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肇庆库 > 新闻报道

探索出“固定分红+种养收益+劳务收益”扶贫模式 德庆河村有支“不走的扶贫队”

2019-06-21 10:14:00 来源:西江日报社

  1561083131939.jpg

  贫困村民正在组装灯饰。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摄

  德庆县永丰镇河村村委会是该镇相对落后的村委会,2016年被认定为省定贫困村,村中贫困户有50户145人。如何让贫困户脱贫?中山市委政法委、建行中山分行、武警中山支队、肇庆市气象局联合组建扶贫队,到该村委会开展新时期精准扶贫。扶贫队探索出“固定分红+种养收益+劳务收益”的扶贫模式,彻底掀掉了河村的穷帽子,实现了贫困户脱贫增收。

  危房改造解决基础保障

  “扶贫队的同志们真的在干实事,带领我们这些贫困户脱贫,过上好生活。我在这个黑皮鸡枞菌加工场工作,一个月收入近2000元。”46岁贫困户陈玉珍高兴地对记者说道。

  陈玉珍是河村村委会江头村人,2015年丈夫病重去世后,因其有劳动能力,不再符合低保政策,被退出低保,一个人独自抚养年幼的儿子。腿脚不方便的她只能在家附近打散工,一个月收入不足500元。母子二人住在危房中,生活十分困难。

  2016年,扶贫队了解到陈玉珍的情况后,以最快速度帮其申请危房改造,改造资金不足,扶贫队就为她筹集资金,让陈玉珍一家很快住进了新房。

  而与陈玉珍一样,需要危房改造的对象多达24户。“居者有其屋,方能有安稳的保障。”扶贫干部范文洪告诉记者,扶贫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贫困户住上安全的房子。为此,在建行中山分行的大力支持下,安排10.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危房改造,以分阶段支付方式,每户危改户帮扶6000元,有效推动了此项工作,至2018年贫困户全部实现了危房改造。

  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解决后,要带领贫困户脱贫,必须要有固定收入。为让贫困户有兜底保障,扶贫队按德庆县政府统一安排,由县政府主导投入103万元省划拨财政资金,入股县统筹光伏发电项目,今后20年将为贫困户提供年10%的分红收入。

  发展产业提供持续性收入

  “农民种了一辈子地,但仍有不能致富的,关键在于没有持续性收入,必须要有产业支撑。”扶贫队成员中山市委政法委科长朱代荣告诉记者,根据摸底情况,他们遵循“一户多策、一人一法”的原则,引进了黑皮鸡枞菌种植、灯饰加工、百香果种植项目等20多个大小项目。

  在河村村委会下辖的斗村里有两个钢构厂棚,一个是灯饰加工小作坊厂棚,只见贫困村民们熟练地对灯饰进行组装。另一个是黑皮鸡枞菌加工厂棚,村民们把采摘回来的黑皮鸡枞菌进行整理、分拣,并放到冷库中冷藏,现场忙得不亦乐乎。

  朱代荣告诉记者,为架起贫困村与市场的对接桥梁,扶贫队奔波于中山与德庆之间,了解到黑皮鸡枞菌市场前景广阔,就与中山菌业公司合作,公司提供菌种、技术,负责收购,贫困户只需负责种植,从中获得劳动报酬,人均每月近2000元,目前已发工资15万元。灯饰扶贫车间也为贫困户和村民实现就地就业,带来持续性收入。

  “通过‘固定分红+种养收益+劳务收益’的模式,实现贫困户脱贫‘一个都不能少。’”朱代荣说,经过前期3年的精准扶贫,已有48户131人脱贫,剩余2户10人尚未脱贫。

  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队”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朱代荣告诉记者,如今,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和持续性收益,但他们的扶贫任务有结束之时,不能因此出现返贫。为此,他们在开展扶贫工作时注重培养村“两委”干部的管理能力,以及培养村中致富带头人。

  龙炳才是斗村村主任,有责任心、有干劲,扶贫队把他列入致富带头人的重点培养对象。为了让他掌握黑皮鸡枞菌的培育和管理能力,扶贫队专门派了技术人员与龙炳才同吃同住两个月。“现在龙炳才培育出来的黑皮鸡枞菌与技术人员的无异。”朱代荣欣慰地对记者说,龙炳才掌握技术后,就可以带动村民学习技术,扩大种植规模致富。

  朱代荣还告诉记者,在日常的扶贫工作中,他们让村“两委”干部参与项目,把工作队的理念、思路和经验传授给村干部,把他们打造成一支“不走的扶贫队”。此外,原有的贫困户脱贫了,难免会有新的贫困户出现,为此,他们正在构思成立基金,为贫困户脱贫致富保驾护航。


作者:杨丽娟,张水木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