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肇庆库 > 典型人物

殷殷深情系民生——记全国人大代表徐建贤

2019-09-13 09:01:00 来源:西江日报社

  徐建贤,怀集县连麦镇长岗村人,2013年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一名种养专业户,在艰苦创业同时,徐建贤始终不忘作为人大代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情系民生,为群众福祉而奔走。

  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2004年,徐建贤回到家乡创业,在连麦镇银盏水库建设起集饲养肉鸭、养鱼、种植经济林于一体的综合种养基地,2008年开始更发展种猪业并出售猪苗。短短几年时间,他建立起2700多亩农业基地。基地养猪场产生的废水被自动抽到山上的生态林中施肥,生态林中种植的一些青草则可以喂猪,形成了生态环保的循环农业链条。如今基地年总产值已达1000万元。

  看到徐建贤搞农业发了财,周边农民纷纷前来取经。徐建贤意识到,可以把农民调动起来,提高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08年,他成立了连麦镇建贤养殖协会,并以协会为平台,积极宣传创业致富理念,采用先向养殖户提供种苗和技术,销售后再偿还的模式,减轻养殖户的成本负担,带领与帮助村民发展养殖业。同时,他每年以免费送猪苗方式,帮助本村贫困户实现脱贫。这些举措让村民的腰包逐渐鼓起来。

  在他的帮助和带动下,养殖协会发展了63名会员,带动他们发展肉猪、肉鸭、鱼虾养殖,解决100多个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2012年,他又成立了怀集县连麦镇建贤党员创业带富示范基地。

  提起徐建贤,长岗村的村民都竖起大拇指。“我原本在基地当技术员,后来在他的引领下,自己也成功创办了综合养殖基地,每年有60余万元的收入,真是多亏他的支持和帮助啊!”养殖户姚永远说。

  基层群众的代言人

  全国人大代表,这既是荣誉,也是使命,更是责任。

  2013年起,徐建贤肩负着家乡群众的期望,积极履职。他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一名农民代表,一定要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权益积极奔走。2013年,为解决农村用电难问题,他亲自驾车跑遍了肇庆怀集、封开,清远连南、连山的28个乡镇,带着笔记本进村入户,访问了上百户人家。他在调查中发现,偏远农村的生活用电常常不足,不少农村供电只够点灯、煮饭,电网设施亟待完善。

  通过调查,他提交了《关于解决农村用电难与农村电网改造的建议》,得到南方电网领导的高度关注。随后供电部门在怀集县开展了多个农村电网改造项目,连麦镇文岗村、四乌村、增石村、中洲镇根枝村、诗洞镇双龙村等乡村告别了用电难的日子,农村经济发展也得到了电力保障。

  “群众们都很感谢徐建贤,大家都夸赞他为我们解决了多年的难题。”提起徐建贤,四乌村村支书谢林盛感慨地说。

  2014年,徐建贤的《关于解决农村用电难与农村电网改造的建议》更被写入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由此,全国开启了第三次电网改造工程,国家电网下拨1万亿元资金改造农村电网。

  多年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徐建贤累计走访群众8000多人次,走访企业150多家。他向国家提出的30多个建议,并获得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和督办落实。2018年9月,他又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特邀监督员。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时,他提出了12个建议,也得到了相应答复和落实。

  “未来的几年,我将加倍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履职水平,一如既往地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不忘初心,自觉遵守代表纪律,积极代表群众建言献策,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诺言,做一名组织信赖、人民满意的全国人大代表。”徐建贤信心满满地说。

  民生福祉的守望者

  出生于农村的徐建贤,对于农村垃圾围村的现象深有感触,农村的垃圾处理方式,一是靠风刮,二是靠雨水冲走,三是靠焚烧,长此以往,农村的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将不可估量。

  于是他通过走访调研,整合掌握的资料,提交了《关于探索长远社会回馈制度、促进垃圾焚烧场等敏感公益项目顺利建设的建议》《关于农村垃圾处理的建议》等建议和意见,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在全国许多地方已基本形成“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农村垃圾围村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通过近年的走访,针对三农问题,徐建贤又相继提出了《关于加快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领取标准的建议》《关于加快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领取标准的建议》《关于加快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力度的建议》《关于解决农业生产贷款难的建议》等建议,并通过全国人代会等途径及时向国家提出议案建议,这些议案和书面建议为农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也有效地促进了有关政策法规的出台。

  此外,2014年,他向国家提出增设龙怀高速汶朗出口的建议,并得到落实。新增设的汶朗出口,大大地改善了怀集人民的出行条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人民代表为人民”,这是一句最简单最朴实不过的话,徐建贤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


作者:刘浩辉,徐维宁,高健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