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讲话精神和视察广东的重要指示,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高质量发展,在调结构、惠民生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了新变化。
一、综合
201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84.5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1.64万人,农村人口132.9万人;常住人口150.94万人,城镇化率32.06%。
初步核算,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62.54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9.58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268.23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184.73亿元,增长5.6%。三次产业结构为19.4:47.8.:32.8。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1.47亿元,增长4.6%,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2.86亿元,增长3.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29亿元,增长2.4%,金融业增加值5.07亿元,增长6.2%,房地产业增加值34.61亿元,增长6.9%,其他服务业增加值68.67亿元,增长6.6%。民营经济增加值350.76亿元,比上年增长9.5%,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62.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7198元,比上年增长6.3%。
全市财政总收入26.32亿元,比上年减0.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09亿元,增长3.4%;税收收入7.99亿元,减1.4%。其中,增值税2.88亿元,减10.7%;企业所得税0.7亿元,增长39.1%;个人所得税0.21亿元,增长26.7%;土地增值税1.03亿元,减11.8%;契税1.23亿元,减8.9%。
全市公共财政支出77.79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21亿元,增长7.2%;公共安全支出2.22亿元,增长2.6%;教育支出17.6亿元,与上年持平;科学技术支出7589万元,增长28.2%;文化体育传媒支出1.6亿元,增长151.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12亿元,减2.2%;医疗卫生支出12.56亿元,减7.0%;节能环保支出1.14亿元,减21.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42亿元,增长165.9%;农林水事务支出13.27亿元,增长124.7%;交通运输支出2.84亿元,增长546.3%。
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3%,比上年上涨2.3%。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1.5%,其中,粮食类上涨1.0%,鲜菜类上涨6.9%,畜禽肉类下降4.9%,水产品类上涨10.8%,蛋类上涨3.9%,鲜果类上涨1.4%;衣着类下降1.3%;居住类上涨5.6%;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8%;交通通信类上涨4.1%;教育文化娱乐类上涨0.5%;医疗保健类上涨1.5%;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4%。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37%,比上年下降0.0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9547人,比上年增长13.5%。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6.68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种植业产值94.18亿元,增长6.8%;林业产值10.07亿元,增长4.9%;畜牧业产值34.41亿元,减0.3%;渔业产值30.97亿元,增长2.6%;农业服务业产值7.03亿元,增长7.2%。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4.59万亩,比上年减1.0%;水果种植面积44万亩,增长3.1%;糖蔗种植面积9.95万亩,增长8.6%;蔬菜种植面积53.58万亩,增长5.6%;茶叶种植面积2.28万亩,增长5.8%。
全年粮食产量38.98万吨,比上年减1.4%;水果产量44.7万吨,增长8.7%;糖蔗产量40.68万吨,增长9.9%;蔬菜产量92.05万吨,增长6.7%;茶叶产量5536吨,增长8.5%。
全年肉类总产量13.82万吨,减0.4%。其中,猪肉产量10.46万吨,减0.7%;牛肉产量3756吨,增长2.1%;禽肉产量2.75万吨,增长0.1%。水产品产量17.75万吨,增长1.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2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国有企业完成产值8323万元,增长33.4%;集体企业完成产值6704万元,减31.8%;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310.39亿元,增长22.6%;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完成产值58.39亿元,减23.9%;其他企业完成产值5.16亿元,减31.6%。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3.6亿元,增长10.5%。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6.9%,比上年增长0.2%;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06.0%,增长1.5%;实现利税总额11.1亿元,减19.6%;实现利润总额6.23亿元,减14.5%;全员劳动生产率32.0万元/人。
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233.8亿元,比上年增长82.0%,建筑业增加值42.65亿元,增长14.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8.75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项目投资163.45亿元,减4.2%。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2.15亿元,减5.7%;第二产业投资26.91亿元,减50.5%;第三产业投资209.68亿元,增长242.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5.29亿元,增长69.2%。商品房销售面积105.66万平方米,增长30.1%,商品房销售额60.01亿元,增长15.7%。
五、国内贸易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2.86亿元,上比年增长3.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29亿元,增长2.4%。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42亿元,增长8.8%。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37.45亿元,增长6.7%;零售业零售额136.76亿元,增长9.4%;住宿业零售额7928万元,增长11.5%;餐饮业零售额31.42亿元,增长8.8%。
六、对外贸易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8.25亿元,比上年减5.1%;其中,出口总额58.2亿元,减5.2%。实际利用外资1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2.0%。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0.05亿元,比上年增长4.6%。
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7亿元,比上年增长9.0%,邮政业务收入1.5亿元,增长7.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8.98万户,比上年减少6.4 %;移动电话用户119.52 万户,增长9.9%,互联网宽带接入户数21.53万户,增长14.0%。
全年接待旅游人数5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4%,旅游总收入52.9亿元,增长37.1%。
八、金融、保险
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62亿元,增长4.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94.77亿元,增长9.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0.71亿元,增长7.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80.73亿元,增长16.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9.58亿元,减12.2%,中长期贷款余额145.93亿元,增长30.1%。。
全年保费收入2.68亿元,比上年增长70.7%。其中,人寿保费收入17051万元,增长72.3%,财产保费收入9760万元,增长68.0%。赔付支出6258万元,增长54.1%。其中,人寿赔付1273万元,增长231.5%,财产赔付4985万元,增长35.6%。
九、教育和科技
全市普通中学65间,其中,初中53间,高中12间。普通中学在校学生7.72万人,比上年减少800人。小学194间,小学在校学生13.94万人,增加7000人。有11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全市普通高考上线人数9512人,比上年增加217人。其中,本科上线人数4740人,增加805人;专科上线人数4678人,减少650人;高级职业学校上线人数94人,增加62人。
全年申请专利1166件;其中,发明专利190件。专利授权80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件。申报省市高新技术产品18个。获得省科技专项资金项目3项,获得湛江市科技竞争性分配资金项目2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各1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完成廉江剧院升级改造,实现391条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5个镇级文化站升级达标工程有效推进,新(扩)建40间村级文化室。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42个;其中,医院16个,基层医院机构596个,专业卫生机构26个,其他机构4个。各类医疗机构拥有床位512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763人;其中,执业医师2018人,注册护士2556人。
我市运动员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得9枚金牌。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30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3970元,增长7.9%;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6800元,增长8.6%。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2.20万人,增长5.6%;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17万人,增长3.91%;职工失业保险人数3.71万人,增长5.1%。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9.70万人,增长5.7%;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6.47万人,减少2.0%。
十二、环境保护
全年完成污染治理项目105个(含 57条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15465万元。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362.1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431.06吨,氮氧化物排放1550.27吨;烟(粉)尘排放量1210.70吨,工业废水排放量782.31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21.16吨,氨氮排放量37.24吨;功能区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区域环境噪声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值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以上标准。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站)7家,总设计处理能力5.15万吨/日,2018年城镇污水处理率84.3%;全市医疗垃圾实现了100%集中安全处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日处理能力为500吨,全市包括自然村生活垃圾处理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