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狠抓攻坚工作落实,帮助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加快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当下,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伴随着复工复产的开展,各地正积极开展有序复工,如何保障复工路上疫情防控效果,如何决战脱贫攻坚,成了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精准研判,因户施策,警惕贫困户因疫返贫,因疫致贫。当下,外出务工收入与耕种收入占据了贫困户收入的绝大部分,受疫情影响,贫困户在此期间基本无收入来源或因“疫”失业。针对这一部分人群,可以利用本地就业平台,以招聘会的形式鼓励贫困户竞争上岗。设立贫困人口就业奖补扶持基金,力争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对于刚好“踩线”脱贫的贫困户,要积极开展贫困户脱贫指标完成情况“回头看”工作核查,以交叉检查的方式,对照“八有”标准,巩固脱贫成果,多维增效,杜绝“虚假脱贫”“数字脱贫”;对于因“疫”返贫的贫困户,要进村入户了解情况,对准病灶,开好方子,对“症”下药。
补齐脱贫短板,给扶贫产业发放“绿卡”。受疫情影响,很多产业都面临复工难的问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条件下,加快扶贫产业复工复产,既要保证复工环境,又要注意多端发力。受制于气候、土壤、劳力等因素,贫困户靠种植养殖发展生产有限,而一个好的扶贫产业不仅能解当下所需,更能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带来后续强劲动能,助力脱贫攻坚走上“快车道”。这要求当地企业必须要利用好产业扶贫资金,巧借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东风”,为产业发展赓续动力;政府在必要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政策倾斜,因业施策,简化手续流程,助力扶贫产业发展;鼓励当地产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适度扩大经营圈子,增进技术、人才双向流动;开发扶贫产业+电商运营新模式,多驱联动,纵深发展;建立益贫机制,鼓励扶贫产业立足本地特色,发掘特色经济,打好本地扶贫产业“新名片”。
警惕“悬崖效应”可能引发的对贫困的逆向激励——即“扎堆分家”“走后门”争当贫困户。要关注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心理落差,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实时跟踪了解最新情况,扩大扶贫政策覆盖面,努力做到“既不要落下,也不要落差”,防止边缘群体致贫;聚焦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现状,帮扶政策目标必须做到既不能低于标准,又要杜绝层层“加码”。以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多送知识上门、送技术上门,帮助贫困户“斩掉穷根”。瞄准非贫困村产业带动与扩散效益,共享产业红利,有选择性地“复制”致富经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互利共赢新局面。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能,自扶自立,警惕“福利陷阱”。政策红利辐射带动了一帮人脱贫,也让一群人产生了心理依赖。这其中折射出的是贫困户精神上的贫瘠。扶贫不能只停留在物质层面,还要不断激发贫困户内在造血能力,深耕勤劳致富的沃土,才能激活这一汪“活水”。必须不断铸造贫困户的精神“脊梁”,给贫困户“开小灶”,以技能培训班的形式给大家“补补课”,鼓励贫困户学习创新创业新知识;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商扶贫新项目,安排专业人才上门指导,精准施策,手把手教出一批懂经营、善营销、会管理的新式农民;树牢一批“脱贫致富典型”,以村规民约形式营造“脱贫光荣,懒惰可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