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部署,出台《中山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以文化强市、文化强镇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从市、镇、村(社区)三个层级协同发力,立体式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以文化强市建设为统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树杆”。
中山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强市创建的主要工作,以文化强市创建统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中山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和《中山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等政策文件,明确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基本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实施步骤和实施标准,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二是完善重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资4.8亿元建设总面积5.766万㎡的新图书馆,投资4亿多元建设面积2.5万㎡的新博物馆,着力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效能。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大力推进行政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预计今年底可以完成11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成率达40%。加快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图书资源全域流通,通借通还。目前已在12个镇区21个行政村(社区)开通图书通借通还服务平台。建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联动机制,常年组织开展送影下乡、送戏下乡、送展下乡、送书下乡等文化下乡活动。四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开发O2O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目前该平台已覆盖1325个住宅小区。与广电网络中山分公司合作开发“文化中山”有线数字电视服务专区,建起数字资源总量达51.5TB的数字图书馆,以点对点将数字文化服务资源送进千家万户。启动“中山文化云”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全市不同区域、部门和系统间的数字文化资源互通和共享。五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出台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办法,通过政府采购方式举办“我们的中国梦”、“绿色暑假·缤纷文化”等大型公益文化活动,同时资助民间文艺团体深入基层开展“你点我送”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成立中山市文化志愿者学院,全市共有文化志愿者7868人,其中拥有文艺专长的志愿者5500多人,形成活动品牌35个。举办公益文化创投活动,以创投形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扶持创投项目300多个。
二、以文化强镇(区)创建为重点,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枝叶”。
中山出台了文化强镇(区)考核办法和文化强镇(区)评价标准,将镇(区)一级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和要求全面纳入文化强镇(区)评价标准,通过自查自评、现场核查、第三方测评和综合评价等方式实施量化评分,考核结果直接与镇(区)年度工作绩效奖励挂钩,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调动镇区创建文化强镇(区)的积极性。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区)成立了由党(工)委副书记为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文化强镇(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创建工作方案,积极对照具体考核评价指标找差距、补短板。二是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目前,中山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275平方米,24个镇(区)综合文化站(宣传文化活动中心)全部获评省特级文化站。三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15年镇(区)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同比增长66.7%。各镇(区)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室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并积极组织开展“你点我送”“公益艺术培训”“全民修身”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
三、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基础,培育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系”。
中山出台了全面推进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和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以“三三三”模式统筹推进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夯实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基。一是建设标准化、特色化、数字化“三元服务空间”。标准化是要有“四室两厅一场一栏一台”基本配置,即活动排练室、书报刊和电子阅览室、老年人活动室和未成年人活动室等“四室”;多功能讲座厅和多功能文化展示厅等“两厅”;集电影放映、体育健身、文艺演出、群众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室外综合文体广场;文化宣传栏或阅报栏;户外简易戏台。特色化是因地制宜建立特色文化服务室。数字化是引入中山市O2O文化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线上线下综合文化服务。二是形成管理与运作的“三方联动格局”。中山积极探索,形成了社区党组织和委员会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把方向、强保障;社会组织,特别是文化志愿者队伍,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拓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社工机构,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供专业化和常态化服务的“三方联动格局”。三是推动文化服务与公益服务、便民服务“三项服务融合”。中山将各行政村(社区)的公益园、修身学堂、体育公园、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青年学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整合,集成利用。同时,探索设立便民服务点,引入文化用品销售、网上办事辅导、快递邮件代收以及“图书室+咖啡”“图书室+茶座”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