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坡镇下担村是由佛山市公安局三水分局对口帮扶单位。该村隶属湛江市遂溪县中部的北坡镇,位于镇区的东北方向距离镇中心10公里,684县道由北至南贯通全村。下辖10条自然村,总户数628户3357人,贫困户85户204人,占全村总人口比例6.05%。全村总面积约10000亩,其中耕地面积6000多亩,人均耕地2亩。驻村工作队在帮扶单位佛山市公安局三水分局不遗余力的保障下,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下担村委干部的努力配合,用足用好政策,努力探索,精心谋划,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施策”,各项帮扶工作进展顺利,并顺利接受并通过了省、市、区和遂溪县的各项检查、督查、验收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扶贫资金投入350万元,稳步推进下担村办公楼修缮、下担村等5条村的水塔建造等民生工程,初步完成塘母村篮球场文化楼等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和沙路头村水塔建造工程,集体经济建设和贫困户帮扶措施落实到位,对全体共85户204人贫困户全面落实“三保障”政策,其中46户76人脱贫增收,如期完成上级下达的脱贫增收、减贫任务,年内,得到群众一致好评。
一、2016年脱贫攻坚主要做法
2016年5月9日,驻村干部黄涛按计划进驻下担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半年来,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实际,扎实开展调查研究,特别是6月下旬分局领导前来下担村调研后,驻村干部用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在分局、北坡镇委镇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按照时间节点,顺利、圆满、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和项目开展等各项任务。具体工作如下:
(一)深入调研,精准识别。按照分局领导敦敦叮嘱的要求,用公安工作的严谨认真态度来开展帮扶工作,特别是精准识别工作,驻村队不怕苦不怕累,先后3次全面入村、登门到户,和村民面对面核实情况,目前为止,无脱漏一户。全面、客观摸清下担村和贫困户的真实情况,为下一步精准施策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深入农户,遂户逐人核实。驻村工作组对原来申请的84户贫困户逐户逐人进行见面,当面核实各项情况,全面了解家庭成员情况、现实表现和就业情况、住房情况、耕种情况、残疾程度和是否领证情况、疾病种类和治疗恢复情况。
二是客观识别,依程序公示。经调查走访,确定帮扶对象,并于5月28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通过,在村委和各自然村宣传栏张榜公示。
三是全面梳理,建档立卡。对驻村干部重新确认的贫困户进行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并录入省扶贫专网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信息系统和帮扶台账,实现规范管理。每个工作节点,都能把握好,切实做到依时录入和修改。
(二)先易后难,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2016年精准扶贫资金100万于2016年12月份到达村委扶贫专户,资金到达时间相对较迟。驻村工作队做好计划,充分利用帮扶单位先期自筹全部到位的13余万,一俟时机立即紧锣密鼓部署开展项目,抓紧落实各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一是扎实开展宣传工作。帮扶工作刚开展时,不观望,争取村委干部积极参与,做通广告公司思想工作,实行“先赊帐宣传,集中结帐”的做法,运用标语、宣传喷画、宣传小册等,多渠道、多角度宣传党和扶贫政策、贫困户识别程序和标准、驻村干部入驻信息和致村民的一封信等,大力开展多样化宣传。在完成入户调查后,充分运用各项资金到位前,实质工作尚未开展的空隙,利用空余时间,多上村、多入户,继续了解情况的同时,了解群众的真正想法,探讨种养业的可行性,以及村内的各种实际情况,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及时纠正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的错误思想,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干起来。
