西南派粤剧的历史渊源、研究广府地区粤剧和下四府粤剧的关系以及各自的特色,研究粤西南派粤剧传统剧目的艺术遗产等等,因为最近林国光先生的离世,我很心痛。林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三位之一,这对于粤剧南派艺术是非常重大的损失!这令我们迫切感到研究工作时不我待。前两年我应省文旅厅非遗处邀请到吴川粤剧团调研,有一个情景我至今很难忘记,一位老大姐,她将近70岁了,她拉着我的手拿出一本学生笔记本,她说这是她舅舅抄的剧本,她拿给我看。我觉得基层一些老艺人其实有很自觉传承意识,我们要珍惜、要尊重,同时也要把相关宝贵的资料要传承保留,整理出来。

      大制作是当今各个院团都在跟风的问题。但是我想到著名京剧艺术家的名言:舞台上的景都在我身上。迎风冒雪的场景都是靠身段靠眼神来表演的。我想强调一句,戏曲的虚拟性一定要守住!如果戏曲舞美电影化、话剧化,那还是戏曲吗?盲目追求大制作是戏曲界的一大弊端,是忘本行为。我们的“本”是什么?“本”就是我们中国戏剧史上最主要的部分是历代各地的戏班穿州过府演出的历史,穿州过府能带多少道具?这决定了戏曲的表演特色和审美传统。中国戏曲从来是小成本制作,其中最大的成本应该就是演员成长的代价,现在却是舍本逐末,我们不能忘记戏曲艺术的根本,根不能捡芝麻丢西瓜,本届艺术节《白鹭村》这样的剧目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美,这是个导向,我们要珍视这个导向,该是还本清源的时候了!

图片

张红斌

湛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党组成员、副局长

文化主管部门会尽全力支持地方戏剧创作与研究


      十九届五中全会之后,国家对文化活动的重视前所未有,我们会得到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希望大家一定要有信心,要坚持住。粤东西北地区面临的困难是共性的,很多评比活动取消是因为组织机构调整之后,经费大量削减所以很多活动也被迫取消了。作为业务主管部门会尽力恢复、支持一些好的做法,今年要做第十届湛江市艺术节,一定会努力做好。对于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还有很多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不能让在座的各位老师专家完全满意,特别是刚刚提到的基层院团生存问题,我们做的还有不到位的地方,但是我们一直在积极努力地寻找解决办法。去年开始,利用我们有限的财力,对基层有作品推出的院团给予适当补贴,虽然金额只有一二十万,但我们一直都在做,也会坚持下去。

      我认为人才流失不外乎几个方面:一是身份问题,二是待遇问题,三是发展潜力因素。我们湛江市也在积极进行推进解决。不论如何,只有有了好的作品,我们就有好的市场,也就有好的收入。我对这项工作充满信心,相信我们的未来会越来越好的,窘迫的局面会得到改善。再次谢谢大家!

图片

王炜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

开拓资源与渠道解众家之问题与困难


      首先感谢大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付出这么多辛勤的汗水。第二感谢湛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湛江艺研室对这次工作的大力支持。这次会议精心设计,既要听到大家的发言,也是搭建交流的平台。这次会议第一站在湛江召开粤西地区会议,后续还要召开粤东北、珠三角共四次会议,我们会将共性和实质问题提炼出来,将亟需解决的问题反映上去。这是此次会议的核心目的。

      以本次艺术节为例,大戏部分,全省戏曲部分报名29台,粤西地区报名9台,占比三分之一。大家对广东省地方戏曲创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艺术节综合组全省37台,我们粤西片区入选4台,这也说明我们粤西地区戏曲在全省的分量。另外最重要的是人才问题,“梅州现象”其实核心还是人才问题,本土人才问题。如果外请团队,时间上精力上都无法达到好的效果。所以艺研室和各院团之间要互相培养,资源互补,艺研室不仅要做好创作辅导、研究和评论工作。创作和研究要一体化,加强协同作战,加强创作和人才的培养和挖掘。

      第三,要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差距,站在全国立场上看到广东的差距。只有站得更远站的更高,才能看到自己的短板更清楚一些,才能把队伍带的更好。对这次艺术节,建议大家看两篇文章。一篇是对我们艺术节戏曲部分的评价,第二篇文章在《广东艺术》的头条《广东戏曲的短板究竟在哪里》。这是需要在座各位一起面对的问题。这次的“梅州现象”,导向在哪里,要有正确的创作导向和良好的生态队伍建设。另外合理改编作品,对经典作品进行合理改编,也可以出精品,拿奖项,基层院团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精准施策,放在创作演出是同样适用。接下来如何合理分配资源,创作移植作品,是后续我们需要思考的。省艺研所虽然没有项目决策权,但艺研所愿意做大家的朋友,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定会为大家做好更多工作。特别希望在座各位,坚持下去,会越来越好的。我们也要多开拓资源、多想方法,开拓渠道,去融合去发展。

      再次感谢各位对戏曲艺术事业的坚守。

注:以上嘉宾发言内容均是根据会议实录整理而成


文稿整理|杨   盼  孙天阁

摄影|何雄斌  柯   迎  浮峰周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