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以来,德庆县九市镇洞寮村的粮食产销迎来新转变:“互联网+”的产销模式让该村传统耕作从劣势变成了优势,原生态的“洞寮大米”品牌正越擦越亮。这一成功的转变,离不开该村扶贫驻村干部伊江林的大胆尝试和默默付出。
找准穷根 确立帮扶主业
洞寮村是典型贫困村,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7633元。水稻生产是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全村水稻种植面积690亩,年产量约40万公斤。好山好水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该村大米优良的品质,但长期以来,缺乏产业规划和专业合作社,加上村民各自为“种”,让洞寮大米走不出深山,卖不到好价钱。
去年5月,伊江林正式担任洞寮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从那时开始,伊江林就立足洞寮村作物资源优势,大胆运用互联网思维,对洞寮大米进行商品化改造,推动洞寮村实现精准脱贫致富。
来到洞寮村后,伊江林按照市扶贫办有关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回头看”工作,分角度、分层次地对洞寮村开展经常性调研,详细梳理出村里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展开讨论,结合贫困村的实际,总结出一系列帮扶意见,为下一步帮扶工作确立主业。
“经过多次讨论,党支部一致认为发展生态大米是洞寮村的产业扶贫攻坚方向,但传统的产销模式必须要转变过来。”伊江林表示,一直以来洞寮村销售大米走的是“经销收购”传统路子,村民所获的是低廉的附加值,甚至亏损,造成村集体经济总是上不去,村民富不起来。
在做好充分研讨后,伊江林在村党支部会议上大胆提出了“互联网+大米”的崭新产销思路,得到了支部其他成员的一致同意。之后,伊江林积极联系有关扶贫企业,协助扶贫企业完成对洞寮大米的调研和方案制定,又参与扶贫企业与农户双方合同合约的制定,协调推进双方合作。
搭上“网”车 提升大米身价
经过3个月的联系与协调,去年8月,由洞寮村党支部、肇庆市云峰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山民众镇新时期精准扶贫驻村工作组共同组成的“德庆县洞寮村‘互联网+精准扶贫’洞寮大米商品化改造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通过网络公司发挥思维、模式、平台、市场方面的优势,准确分析用户需求,为扶贫户的大米制定运营方案,并提供大米种植品种建议、种植技术指导以及收购指导价格。
在有关运营方案的指导下,洞寮村17户一般贫困户对晚稻品种进行筛选,并改良了种植工艺,进一步优化大米的品质,后来又对产出的2万公斤晚稻大米完成了从产品到商品的中间各个环节,直接进入电子商务销售平台销售。在这种模式下,17户贫困户生产的2万公斤晚稻很快就售罄,相比2015年,晚稻销售增收5.68万元,增收率达87.6%。
“提升大米品质并减少中间环节后,大米产生了巨大溢价,价钱从原来每公斤2.6元,变成了后来的6.6元,贫困户收入大大增加。”伊江林高兴地说,现在贫困户看到盼头后,劳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大家纷纷主动接触新事物,不断学习新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再用劳动去增加财富,消除贫困。“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后,精准脱贫的目标会越来越近。”
打造品牌 实现长效致富
洞寮大米搭上“互联网+”快车大获成功后,伊江林继续完善“造血”生态圈。如今他正忙于洞寮大米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并积极联系村里更多农户流转土地,细化整个水稻的产业发展规划,准备进一步提高洞寮大米的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水平。
“这里的生态环境特别好,在第一产业精准打造拳头产品的同时,下一步我们还计划进行全村全域旅游发展设计,以乡村特色旅游带动扶贫,不断为洞寮的农民‘造血’,实现长效致富。”对洞寮村的发展前景,伊江林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