二是扎实开展贫困户慰问、帮扶干部和贫困户“一对一”对接“送温暖”活动。帮扶单位积极落实慰问资金5.7万,在中秋前和冬季来临前,由分局领导亲自率队前来慰问。帮扶干部不远千里,来到下担村各户贫困户家中“找亲人”和“送温暖”,使广大贫困户深切感受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热切关心和关怀。
三是扎实推进塘母村文化楼和球场建设。对塘母村的新农村建设,争取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成为示范村。
四是因地制宜开展办公楼改造工程。帮扶单位积极协调,安排10万扶贫资金对原来废弃的办公楼进行改造和修缮。后因下担村在自筹方面存在困难,帮扶单位又追加4万元进行深度修缮,并另外赞助4万元购置办公用品,村委干部和驻村干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目前,已按计划完成村委办公场所改造工程,村委办公环境焕然一新。
五是力促有条件的村建设水塔。目前,周义、下担、桥支、沙路头、高塘等5村正在密锣紧鼓开展,其中沙路头已已完成进入验收阶段,下担、桥支2村的也已基本完成,其他各村都已动工,力求争取年底建成,春节前使用,让群众早日饮上“安全水、放心水”。
六是全面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保障性扶、危房改造等。(1)利用已有的合作联社,通过注册商标,打响下担村尖椒品牌,逐步替代农民长期形成的“甘蔗不赚钱,但又必须种”的思想,多样经营,转种其他价值含量高的农作物。(2)开展助学、捐赠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等活动,做到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确保适龄贫困户子女不因贫困而辍学,对有残疾而不能正常上学的贫困户,积极争取到特殊学校就读。(3)密切联系购买新农合、新农保,确保贫困户100%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上门宣传,讲明政策,并承诺帮扶单位按每户5000元的标准给予扶持,鼓励贫困户新建住房,愿意进行危房改造的贫困户从最初的4户增加至11户,实现“居者有其屋”。
(三)工作成效
一是率先完成精准识别。经过一个月的辛苦摸查,在5月下旬初步识别完毕,逐一核对村民的户籍资料和身份情况,去向情况,务求做到“精”和“准”。对原来村委原来上报的84户,剔除了因去除了户主死亡的一般贫困户1户(杨华胜户)和五保户(杨陈桂户)、已经脱贫的1户(杨华珍户)、户籍通不过的1户(杨南安户)、户籍已迁移外地的杨华春户(袁妃春,雷州市人)、家庭成员已脱贫的杨亚贵户等6户,根据村民代表大会意见,新增杨景辉、庄三、李志生等3户;根据实际情况有增有删,核定81户。8月份,结合省扶贫办“回头看”, 根据群众反映的情况,再次重新遂家遂户上门核对,增加杨小娟、李渔、杨亚贵(因二级残疾重新纳入)等3户低保户。10月9日,根据省扶贫办“应保尽保”的原则,最后一次增减时间节点,经过与驻县站、镇、村干部多方磋商,最终将五保户杨南安纳入,并录入省扶贫系统,建档立卡。目前核定扶贫户26户108人,低保户24户59人,五保户35户37人,其中无劳动能力48户61人,残疾户23户26人。共省定标准85户204人。
二是率先在村内进行公示,让村民能够及时了解政策和各面信息。驻村干部到位后,第二周即已将本人信息和联系方式在村宣传栏公开,后又以致村民一封信的方式公开;5月28日,在召开的村民代表大会向全体代表表示可随时约面谈或电联,并与公示贫困户名单时再次张贴致村民一封信;村委宣传栏建成后,在宣传栏中以大篇幅公示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贫困户识别程序和标准、贫困户具体情况公示、驻村干部信息等,方便群众监督和提供准确、有效的线索和信息。
三是率先通过省网校验。由于所有核实过的人员,都是户籍资料过硬,因此都能做到顺利通过上级核查,做到“精”和“准”,在省扶贫网开展校验时,下担村的资料全部一次性通过。同镇和附近镇的扶贫干部纷纷前来观摩和取经,驻村干部不厌其烦讲解户籍资料的收集和核对基础知识,帮助三水区的其他帮扶干部顺利通过校验。
四是率先开展工程项目推进。如前所述,下担村与其他村一样,扶贫资金在12月份才到位,项目开展迟迟不能上马。但是,驻村干部不等、不靠、不观望,采取公司带资投入、承诺验收后付、 “先赊帐宣传,集中结帐”等多种方式,全面推进各项工程。特别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塘母村,鼓励其带头建设,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做好示范。
二、下担村扶贫工作典型经验和工作体会
