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我从小在农村生活过,对贫苦生活有切身的体会,即使现在进城多年了,也还是对农民兄弟有一种感情,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点努力,帮助他们早日脱贫。” 冼锦才早在2005年就开始参与团市委的扶贫活动,组织公司团员青年到十百千万扶贫村开展帮扶,他经常深入贫苦地方开展公益事业,是广东省五星志愿者和肇庆市身边好人。参加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将近一年了,但冼锦才谈起自己当初主动请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还是很有感触。
一丝不苟做好核查工作
从2016年5月开始,冼锦才担任广宁县石咀镇浪沙村的村支部第一书记,作为中山市教体局扶贫联合工作队的副队长,对口帮扶浪沙村开展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同时参与和配合中国移动肇庆分公司驻村工作队,挂点帮扶石咀镇石咀社区、南源村和沙步村的工作。
虽然自小在农村长大,但身处的村子比较富裕,而他去到石咀镇农村开展工作,才发现那里的村民生活的贫穷程度超出自己的想象,有些甚至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这让冼锦才更坚定了想把扶贫工作做好的决心。
他发现,相对于以往自己多次从事过的公益事业,扶贫脱贫工作一定要做到精准和“对症下药”,而本次挂点帮扶的贫困户数多、贫困户比较分散,各自的家庭情况差异也很大,因此事前摸底与核查的工作量非常大。他和其他工作队员克服了住宿、天气、交通、地域语言差异等困难,起早摸黑地开展工作。为了确保尽快掌握情况,他和队员们启动了“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模式,通过一个月不停顿的逐户入户核查,初步掌握了各个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经过初步核查后,他们还召集各个村民小组对资料逐一进行评议,做到不漏过一户。按照这个要求,冼锦才还带领队员们开展了两次“回头看”,力求对帮扶对象的情况做到精准无差错。工作队还在全县首创了《贫困户脱贫意向调查表》,逐户上门了解贫困户的帮扶脱贫意向,从种植、养殖、培训、转移就业、就学、就医、住房改造等方面,认真听取贫困户的意见,为制订精准的帮扶措施打好坚实基础。
帮贫困户提高信心和看到未来
冼锦才未参加扶贫工作前,就曾经参加过不少公益工作,曾经帮助过一些青少年渡过难关,每当看到那些在美好年华但因为贫困、生病等而无法和同龄人一样正常生活的青少年,他都觉得非常惋惜,希望能够尽力帮他们一把,使他们有摆脱不幸命运的未来。在这次扶贫工作中,广宁镇石咀镇沙步村的肢体二级残疾、手脚都严重变形的15岁少年冯飘华就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冼锦才回忆道,初见冯飘华,看到他的手脚,就让人觉得伤心和遗憾:他的双脚已经完全变形,关节处骨节突起,双脚内翻,脚心几乎已经垂直向上,靠脚背和脚侧行走;双手的拇指关节畸形突起。由于父亲逝世,母亲失踪多年,他成了事实孤儿,冯飘华与伯父一起生活,房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盖的,已经是危房。伯父家已经是低保户,年迈的伯父靠务农和在镇上打短工挣钱,勉强维持伯侄两人的生活。
冯飘华的脚再不尽快进行手术就会有截肢的风险,面对这样的情况,工作队马上启动了扶贫计划的小草行动,迅速帮他筹备了8万多元的医疗矫形手术费用;另外在中国移动肇庆分公司驻石咀镇沙步村扶贫干部陈旭捷的帮助下,让才初中毕业的冯飘华今年9月重进校园,到广州培英技校学习,在那里学得谋生的一技之长。
冼锦才告诉记者,像冯飘华这样的贫困户其实还有很多,面对自身的悲惨状况以及家庭的贫穷,他们往往会比较内向和悲观。而我们的工作,除了要在经济上帮助他们脱贫外,还要循循引导,让他们恢复自信,恢复对生活的信心。
危房改造计划得到当地政府肯定
除了精准扶贫脱贫外,如何帮助当地村民致富也是非常关键的工作,冼锦才与工作队根据各村的情况,先后组织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共90多人,对他们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养殖技术的培训,着重介绍家政服务业和电子商务业的市场前景、技术要求、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相关资讯,同时还讲授了牛羊等养殖技术。鼓励贫困户从观念上转变意识,树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观念。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冼锦才还观察到,这里大部分农户居住的房子很大部分都属于危房,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和安全意识而难以改造。他觉得,如果能够改造房屋,让村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脱贫。因此在多次会议上,冼锦才都提出了危房改造的工作计划,并且借鉴其他工作队在危房改造上的一些好做法,结合工作实际和自身体会,编写了一套《危房改造工作指南》,针对性解决危房改造中存在的问题,这份材料得到广宁县扶贫办的肯定,并将进行推广。
谈到接下来的工作,冼锦才信心满满,即使经常驱车在村镇和市里有关部门间奔波,但看到村里面貌一天天变好,贫困户的脸上展露了笑容,他觉得这是一件很满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