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湛江库 > 文艺作品

渔家的变迁

2021-06-13 22:58:39 来源:请按照实际出处填写

仲夏五月,相约乌石。下榻天成台度假村,闲逛美丽渔港。众友人对这个国家级中心渔港的巨变,赞叹不已,感慨良多。昔日一个冷落萧条的古船埠,小集圩,如今发展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人文蔚盛的滨海城镇。椰风习习的海岸边,高楼林立,气派万千;繁华的居民区,楼房馆舍,鳞次栉比,风格各异。街上游人如鲫,码头热闹喧腾。尤为醒目的是矗立西北海岸的渔业村委会办公大楼,在霞光的映照下,更显雄伟壮观。在它翼下延伸的一幢幢匠心独运的渔民新家,格外宁静、安祥。望着楼房错落有致,街道树影婆娑,花香沁人的渔民新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潮起潮落,沧海桑田。这个世代以海为家,以渔为生的渔家,历尽了风风雨雨,饱尝了人间艰辛之后,终于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温暖适舒的家。这个家,曾经随着岁月的流逝,几经磨难,几度变迁。掀开渔家的发展史,变迁的轨迹历历在目。生产从小舢舨-- 疍家艇--机帆船--机船队;家亦从舢舨船--高脚屋--沥青、茅草房--楼房;家园即由大海--岸边、滩涂--陆地。一缕缕岁月潮沫,一记记历史印痕。

过去,一只小舢舨就是一个家。一家人就靠这只小艇日出而作,日落而憩。白天,终日在波缝浪谷中晃动,一只竹篓,一根钓竿,一条摇橹,磨磨蹭蹭,钓鱼度日。收获的鱼货,哪里近港,就在哪里出卖。傍晚,船靠岸边,桩杆一插,棕绳一扣,“今晚就在这安家”。于是,一家人就论资排辈龟宿艇仓。艇仓又窄又低,脚不能伸,腰不能直,长年累月,压抑了身体的发育生长。因此,普遍个子矮墩,腿节肥短。加上日光的辐射,皮肤黝黑,脸如古铜。这就成了旧社会渔民的外貌特征。他们上街自觉矮人一截,相形见拙。第二天,晨曦初露,桨声咿咿,又摇船出海,寻求生计。这只小舢舨就是这样驮着这个家颠沛流漓,四处迁徙。陆地生活跟他们无缘,小孩子更不懂学校路在何方。遇到风灾,就船覆人亡,家也随之消失。境况凄凉,生活悲惨。

解放初,船体大了,并大都装上了风帆。小舢舨,又称“公婆艇”部分变成了疍家船,生产也从原始的钓业发展到拖网、刺钓结合。收入多了,生活改善了,不少渔民逐渐把家从海上迁到岸边。于是,滩涂上、港堤旁,一座座“高脚屋”拔地而起。几条杉木,几根桩柱就支撑起一个家。墙体或木板,或竹片钉牢、围起,屋顶一层木板,一张蓬布,遮风挡雨,避日御寒。这就成了几口人栖宿生活、休养生息的家。家,整天颤悠悠,响咚咚,也别有一番情趣。一些妇人小孩逐渐洗脚上棚居住,留守家园,享受天伦。每天早晨,一块跳板往岸上一伸,铺就了这个家通向陆上的路。他人行走,摇晃晃,眩乎乎。可渔家人出入,却如履平地,轻松自如。这时,渔家女手挎菜篮,头戴斗笠,上市或买菜、或卖鱼,腰肢扭动,春风得意;小孩子赤着上身、光着腚子,向着大海拉便,还对着大人作“鬼脸”;老妇人往棚沿倒脏水、丢垃圾,动作麻利,旁若无人。涨潮时,屋下桩木波涛击拍,浪花四溅。便迹、菜屑、木条、禽畜死尸随波涌动,散发阵阵恶臭,令人作呕。退潮后,滩涂、海边一片黑褐色泥泞。玻璃、瓦砾、铁丝、碎石遍地,在阳光下熠熠闪光,煞地吓人。一些挑着杨桃、木瓜、番薯、芋头的村下妇人,惦着脚跟,抬头对着屋上人喊话,兑换鱼货;杂货郎、糖果商也小心翼翼地在高脚屋下来回穿梭叫卖。一只吊桶上上下下,交易和谐。夕阳西下,高脚屋炊烟袅袅,香味飘荡。一家人席地而坐,开怀畅饮,乐亦融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渔民陆续上岸集体居住。乌石港乃弹丸之地,一寸土地一寸金。因此,公社发动填海造地,扩大居民区,让渔民弃棚在陆地安居。那时,渔区分为渔业大队和小艇队。渔业大队多由过去的疍家船发展而来,后称大船队、机船队。它船体大,生产工具较好。因此,经济发展快,渔民生活明显提高。住宅一般都是混凝土住房,较富裕的还建起了二层小洋楼。小艇队即由以前的“公婆艇”组成,经过不断改革,也由小舢舨到小帆船、小机船,生产也从传统的刺钓向拖网、灯光发展。但,还是小打小闹,收入相对较低,系贫困群体。其住宅普遍是瓦房或茅草房,一些困难户还住沥青、板棚,个别甚至尚未上岸,继续与小艇相厮守。不过,从那时起,祖祖辈辈在海上生产、生活,陆上无插脚之地的渔家开始逐渐在陆地上安家立业,溶入社会,活得象模象样。当时,按公社编制,港区一半是居民大队,一半是渔业大队,渔家占了"半壁江山"。正当渔区面貌出现新变化,渔民日子日渐殷实,不少渔民正筹划在陆上买地建房时,一场莫名的“割资本主义尾巴”,制约了生产的发展,经济急剧倒退,出现了渔船搁滩,网具晒岸的现象。渔村一片凋零,渔民望海兴叹,生活陷入困境。幸好,后来的“拨乱反正”,拨正了航向,渔区焕发了生机,经济蒸蒸日上。渔家又再度掀起陆上建房热潮。改革开放,渔家更是如鱼得水。海洋捕捞业向深海远洋延伸,并打破单一经济模式,大搞海水养殖业;或上岸办厂进行水产品深加工,有的还开创第三产业,跑运输、搞经贸……财路越拓越宽广,生活越来越富裕。现在,渔家全部住上了漂亮宽敞的楼房。家里,现代家电应有尽有,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回程前晚,我们渔排小酌。沐着海风,聆听涛声,欣赏明珠般的渔港,心怡气爽。海鲜落锅,青啤下肚,饱了口福,开了眼界。诸君兴犹未尽,相邀再来。

愿渔家永远好日子!

作者:莫永英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