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湛江库 > 文艺作品

三富村记

2021-06-12 14:52:38 来源:请按照实际出处填写

亷江市长山镇的三富村,名字很大,村子却不算大。

路不算远。从湛江出发,经过遂溪县城,穿过廉江市区,往广西方向走,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这在湛江市境内,说远不远,说不远也算远了。若在三十年前,这段路,我想,应该算是爬山涉水了。现在,一路行来,一路的山青水绿,花果飘香,晃晃悠悠,一个兴奋的劲儿,也就说到就来到了三富村。

三十多户人家,二百人不够的村子,在乡村里头,应该算小了。但小得精巧简洁,小得让人觉察不出它小在哪里。你看,丘山抱着,坡林簇拥,绿水环绕,奇花异卉抱着,蓝天白云覆着,哪里是始处,又哪里是尽头?反正我分不清,走不完。村子坐落的地方,也似乎有高人指点,完全应了风水中的格局,前有水,后枕山,像一位稳坐钓鱼台的智者,立于高处,耳听四方,眼观六路,尽收山色田园于怀中。又似一位乘云驾鹤之神仙,沐山岚之清风静寂,饱自然之生态美景,寄情于闲云野鹤之间。世界于此,可谓小矣。

这一天,正值初冬,气爽天朗,二十多位湛江各文艺家协会的艺术家慕名前来,是想证明一个事实:精准扶贫工作在农村是不是真的精准有效!

从眼前的所见,我在内心冒出几份嫉妒,也同时生出十二分的羡慕不已!

这里哪算贫困落后?有豪宅大院,有石阶石栏,有生态公园,有球场,有书院。尤其是生态方面,地上一尘不染,巷间楼舍错落有致。三五童叟围坐于荔枝荫下。石凳石桌之上,煮茶品橙,细侃桑麻。看见有客人来访,一个个村民腾凳请坐,献茶催饮,如见兄弟!似逢知己!

我好奇于村中静寂,离群独觅,探微访幽。村子坐北朝南,山水相间,楼舍鳞次,人畜分居。牛有牛舍,猪有猎栏,鸡鸭鹅圈地而围,竹林遮遮掩掩,古树古林抱之绕之,一点都觉察不到有牲畜之扰,粪便之气。身置村中,分明可闻鸡犬之声,时光悠悠,乐哉农家此景。

是农村,又不像农村。这才是新农村的新气象!

“过去并不是现在的样子!”

茶过三道,我随便和一位大叔闲聊,也随意问了一句有关这条小村的过去。他只知道现在肯定比过去好。说起村子的来由,大叔说他不是本村人,是来这里帮工的,他的村子在塘蓬镇,算是三富村的邻居。但有一点他很自信地告诉我,这是客家人的村子,村民都会说客家话。客家人的最大特点就是都拥有各种好手艺,都吃苦耐劳,都朴实善良,都厚道热情。一连四个“都”字让我突然变得严肃起来。好奇使然,我想,这是一条生态文明村,上网也许能找到有关“三富村”的报道或资料介绍。手机上一搜,果然有一篇三富村的美篇,作者是“林晓春”。文字虽少,但言简意赅。二百年前,有三位富商,寻山探水,来到此地,觉得此地乃生财兴家之基。于是,安家筑窑,建起拿手的缸瓦窑,烧制生产陶器。客家人,本来就十分的勤劳耐苦,聪明过人。加上天时地利人和,干起事业来,顺风顺水,村子尽出大富大贵,三位财主发财兴家,“三富”由此得名。至于当时是否富甲一方,不得而知,但不断脱贫致富定是历史之实。三富村的子孙后代,二百年来,代代传承祖业祖德,积善勤事,尤其近三十年来,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村中人才辈出,出外经商读书求学,发家创业,行政干事,贤能者众。

再据村长介绍,三富村近几年的长足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持,派遣精准扶贫工作队驻村帮助建设,协助规划,拨款支持,修路筑道,通水通电,建农家书屋,立“三富书院”,送文化下乡,文明下乡!一方面要感谢村中富商热心爱乡,出资帮扶,慷慨解囊,村中建设他们默默奉献,比如每年自掏腰包一万多元,支持两名专职的清洁工,负责全村的环境卫生,村子建立起了长效的卫生管理制度。

眼下村中整洁有序和谐文明,已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不少外人前来光观游览,度假休闲。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是三富村的又一个响当当的招牌,是长山镇乃至廉江市值得推广的典型。

走在环村水泥道上,沐着从山岚吹来的清风,从村里走到村外,我一直在赞叹!这么小的一条村子,这么偏僻的一个地方,能拥有这么优美雅致的一处风光,这么舒适的一个生活场景。假如我是这里的子民,假如我可以在这里生活几天,我定会生出许多的赞美之词!

是的,我会为这里的清爽干杯,我会站在阳台上尽情地沐浴着这里的冬阳,吮吸着这里无染的空气,我要用上非常个性的形容词语,我要表白我此时此刻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我会赤脚于村前的一弘清泉,我会濯足其中,我想追赶着小溪边一尾无名小鱼逗趣,我想徜徉在其间,我想做三富村的一条生态的小鱼。

我还想追随着那一只闲步在收割后的稻田上的白鹭鸟,跟着它的节奏,寻找自我的人生,自造的美景良辰。

我还会伫立于紫荆花下,叫村民帮我拍几张美照,或者自拍一张前景是我和紫荆花的亲密,背景是三富村的美图。我要回去做一个美篇,我要在美图的下面加一段文字说明,这里是湛江的一条小村,叫三富!

离开三富村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一个人和一篇千古传颂的美文来。东晋时期的伟大文豪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记》。陶先生生不逢时了。他心中的“桃花源”只是一种理想,是纯粹的虚构。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或者可以超越,陶作家有幸见证眼下的三富村,我想,他在《桃花源记》中的诸多佳句美词,似乎是写给当下的三富村的: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文字有点过时,不足以表达当下三富村的文明与进步。

作者:邓存波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