(一)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做好帮扶工作的保证。没有党委政府的支持,寸步难行。有了党委政府的支持,帮扶工作就好比走上光明大道。驻村干部入村以来,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情况。北坡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镇委书记和分管扶贫领导亲往遂溪县城迎接驻村干部,并多次召集驻村干部座谈商讨帮扶工作开展,镇长岑国强同志夜晚造访驻村干部,了解驻村干部工作、生活情况,指导开展工作;肖信满同志自始至终坚持对帮扶干部予以全方位的工作指导。驻村干部到位以后,北坡镇积极安排好食宿,由于村委当时根本没有居住条件,专门在镇安排了三间房给三水来的扶贫干部,其中下担村帮扶干部还安排在有会议室的地方居住,现第一书记来到,在会议室中暂时居住,在镇政府饭堂就餐。下担村虽然当时办公条件差,但是驻村干部均没有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解决吃住问题,也没有花费租金外出租房,解决后顾之忧,将每一分精力、每一分钱放到扶贫工作上。三水分局党委对帮扶工作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班,由副区长、分局长刘晓平亲任领导小组小组长,多次在局党委会议上开展讨论,决定帮扶措施,并经常性指导驻村干部开展工作。帮扶单位了解到下担村的实际困难后,积极想方设法,从本身已很紧张的办公经费中,省吃俭用地筹出资金13余万出来帮助下担村修缮办公场所,改善工作环境。其中,捐赠价值4万的办公用品、追加4万修缮办公楼、先后两次的慰问金和慰问品5.65万(3.95万+1.7万),并组织全体挂扶干部前来与贫困户对接,共同寻找帮扶的好路子,探索帮扶有效方法和措施。
(二)扶贫工作中,思想观念的帮扶贫十分重要。“思路决定出路”, 如果贫困户一心抱着等政府养的思想,永远不愿意动脑筋,永远不愿意付出劳动,就永远不会脱贫。只有着力改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勤劳致富的观念,努力拼搏,敢为人先,抓住机遇,创造机会,才能找到经济发展新路子。
(三)密切联系群众,融入当地,是帮扶工作最有效途径。驻村干部注重用家人、兄弟的眼光,平等对待每一位村民。在入户时,做到“五勤”(“腿勤”,多下村,多入户,多与村民群众接触。“眼勤”, 注重观察,发现村内贫困户实际情况。“耳勤”,多听取村民群众心声,对群众来电一个不漏,耐心听取群众意见。“手勤”,对下村发现的所有情况,用笔记本详细记录下来。“脑勤”,对看到的、听到的信息积极进行分析,获取最真实的信息,为制定一户一策和判断是非曲直作依据)。此举赢得了广大村民群众的一致好评,更加支持驻村干部工作。
(四)紧紧依靠当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是扎实推进帮扶工作的落脚点。驻村干部入驻以来,未雨绸缪,密切关注村的主导产业和贫困村精准扶贫项目计划推进,与村委干部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好村的产导产业的启动准备工作。但是,开展主导产业开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必将一事无成。只有实实在在开展工作,充分调动村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才能收到帮扶最大效果,使下担村民真正受益。
三、目前帮扶工作存在的困难和存在不足
(一)2016年扶贫资金到位较迟,项目开展效果不够理想,少数原计划内的项目因时间问题无法开展,难以在年内全面完成原定工作任务。
(二)可供选择的主导产业路子不宽,项目不多,难以多渠道发展经济。特别是四面不靠海,在作为沿海城市湛江市里,下担村难以以旅游、水产品等产业来推动自身发展。退而求其次只能选择农产品种植和推广,然后谋求工业生产。
(三)部分村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安于现状的思想存在,不利用合作社的推动。
(四)劳动致富的观念还不够牢固。
四、2017年总体思路和工作安排
(一)因地制宜,开展主导产业建设。首先,将尖椒等价值较高的农作物作为下担村尖椒品牌推出,鼓励村民群众种植,并利用现成的塘母北运市场推广。其次是光伏产业的推广。再次是水果类种植的引进。务求多元化推进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为群众增收。
(二)引导村内剩余劳动力转移,外出就业务工,拓宽增收渠道。
(三)迅速筹划,全面推进水塔等民生、民心工程落到实处,务求2017年度把水塔全面完成,改善村民群众生活条件。
(四)落实危房改造力度,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把有条件建造房间的贫困户动员起来,成熟一户建一户,力求做到“居者有其屋”。
(五)加大投入,推进村道路硬底化建设。特别是沙路头村、高塘村、西寮村等3条未通水泥路的村庄和条件成熟的下担村环村路建设工作,要迅速落实。务求将村与村之间、自然村与村委之间未通水泥路的尽快落实,改善村民出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