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创建以来,四会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根据省、肇庆市文明委部署,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认真落实“文明四会”各项建设任务,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起点上,全力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工作,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生态环境有力改善,人文精神、社会风尚、市民素质有效提升。
四会市一河两岸。(来源:四会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落实新时代党建总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抓好初心堂等阵地建设,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抓好“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的组织生活制度落实。抓常抓细抓长作风建设,充分发挥监察委的作用和巡察“利剑”作用,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完善一套机制,坚持全民创建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抓、群团主动、群众参与”的全民创建常态化局面。
一是构建“1+6+5”工作体系,即1个创建指挥部、6个专责工作组、5项工作制度。建立市主要领导挂帅的创文工作指挥部,下设“5+1”专责工作组,完善领导责任制、督导制度、群众监督制度、考核问责制度、资金保障制度。
二是实施分管(挂点)市领导、镇街主要领导和专职领导三重层级领导责任制。组建创文督查组和市民督察员队伍,开展文明创建常态督察和专项督察。通过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开设“创文挑刺站”、派发调查问卷等方式,集民智、纳民谏。将创建工作与单位综合工作考评直接挂钩,定期联合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测评,以测促创。
三是坚持对标先进。注重“走出去、请进来”,对标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先后到江苏省张家港市等现场学习创文经验,并邀请省文明办等相关领导和创文专家学者对四会市文明建设工作进行指导,为四会市创建工作提供极大的智力支持。
四是充分发挥志愿者积极作用。组织全市109个市直单位每周安排党员干部3人以上,且不少于一天时间到所驻点社区、开展文明宣传、落实“门前三包”等网格化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彩虹行动”“爱心绿骑”“交通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四会市志愿活动品牌。目前,全市登记在册志愿者人数5万多人,各类志愿服务队300多支。
突出一个中心,坚持为民惠民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文明创建全过程,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
一是着力强化文明创建基础。近年来,投入专项资金3.8亿元,大力实施7大方面19项专项整治,完成背街小巷整治、城区路面维修、管道整治等民生工程150多项;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成一批以行政服务中心、市图书馆、文化馆、谭勇艺术馆和玉德剧场为代表的具有完善城市功能的标志性现代文化和公共服务设施。
二是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力开展水、空气、土壤污染整治,依托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加大投入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城市绿化景观,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是大力开展各类创建活动。开展“唱响价值观 与民齐齐乐 共创文明城”、市民“文明十条”正己自检、“文明大家谈”“爱心待餐”等一系列内容丰富、互动性强,让市民群众看得到、摸得着、得实惠的创建活动,激发市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巨大热情,更加自觉投身创建美好文明家园的具体行动中。
注重一体共建,坚持全域推进
四会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实施“市镇村”三级联创,把文明创建工作由城市延伸至农村,促进乡村振兴。
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自2015年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以来,按照省有关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四会市坚持先行先试、主动作为,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市乡村面貌持续改观,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得到了省、肇庆市的高度肯定。积极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对各自然村重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庄畜禽污染、农村土地整治“四大整治”和硬底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五化”工程。首批960条自然村整治已在2017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江谷镇杨村、官陂村和地豆镇大板崀村、水车村成为2018年9月举行的全省乡村振兴工作粤西片区推进会实地考察点。2019年3月,四会被国务院列入全国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表彰名单。
抓好乡风文明建设。突出基层群众文化阵地建设,全市414间(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体广场等农村文化公共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和加快建设。其中,城中街道白沙村深挖爱国华侨领袖彭泽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事迹,打造爱国主义文化古村;“中国民间造纸第一村”贞山街道扶利村,以古法造纸为载体,打造古法造纸主题文化古村,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石狗镇“兰花种植专业村”程村发扬兰花•君子精神,打造和睦邻里、扎根反哺的兰花•君子文化村;龙甫镇龙头村弘扬卢氏家族1100多年的清廉守正的家风故事,建成集廉洁人物墙绘、卢氏家训长廊、宗祠家风讲堂于一体的廉洁家风园,打造“书香龙头,廉洁万家”廉政教育基地;地豆镇水车村围绕“上善若水”,结合近年来水车村涌现的一批反哺家乡建设的新乡贤,突出新乡贤的大爱无私精神,打造淳朴、敦厚、润物无声的新乡贤文化村。
目前,四会市获评全国文明村1个、省文明村镇6个,文明村镇创建率达85%以上。四会市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受到中央文明办、省文明办和肇庆市委的充分肯定,省文明办、各兄弟市县的高度评价,认为四会市的乡风文明示范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
依托一个阵地,坚持价值引领
2018年以来,四会市坚持试点先行,努力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路径,进一步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四会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加强阵地建设,盘活各方资源。通过制定《四会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工作推进会等,明确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组织架构、工作内容、推进步骤以及工作保障等内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9个。
强化队伍建设,凝聚工作合力。加强队伍建设,成立由市委书记担任总队长、市委副书记、市长担任第一副总队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总队。志愿服务总队下设党员干部志愿服务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好人模范志愿服务队等13支志愿服务队伍。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共102支,总人数约1.3万人,将分管乡镇(街道)组织、宣传、文化、科技等工作领导和负责人、党员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百姓宣讲员、文化宣传员、学生宣讲员、社会志愿者吸纳进文明实践队伍,采用定期与不定期、讲座式与文艺表演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村居、广场、园区工地等,开展理论政策宣传、到村送戏、进城献戏、历史学堂、新书展览、民歌讲座、培训学习等文明实践活动。
突出载体创新,打造特色亮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坚持固本育人、培育新风,大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截至目前,共评选出“中国好人”“广东好人”“肇庆好人”等先进人物等先进人物811人,其中中国好人2人,广东好人8人。成立“四会好人工作室”、建设“好人长廊”、道德模范长廊等展示好人事迹。开展文明礼仪、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上网等“文明素质提升十大行动”,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讲堂”“千年古邑 美誉四会 唱好四会 讲好四会人故事”“古邑四会城典 讲古堂”“粽情端午•关爱环卫工人”等寓教于乐主题公益活动,形成崇文尚德、遵守秩序、爱护环境的良好风尚。今年6月,中宣部宣教局、中国文明网在全国评选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儿童画公益广告”共9幅作品,四会市碧海湾学校郑欣桐同学创作的作品《多彩》入选。
围绕一个主题,坚持特色创文
围绕“弘扬君子之风,建设玉德之城”主题,坚持四会本地特色创文。
彰显玉文化内涵。打造玉器特色小镇、玉器文化博物馆、玉德广场、翡翠玉文化主题公园等文化阵地30个,组织开展玉器文化节、“传家风•承玉德”等主题系列活动,大力传承的玉德文化。
突出本土特色元素。挖掘“六祖禅宗文化”、客家山歌等本土特色元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遍布各类墙体、围栏、亭榭、碑铭,与环境有机融合,让宣传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传承历史传统文化。实施“美丽非遗三进(进讲堂、进大集、进舞台)”工程,每年开展“民歌讲座”“历史学堂”等活动50场,将古法造纸绘画、玉雕图案设计等带进讲堂。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突出“一村一品牌”,培育特色乡村文化品牌,打造城中街道白沙村爱国主义文化、贞山街道扶利村古法造纸、地豆镇水车村新乡贤文化等项目,延续历史传统文脉。
接下来,四会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保持恒心、突出中心,顺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夯实文明创建基础,巩固提升文明创建成果,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文明建设新格局,推动城乡文明协调发展,为我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