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湛江库 > 廉江市库 > 安埔镇库 > 新闻报道

规模化管理机械化操作,安铺逾百亩丢荒地变良田

2021-06-23 16:52:38 来源:湛江日报

暮春时节,阳光正好。在廉江市安铺镇田头仔村一望无际的水田里,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今年54岁的李华头戴草帽,躬身在田里巡视,黝黑的脸上掩饰不住笑意。殊不知,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片的丢荒地,李华将这些荒地“捡”了回来,在他的苦心经营下,170多亩的丢荒地成为亩产稳定在千斤的良田,年收益更是达到十几万元。

李华原本在外地从事收购站生意,随着年纪渐长,思乡心切,他便抛下了外地的事业回到了家乡安铺。一次在田间散步时,一片片的丢荒地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仔细了解他才知道,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打工,家里的水田自然没了人照应,长此以往,水田里杂草丛生,变成了荒地。“每家每户三五亩地,一亩地每年才收入1000多元,维持不了家用,所以都出去打工,把地荒在这里,有的甚至荒了十几年。”得知这一情况后,自小生长在农家的李华心疼不已。怎么才能让这些荒地重新焕发生机呢?思来想去,李华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随后,他逐家逐户上门找到这些丢荒地的主人,希望能把这些地交给他来打理。由于人缘好,李华在当地颇具威望,村民们都放心把地交给李华。“荒在那里,不仅没有收成,过几年土地还会贫瘠了,既然华哥有这份心思,我们也就做个顺水人情。”就这样,从2009年开始,李华就这样将一片片荒地“捡了”起来,从最开始的30亩,到目前的170亩,李华手里的荒地越来越多。

万事开头难。要改造这些荒地并非易事,长时间的荒废导致土地贫瘠,而且土地太硬,不好翻,但李华并不气馁,他下定决心要把这些荒地养“熟”。此后,从开沟通渠、选种、采购种子,到育秧、植保,到最后的机器收割、烘干,李华亲力亲为,尽心呵护着这片土地。

土地越来越多,单靠人力来经营显然不现实,李华很早就开始了规模化管理、机械化经营的道路。一台收割机、一台插秧机、一台打田机、两部拖拉机……为了提高效率,几年下来,李华先后花费了30多万元购置了全套机械化设备,他也成了一个机械专家。“这些机械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来开。”有了这些铁家伙的帮忙,即使经营这么多土地,他也变得游刃有余。插秧机一天就能插秧30亩,收割机一天能收割50亩地,只需3天就能全部收完,收获的稻谷直接在田头就装车运走。因此,农忙时节他只需雇佣一两个工人来帮忙,其余时间全是自己打理。规模化管理、机械化操作,为李华节约了很大一部分成本。

精心呵护之下,原本的丢荒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记者采访时看到,连片的水田里,水稻长势喜人,再过不到两个月,水稻就到了收获的季节。李华说,现在每亩地产量稳定在1000斤左右,除去肥料、人工等成本,每亩地的净收益在650元左右,这100多亩地,每年能给他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李华没有就此停步,他仍不断寻找附近荒芜的土地,继续着把“荒地”变良田的传奇。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