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肇庆库 > 新闻报道

为了那片绿水青山 —— 怀集县蓝钟镇传承“岳山”精神创建省森林小镇

2018-07-26 10:25:42 来源:西江日报

  1974年至1979年,怀集县上万青年汇聚在蓝钟镇岳山脚下,在一片荒山上搭起简易厂棚,夜以继日植树造林。

  44年岁月如梭,昔日的黄土荒山如今已满目青郁,成为远近闻名的岳山自然保护区。不变的,唯有蓝钟人对绿色的热爱与追求。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新时代蓝钟人继承了先辈“岳山林业大会战”的精神,致力于创建广东省森林小镇,在绿水青山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万人造林大会战 打造10万亩绿林

  岁月无声,图片留痕。日前,记者走进岳山自然保护区时,已难觅上世纪70年代的植树人。唯有图片和眼前的森林,在无声地诉说着发生在这片土地的史诗性事件。

  “你身后这片森林,就是图片中的荒山。”岳山自然保护区副场长石家煌对记者说。作为一名守林人,从1976年参与金坑林场大会战开始,到2000年调入岳山林场,在林场自然保护区一干就是41年。

  1974年11月,怀集县以青年民兵为骨干,从各公社发动万余名社员,集中到岳山林场参加造林大会战。“当时,各社青年民兵分片安营扎寨,各个山头都是人山人海,大家垦地造林比进度、比质量。”石家煌介绍。

  1979年,有一位广东省主要领导来到岳山林场,拿起铲子,在还没绿化的荒山亲手栽下3株杉树,堆土浇水;然后沿着泥路步行300多米,来到半山腰上,俯瞰对面已经绿化的山头,检查造林大会战的阶段性成果。

  如今,3株杉树枝繁叶茂,高耸向天,主杆一人也难以环抱。当年太阳照射下连影子都清晰可见的光秃秃的山头,如今尽是森林,遮天蔽日;杂草与人齐高,难以通行。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怀集人以“功不必在当代”的精神在岳山造林10万亩,如今蓝钟当地人可以尽情享受这份绿色馈赠——保护区现已发现的动物799种,珍稀濒危动物有47种,陆栖脊椎动物有300多种;植物有1001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6种。

  守住生态底线 创建省级森林小镇

  如今,远眺三岳,给人带来的更多是信心和激励——蓝钟人,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忘初心,一往无前。

  “蓝钟有名山——岳山,名水——蓝钟温泉,名树——红椎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蓝钟镇委副书记罗少再介绍,今年,该镇围绕创建省森林小镇工作目标,构建城乡一体、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体系,打造“森林康养、温泉度假、乡村旅游、农业休闲、湿地观光”的形象名片,提升城镇品位。

  在古城根竹塘自然村,红椎古树公园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工人们建起石阶,将该村25株上百年历史的红椎树串联在一起,并修起凉亭。“最老的一株树目前已有1300年树龄,实测胸围达8.86米、树高约26米、树冠达36米,是名副其实的广东省红椎树王。”罗少再表示,利用根竹塘自然村红椎树丰富的特点,该镇计划打造“广东省古树公园”,已向省绿委办申报。

  同时,以“创森”为契机,该镇倾情打造“广东省森林小镇”形象标识,在镇区入口主干道全线1.6公里铺设人行步道,实现了道路绿化;以“广东省森林小镇”命名的主题公园已全面竣工;结合水系绿化工程,开展蓝钟河中小河流域治理,打造生态走廊。记者看到,主题公园绿草如茵,鹅卵石铺设的人行绿道格外靓丽;蓝钟河畔一边的堤岸已经修筑完成,铺上的广场砖,对面的堤岸正在紧张施工。

  为保护蓝钟的绿水青山,去年,蓝钟镇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取缔违规土纸生产点8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猪舍6间,并淘汰落后温泉点3个,实现退桉300亩。“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蓝钟始终将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守住生态这条底线。”罗少再说。

  数据显示,“创森”以来,蓝钟镇封山育林100公顷,完成了生态公益林封育53.3公顷,完成下竹村县级森林公园报批和下竹水库游览区总体规划,三岳自然保护区休闲公园、生态文化宣传长廊、科学生命馆等工程项目已全面竣工。目前,该镇森林覆盖率达到82.94%,生态公益林比例达到50.8%。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就是蓝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

  借力当地生态资源 发展绿色经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淘汰污染产业并没有损害蓝钟经济;相反,它让我们的发展更加绿色健康。”罗少再说。

  不到3年时间,蓝钟镇古城村就打造了一条10公里长,面积达4800亩的水果种植长廊,重点种植砂糖桔、百香果、蜜柚、皇帝柑等特色水果 。今年可实现 年产值超6千万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1亿元。

  古城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刘艮兴是该村搞起砂糖桔种植第一人。2017年,他联合5名党员,中共蓝钟镇委以“党建+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引领下,先后成立了水果长廊党支部和水果长廊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任支部书记、合作社长,吸引了117名村民入社,统一了种植标准和抚育技术,增强了村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了种植户对外议价能力。“古城良好的生态为水果种植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有效保证了产品品质,我们要珍惜上天赐予的这份绿色馈赠。”刘艮兴说。

  借力合作社,贫困户禤志通种起了20亩砂糖桔,并于今年实现挂果。按照初年每亩产果4000公斤,每公斤收购价6元计算,他今年就能偿还合作社所有债务,并实现脱贫。

  而在下竹村,黄庆笋种植基地拟增加3000亩规模正在规划中;在双兴村,客家蜂蜜养殖场已达到1300多箱规模,预计年产蜂蜜3000多公斤,年产值60多万元;在太平村,600多亩的油茶果种植基地全面建成,已实现挂果,预计年产值240多万元。


作者:刘亮,罗建,罗一汉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