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湛江库 > 文艺作品

再见双峰嶂

2021-06-13 23:01:45 来源:请按照实际出处填写

再次伫立于双峰嶂山顶,这缭绕的白、纯净的蓝,让我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年。

三十多年前为了攀上湛江市最高峰(双峰嶂位于广东省廉江市塘蓬镇西北部,海拔382米,是湛江地区最高峰),为了婆髻嶂、照镜石的旷世奇缘,男女同学相约去爬山。从塘蓬中学出发,我们雄赳赳,气昂昂,头顶树枝编织的草帽,歌唱“天苍苍,野茫茫”。沿途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白球鞋与黄泥土亲吻,不分你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披荆斩棘,我们终于攀爬到山顶。倒霉的是,有人手足被荆棘刺伤,头脸被蜜蜂蛰到,所幸没踩到毒蛇。担心回家会挨大人责骂,我们事先商量好统一口径。到最后所有人肌肠辘辘,但闻山风轰鸣,哪见仙人踪迹?男女搭配没留玉照,一缺手机,二无相机,只好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无尽的思念。下到山脚时,遇到一批愁眉苦脸的外镇学生,原来他们摆放山脚下的自行车不翼而飞,余下几辆轮胎被放气。路途迢迢,当凄切的呜咽回荡山谷,我恨自己没有孙悟空的金睛火眼,没有包青天的英武神明。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贫困到温饱到小康,从满目疮痍到草木苍翠到繁荣富强,家乡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再次踏上这片热土,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致富奔康、特色乡村的路标随处可见。黄泥路不见了,所到之处的乡道都硬底化了,出行都有私家车了。小车一路嘟嘟嘟,左右相伴的树木郁郁葱葱,阳光抚摸枝叶,几声鸟鸣掠过,有雪白的羽毛拂过车窗,拂过心尖;带走尘埃,带走疲惫,那些曾以为遥不可及的梦现在触手可及。现在的双峰嶂更加辽阔,更加巍峨,更加令人神往,它早已成为有名的旅游景点。

几经峰回路转,小车在距离山顶几十米远的地方停步,没想到沿双峰嶂的崎岖山路政府都出资硬化了,这么快就抵达目的地,与往日爬山相差甚远。时值野果成熟的季节,山上稔子遍地都是,随手采摘一粒,将紫红色果肉挤入口中,香甜可口,满满童年的味道。除了山稔、还有山芒、乌梢、山蕉、盐梅等野果。山上怪石嶙峋,形态各异,其中有乌龟石、将军石、五指石,传说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北交趾时,曾驻扎于此,奏凯回朝后,留下脚印及石刻碑文。山上古木参天,盘根错节。最耀眼的是一排排矗入云霄的风力发电大风车,井然有序,随着风的带动,扇叶呼呼旋转,它们站成一独特的亮丽风景。

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得知,双峰是东西并立,相距不过数十米,峰廓浑贺,宛若美人双乳,故得名。双峰嶂东邻仙人嶂,西靠婆髻嶂,远看酷似一尊巨大的睡美人像:头在婆髻嶂,胸在双峰嶂,臀在仙人嶂。东南面岭脚下的花岗岩石表面有臀和脚的印迹,传说是仙女留下的。景区面积100多平方公里,三峰鼎足相望,平均海拔320米以上。景点之一的阿婆照镜,其名的由来是因为在双峰嶂的山腰有一块椭圆形巨石,长约20米,宽约20米,高约15米,南面平整,日照放光,几里外可见,恰似一面巨型梳妆镜,因婆髻峰在其南面对望,故称阿婆照镜。更令人叫绝的是石镜旁还摆放一把残留两齿的"石梳"。婆髻嶂。长约4公里,宽约3公里,海拔322米,因嶂顶有一高30米巨石,酷似老太婆的发髻而得名。山势陡峭,嶂的上部坡度达75度。峰上还残存有明末清初建造的寺底遗迹。仙人嶂,面积达7.6平方公里,海拔367米,仅次于双峰嶂,而险要程度却胜过双峰嶂。在主峰北向有一口古进,称仙人井;主峰西向有一山洞,名叫仙人洞。这些记载都为双峰嶂增添神秘的色彩。

此时有鹧鸪的鸣叫传来,山风徐徐吹,白云悠悠荡,白鹤翩翩飞,泉水咚咚响,沉迷这片幽静,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偶尔忆起那居住在半山腰上的初中同学冯小清,不知她这些年过得如何?

记得她是初一第二学期辍学的。离校的那天,我们女同学抱着哭成一团,此后,操场、凤凰树下少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挑水、蒸饭、洗厕所时没有了自告奋勇的值日生。半月不沾荤腥,清一色的素菜年华,咂嘴都念想她家的酸菜、萝卜干。

下山时我们到上山民族村蹓跶了一会,美名民族村,实际是村子地势险峻,以前交通闭塞,村庄的路狭窄泥泞,有人一辈子都未能走出村子。多数上山村男子,娶不到本地女子为妻,只好外出打工,娶到“外来媳妇”,多是从广西、贵州、云南、湖南、湖北等地来的少数民族。作为总人口619人,有16个民族的上山村,就这样慢慢拥有了独特的民族风情,成了独特的民族村。

多年后,进村的盘山公路建好了,更多的村民外出打工,更多的村民回乡建楼,更多的金凤凰飞出大山。村干部说,自从廉江市人民检察院在上山民族村挂点帮扶,几年后,上山民族村开办了茶厂,垦荒种植120亩茶叶,有效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接着村民冯学捷在山腰上办起了水厂,给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村里还办起了上山米酒厂,每天可生产1000斤的米酒。上山酒因醇香甘甜、声名鹊起,不愁销路,生意越做越火红。茶、酒、水已是上山民族村的“三宝”。除了建设茶厂、水厂、酒厂,还建设文化长廊、冯氏宗祠、冯氏教育基金。脱贫奔康,不忘文化自信。

如今的上山民族村,路通、水通、电通、网络通,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而外嫁女冯小清回到娘家经营副食店,她的子女各自成家立业,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生病有医保,老龄有社保。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经营副食只为消遣。希望有一天这里建立高大尚的疗养院,到老时我们欢聚一堂”冯小清笑眯眯对我说。我期待疗养院建成,期待梦中那片桃花源......

多少回,我踏上硬化的乡道,试图寻找记忆中的村庄,鲜花果树、小鸟啾啾、风景竹林、小洋楼......面貌焕然一新的村庄,何处还有旧泥旧瓦的影子?

当故乡的风吹过,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双峰嶂,仰望直插云霄的风力发电大风车;当故乡的云飘过,我仿佛站在无岸的海上,眼前白帆点点,身后光芒万丈......

作者:黄梦帆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