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肇庆库 > 四会市库 > 新闻报道

扶利村——乡情

2018-10-20 19:30:00 来源:四会市广播电视台

扶利村——乡情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是一千五百多年前陶渊明抒发出的美好向往,也是现在人们所追求的生活状态。而如今,有这样一个地方,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简直如出一辙。这个地方,就是现实中的“桃花源”——扶利村。

  扶利村,坐落在四会市邓村圩镇西南方,距离四会市区不过10多公里路程。这里流水潺潺、竹林萧萧;群山环绕、鸟语花香。村中生活宁静安逸,自然有序。进入其中,我们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那令人神往的“桃花源”中,让人能暂时忘却城市的喧嚣,沉醉于这轻松悠闲的慢节奏生活之中。

  游客:“很怀旧、清新干净的感觉,非常不错,我是第一次过来。”

  在农村文明乡风的建设下,如今的扶利村已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老旧危残的房屋换成了安全舒适的水泥楼,而一些完好的、饱经沧桑的古民宅穿插在其中,让这个淳朴的村落彰显出浓厚的历史气息;广场上的荷花池经历了一番大清理,建起了凉亭、水车,令人赏心悦目;村中墙壁上的各式彩画,不只彰显着扶利村的特色,更使得一股浓郁的乡间气息扑面而来,令人不禁产生出回到家的感觉。也因此,扶利村被四会市列为“创建生态文明村示范点”。

  不仅如此,一项名为古法造纸的传统技术,也在这样一个淳朴的村落中薪火相传。扶利村也因此被称作“中国民间造纸第一村”。

  张熀元老先生是古法造纸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尽管如今已有84岁高龄,但依然精神抖擞。因为在家中排行第八,也被大家亲切的叫做“八叔”。

  张熀元:“我们几代人,从阿太阿公、爸爸、我所知道的都已经是第五代了。以前邓村很多人造纸,竹子从外地,比如怀集、广宁运过来,我们本地很少青竹的。”

  古法造纸,相传为蔡伦所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取新鲜的竹子破节锤洗后拌入石灰水反复蒸煮以分解植物纤维并去除杂质,之后将蒸煮物打烂成泥状进行发酵;发酵完成后放入水中完全浸透,以细竹帘滤取出纸膜;接着将纸膜榨挤定型,辅以松纸清除多余水分使其松散;最后放在阳光下晒制即可。随着大量人口南迁,古法造纸也随之融入南方地区。尽管如今的人们已不再使用古法造纸来做书写之用,这项技艺却仍然流传在乡土民间中。

  张熀元:“第一步就是砍竹、第二步就是勾竹、第三步就是泡清水。以前古法造纸就砍笋,现在没有了。现在通过打笋磨浆,然后到抄纸和压纸。压干后到松纸、到晒纸和包装。”

  张熀元老先生说,他大概在9岁的时候就跟着祖父和叔父学习古法造纸,到15岁时一直在邓村的“元昌号”纸厂打工。在那段时期里,他通过不断钻研,成功改良了劳动强度极大地将造纸技术成功改良。1983年,他开办了家庭式古法造纸作坊,传授技艺给同村的村民们,带动了村中经济的提升。

  张熀元:“我10多岁开始学习抄纸,当时扶利村很多纸厂、很多纸槽,每条溪流都是,有2000多条纸槽。做了几十年,新农村建设非常好,现在建设美丽乡村更加好。感谢中国共产党的支持,把白龙扶利村建设得更好。”

  时至今日,张熀元老先生家已是四世同堂,一家人美满和睦,家中的大儿子和小儿子更是继承了父亲的技艺,将这古法造纸技术传承下去。

  张熀元:“两个儿子都是造纸的,连孙子孙女都会松纸,每个都会。”

  而在村中不断富强的同时,也有不少外出打工的当地人回到了故乡开创自己的事业。张土贤一家便是其中之一。

  张土贤,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扶利村人,他在回乡以前一直在城里打工。他听说如今村里的环境大不一样,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拜访参观,他决定回到扶利村去。在妻子和家中其他兄弟的支持和帮助下,张土贤做起了以特色美食为主的农家乐和民宿生意。现在,每天都还有旅行参观或是写生采风的游客前来落脚,生意非常红火。

  张土贤:“我想着自己先回来搞好特色美食,然后再把兄弟婶母叫回来,一起将它做大做强,有钱一起赚。扶利村给我的感觉就是舒适,住得放心,空气、环境各方面都很好。”

  濑粉,是当地的特色美食之一,因其以从成型器的孔中濑出来,故名。濑粉一般选用上好的米粉制成糊状,通过特制的成型器挤入沸水锅中,成型后捞出,淋上骨头高汤,佐以葱花、芝麻和瘦肉而食。醇厚的高汤,香飘十里,一口喝下去,只觉得腹中好像燃起了一盏灯火,暖而不灼,令人胃口大开。Q弹爽口的粉条在吸饱了浓郁的骨头高汤之后,香气四溢,每一口下去都是对味蕾的一次冲击;连同葱花、芝麻等一齐吃下,各种味道便会在口中绽放开来,更令人欲罢不能、回味无穷。

  记者现场介绍:“刚才我试过自己做濑粉,原来并不那么容易。我现在面前的这碗濑粉就是我自己做的,粗细不一,而老板娘做的濑粉是每一条都很均匀的。我先试试味道,第一口吃下去,发现(濑粉)有米的香味,有韧劲,配上由猪肉熬制的浓汤,非常美味。加点葱花、芝麻,还有老板娘亲自腌制的酸豆角,这就是一碗地道的邓村濑粉了。给个赞!”

  吃一口家乡的濑粉,意义已经远超他本身的味道。

  游客:“像这种小吃,在深圳是很难吃到的,因为很多都是自己做的,这是较有特色的味道。”

  张土贤的妻子做濑粉的手艺是家中的老人家手把手教她,传承下来的。为了使前来就餐的游客们品尝到更加地道美味的濑粉,她坚持纯手工制作,纯柴火烹制,从选材、加工,到最后成型,一丝不苟。她喜欢做手工濑粉,因为在邓村,但凡有喜庆的事情都会有濑粉的登场。

  老板娘:“把米放到水里泡2、3个小时就捞起来,再把煮熟的米饭和(泡过水)的米放到碾米机里搅拌,搅完以后把它晒干就可以了。(煮的时候)最关键的是开粉,太凉太热都不行。小时候跟妈妈学过,(结婚后)又跟婆婆一起学。”

  如今,随着人们对古法造纸的追思与好奇,对儿时“濑粉”味道的印记,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体验古村的纯朴同魅力。扶利村在富强、发展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示着它古往今来、饱经沧桑的历史印迹。

作者:廖志河,仇明杰,谭智桦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