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岔口是水乡。小东江、梅江、袂花江三江在此交汇,浩浩荡荡地流入鉴江,故名四岔口。四岔口西岸有条村子村名也叫四岔口。在四岔口村子的东面,四岔口江的西面有一块地,地不算大,50亩左右,因常年内涝,年年抛荒。
严格来说也不算全抛荒,德全老汉的2亩藕田就坐落在这块地的中间。
德全老汉在抛荒地种莲藕有些年头了,好像自打有了这抛荒地就种莲藕了。他矮小、瘦弱,他的背脊驼曲,活像一粒虾米,但一双粗壮的大手却象蟹钳一样有力。他的妻子陈燕也是残疾人,且常年吃药,有一双儿女,在镇上念高中。
因身体问题,德全老汉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外出打工,只能在土里扒食。每每打理完责任田,德全老汉就把全副精力都花在莲藕田上。夏天,莲藕开花了,那粉红的荷花映衬着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打扮得更加妩媚动人;秋天,莲藕结果了,那一个个肥胖的莲蓬迎风摆动,池塘里便飘溢着一阵阵沁人肺腑的清香。这时,德全老汉就会忘记生活的艰辛,目不转睛地盯着能够给他带来快乐的藕塘。
这时候藕塘旁来了一位城里人打扮的年轻姑娘。
说实话,德全老汉却不十分待见这位远远就打招呼、笑口吟吟的城里姑娘。甚至是讨厌。老汉想躲却没地方躲,他低下头装作没看见。
姑娘叫梁颖,是来自省城的一位扶贫干部。前天,梁颖曾到德全老汉家,根据老汉的实际困难,将他家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村子里像他这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很多。姑娘认为,要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单靠给钱给物,是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收入。而农民要增收,就要做产业。梁颖看中这块内涝地,昨天请来了农业专家评估,认为很适合种莲藕,很适宜打造成农业观光基地。但德全老汉的2亩藕田在中间,老汉的思想没法做通,这个基地就没法办成。
梁颖说,这40亩内涝地,我们把它开辟成农业观光基地,用30亩种植莲藕;还可以用几亩开凿成池塘养鱼,可供人们垂钓;基地内还种可以百香果、番薯,百香果树下养“走地鸡”;还可以开多间农家乐,专赚城里人的钱……
德全老汉的心有点动,就僵僵地笑道,这块藕塘是我们一家的银行哩,我一双儿女在镇上读书的费用,我老婆药罐的药,都全靠它提供呢。
梁颖见德全老汉松了口,一颗悬着的心就放了下来,她下了保证似地说,这个你放心,我们会给你租金,绝不会让你吃亏的。另外,我们还吸收你夫妻到基地工作,工资绝不会比村里到县城里做保安的少。
踌躇很久的德全老汉便与村委会签订租赁合同。
于是农业观光基地便按预定的目标一步步实施。
摇身一变,成为四岔口农业观光基地莲藕种植技术员的德全老汉,久违的笑容慢慢爬上了他那双颊塌陷,额头上印着深深的皱纹的脸上,他变得爱说爱笑了。每当迎面见到跟他打招呼的观光客人,他总忘不了滔滔不绝的向客人陈说党的富民政策好,忘不了滔滔不绝的向客人说他家庭的收入是怎样一步步提高的,就像醉了酒的初恋者向人们谈起他的情人来一样,说到动情处,会放下手中的工具,挥动着双臂。
这中途有这么一个小插曲:因长期辛勤劳动,他腿部的病灶扩散而累及全身,他被连夜送到县医院,县医院初步诊断,急需十多万元的费用治疗。
仿佛是一夜之间,德全老汉的头发全白了。
梁颖姑娘也愁断了肠。她迅速向她所在地单位的扶贫办领导报告,征得领导同意,她利用网络平台,为德全老汉发起“轻松筹”,利用她的人脉,单位的人脉,短短一个星期,就筹得50000多元爱心款。她所在单位的领导又组织员工捐款,点滴爱心凝聚成海洋,现场捐款共40000多元。
德全老汉渡过了难关。
又一个夏天款款到来了。四岔口农业观光基地,被一道绿色的砌花围墙圈起来,院内有绿油油的百香果、番薯,炊烟袅袅的农家乐,喷珠吐玉般的喷水池,碧波荡漾的养鱼池……那30亩荷塘,成片的荷叶并肩而立,微风拂过,带起阵阵涟漪。
病愈的德全老汉又回到基地上班。他那对儿女高中毕业后,双双回到基地,租了三间门面房,招聘了三个服务员,开起来一间农家乐,生意非常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