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肇庆库 > 四会市库 > 新闻报道

守初心,担使命,奋力开创新时代四会市改革发展新局面

2021-06-24 15:25:22 来源:西江日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千年古城四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到今天县域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的历史性巨变,并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市、广东省教育强市、广东省卫生城市等美誉。一代又一代的四会人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奋勇拼搏,锐意改革,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取得了辉煌成就。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四会上下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党中央和省委、肇庆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全力构建“一核一轴一廊”发展新格局,努力建设肇庆产业强市重要增长极,为肇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作出四会担当和贡献。

 图片

四会市体育中心。(摄影:何洪锋)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会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砥砺前行,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之初,四会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基本没有自己的工业产品和重工业,仅有少数手工业。

  进入70年代,一批“五小”工业应运而生,四会工业产值有了较大增长。到1978年末,四会共有工业企业单位191个,工业产值达8410万元,占工农业产值比重为50.8%。而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改革举措的深化实施,四会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农村综合经济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后,四会开始大力发展各种体制的工业和乡镇工业,积极优化投资环境,优先发展能源、交通和电信建设产业,同时抢抓毗邻港澳地区的优势,实行外引内联的政策,重点发展“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工业产值比重不断增加。到1988年,四会工业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些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的零星加工,发展到跨食品、纺织、缝纫、机械、化工、电子产品等30多个行业,以轻工业为主、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适合本地发展实际的地方工业体系,实现了由农业小县到工业大县的历史性跨越。

  与此同时,四会人率先打响国企改革第一枪,全面推行管理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全力搞活企业。在此过程中,四会企业改革风 起云涌,出现了“四会瓷厂10名工人集体承包经营国有企业”轰动全国的先进典型,当时《人民日报》也刊登了相关的新闻。1985年开始,四会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的通道,“六五”“七五”“八五”时期四会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4.5%、19.6%和26.4%。

  节物风 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到2018年底,四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97.05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53.08亿元、136.75亿元、207.2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0.8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149.1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9.1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4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07亿元、人均GDP80083元(12102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225元。

  新中国成立70年,四会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当年价格计算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2836倍、774倍、400倍。

  新中国成立70年,四会从一座农业小县城,变成了繁荣发展、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的城市景象、集聚发展的产业园区、干净整洁的街道村庄、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体系、举止优雅文明的市民群众……今天的四会,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四会人民眼前。

  图片

四会构建“一河两岸”城市框架。(摄影:邓小川


  党的十九大以来,四会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落实“三个定位”、努力建设肇庆产业强市重要增长极作为目标任务,抓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一核一轴一廊”发展新格局,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大力推进产业强市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奋力开创新时代四会改革发展新局面。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历史实践表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四会事业的根本所在,也是四会人民 的 利益 所在。面对新征程,四会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为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不懈奋斗,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在严管厚爱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为新时代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时代,四会市将继续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工业发展“366”工程和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抓好“三个年”活动,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轴”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此,四会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年”活动,整合优化全力提升四会市精细化工基地、四会市先进制造业基地、肇庆高新区四会产业园、南江富溪产业升级示范园等四大主导园区,打造成为四会市主导产业核心发展平台;

  抓好“招商引资年”活动,突出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招商,以招商实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发展;

  抓好“项目落地年”活动,推进产业投资项目“双容双承诺”直接落地改革,着力提升项目落地率;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构建龙头企业+中小骨干企业协同发展格局;

  积极扶持民营企业,落实“1+1+N”服务企业和“首席服务官”制度,协调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大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资源承载力,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为契机,加快广佛肇科教新城高质量创新承接平台建设,对接西江创新产业走廊和广深港澳科技走廊,深度参与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在新的起点上,四会市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补齐重 大制度短板,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持续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要空间、要效益、要质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在抓好今年部署的33项改革任务和试点改革项目的同时,四会市将争取更多更具含金量的改革试点任务,多开展有四会特色的改革探索。

  在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上,该市着力推进“数字政府”改革综合试点工作,实现政务跨部门协同办 公,推动民生服务项目进 驻“粤省事·肇庆行”,开展“简证便民”行动,实现很多事项一 次不用跑、有些事项最多跑一次;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七个办 ”特色服务品牌成效,实现“一门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成”,加快投资项目审批速度,努力实现营商成本“六个低”,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

  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

  进入新时代,四会市着力提升“城市发展核心区”品质,以城市平台优化促进城区扩容提质——加快贞山新城“四横四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一河两岸”城市框架,加快推进新城·吾悦广场、四会广场(二期)等城市综合体建成,全面推进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提升和旧厂房盘活,努力建设大湾区现代化高品质城市。

  同时,深化提升创文工作成果,改善一批传统街巷人居环境,不断巩固提升建设水平,继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进重点行业“煤改气”,加快地豆镇等森林小镇和环绥江碧道等“一河两岸”生态长廊建设,完善以绿道网为重点的绿色休闲体系,积极有序启动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此外,以入选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为契机,四会市加快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五大行动”,实施现代农业发展“611”工程,培育壮大兰花、沙糖桔、葡萄等花卉蔬果种植和锦鲤、澳洲淡水龙虾等高端水产养殖产业,加快沙糖桔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动工建设,积极申报创建四会花卉、水产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大推动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实施好旅游振兴三年“十大行动”,着力打造3条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加强四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文化载体建设。

  努力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四会市将加快完成“十项惠民实事”,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引入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教育资源,加快推进冯云小学扩建、实验小学扩建,完善荔枝湾小学建设工程和东城中学扩建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医疗资源落户和高层次医疗专业人才进驻,加快四会市新城综合医院项目及下茆镇卫生院升级改造工程。同时,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平安四会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确保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迈向新征程,四会市将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理念,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全市各级党组织锻造地更加坚强有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全力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主题教育中进一步推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落地落实,持续推动党风政风有明显提升;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抓手,加快打造一批基层党建品牌;实施“头雁”工程和“雏雁”计划,从严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强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运用政策激励、用人激励、精神激励,大力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抓好机构改革巩固后续工作,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抓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制度落实;扎实开展基层正风反腐三年行动,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党风政风明显改善;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实现巡察全覆盖。

作者:刘亮,黎洪锋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