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会市有位“大龄”又“可爱”的援藏教师,她在44岁时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广东省“组团式”援藏工作队,远赴西藏林芝市巴宜中学,开始为期两年的援藏支教生活,成为雪域高原上“最可爱的人”。她就是四会中学的吕益敏,她用她的无悔付出和无私奉献,逐梦在格桑花开的地方。
吕益敏是四会中学的一名高三英语教师,2017年当她得知西藏需要有人去支教时,就主动报名参加支教团,去雪域高原寻找她的诗和远方。
四会援藏老师吕益敏说:“其实去西藏也是我一个梦想,做老师从小是我的兴趣或者说是我的理想,然后去西藏我觉得是我教书生涯中的诗和远方,另外一个是我们学校当时需要一个老师去,看到学校需要人去,我就自己主动报名了,家里也没有后顾之忧,孩子去上大学了。”
当时44岁的吕益敏,离去西藏支教的最高年龄限制仅有一年之差,那一年她带着家人朋友的嘱托,带着四会人民的期望远赴西藏林芝,开启了她的支教生涯。
吕益敏丈夫莫军民说:“只要有支教,就必须要有人去,因为她自己向往西藏那个神圣的地方,她自己又有爱心,又善良,她去那边支教的话,我想她不会辜负四会人民对她的嘱托。”
四会中学高三年级主任陈达丰说:“对于吕老师去西藏支教这个事,我们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感觉非常的诧异,第一个吕老师年龄相对偏大一点,第二个她是个女教师,但是她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去援藏,非常敬佩她这种乐于奉献的精神。 ”
选择了西藏就选择了吃苦,选择援藏就选择了奉献,初到西藏,高原反应便是第一道需要克服的难关。纵然面临着因高原缺氧、气候、饮食、语言等种种方面的不适,有时候因高原反应甚至需要住院治疗,吕益敏也选择了咬牙继续坚持下来直到学生们毕业。
四会援藏老师吕益敏说:“最大的困难就是高原反应带来的一些比如说睡眠,因为高反缺氧睡眠不行,另外一个就是生病不容易好,我基本上是这两年都有一感冒发热话一两个月,第二年又去的时候也是在中考之前病了咳嗽了两个多月,然后住院住了一个星期才好,坚持到他们中考结束。”
在西藏除了要面临种种的不适应、不习惯之外,如何更好的教好当地的学生也成为一个难题。吕益敏也会积极向当地同事了解当地校情、学情,经常利用周末家访和课外时间辅导,做到因材施教,这些事情在无形之中也加重了她的教学任务。
四会援藏老师吕益敏说:“像我回来之后我觉得我们这边我只负责好好上课,怎么把课讲好,但是在他们那边你上课除了传授知识,还得注意他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比较多这些,比较费心一点。”
在西藏期间,吕益敏与当地的老师结成“结对帮扶”对象,在教研教学方面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四会援藏老师吕益敏说:“我们去了之后确实给他们学校带来了很大的改观,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在的那个巴宜区中学在18年中考的时候取得了它整个西藏自治区总成绩的前10名。”
吕益敏说,如果去西藏支教没有年龄限制的话,她会继续留下来,在那片格桑花开的地方继续耕耘。
吕益敏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她也先后被授予 “优秀援藏教师”、“最美援藏教师”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吕益敏这两年来克服种种困难的无私付出,是她奋战在在雪域高原的兢兢业业,是她教学生涯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在西藏,还有着许许多多像吕益敏一样,面临着高原缺氧的困境,面临着家人朋友的不解,面临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他们前仆后继地前行在支教的路上,逐梦在格桑花开的地方,续写着支教新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