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制定出台《中山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及五个配套行动计划,细化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以制度创新加强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力争至2018年基本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供给体系,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主要做法
(一)分业施策,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按照“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逐步“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三高一低”企业,严格控制产能总量,进一步提高产能利用率。一是建立105家市属国有“僵尸企业”和5家非国有“僵尸企业”档案,分类制定“僵尸企业”处置方案和指导意见,灵活运用资本运营、创新发展、兼并重组、破产退出等方式有序推动企业出清,力争2017年底全市国有“僵尸企业”中关停企业全部出清,国有特困企业基本脱困。二是制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强化环保、能耗、水耗、质量等指标约束,倒逼落后、低端产能加快退出;在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探索“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市场化运作”的产能置换指标交易,促进跨地区产能置换,为发展先进产能腾出空间。三是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企业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能源、公共服务设施等重大工程,鼓励传统优势产业企业“走出去”开展资源、技术、市场并购,建设境外生产基地和合作园区,积极有序向外转移富余产能,力争2015—2018年全市新增境外投资10亿美元,推动80家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
(二)供需联动,加快楼市“去库存”。
一是降低首套房和改善型需求二套房的首付比例、贷款利率,下调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营业税,同时将农业转移人口和个体工商户逐步纳入住房公积金体制,探索“共有产权住房”政策,以个人与政府按比例出资购房形式解决夹心阶层住房问题,扩大合理住房消费需求。二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鼓励闲置房源进入租赁市场,培育住房租赁经营机构,推进住房租赁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加大住房保障货币化力度,提高租赁补贴标准、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鼓励住房保障家庭到市场租赁商品房,推动保障房需求向市场转移。三是制定住房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控制商业地产开发规模,引导商业综合体科学发展;充分运用土地、规划、金融、税收等政策,将领取预售许可证3年以上仍未出售的商品房转化为开发商自持物业,鼓励将库存商品房改造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力争2018年底在全部消化新增供应量的基础上,商品房库存规模较2015年减少105万平方米。
(三)规范融资,消除金融潜在性风险。
一是加强金融机构监督。制定规范信用体系建设地方规章,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机构债权行为,清查整治互联网金融、民间借贷、私募股权基金等非法集资案件高发领域,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对辖内法人银行机构2016年度重要监管指标实行分层预警,加强对金融机构杠杆率及管理现状的监督检查,督促各国有银行将非信贷、表外、表表外等类信贷业务纳入表内,足额计提资本与拨备,同时加快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步伐,优化信贷结构,确保客户融资规模、杠杆倍数可控。二是推动金融、科技与产业有效融合,出台众创金融街建设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优化信贷投向。三是摸清全市金融机构运行情况,通过减少风险资产、控制新增投放及表外业务过度扩张等措施,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杠杆倍数,抑制过剩产能释放的债务风险。稳步扩大“政银保”适用范围,完善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降低金融机构融资风险,力争2016年全市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杠杆率达到4%的国家监管要求。四是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建立服务团队加强全方位服务,加快企业改制上市进程;协调区域性股权市场在中山开展业务,为本地企业股权增值融资搭建平台。鼓励企业通过短期融资、中期票据、企业债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直接融资,引导科技中小微企业以“区域集优”模式发行集合票据、债券。规范发展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保险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建立自律准则,提高融资效率,力争2018年全市培育境内外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达100家、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250家,企业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额比重较“十二五”期末增长35%。
(四)价格市场,降低企业营商成本。
一是出台推进价格机制改革实施意见,深化能源、环境服务、交通运输等涉企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加强药品、医疗器械、汽车及零配件、建筑材料、制造业原料等领域反垄断执法,完善价格社会监督体系,巩固市场决定价格的基础性地位。二是深入开展清单管理试点工作,推动企业投资项目“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改革;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涉企经营、进出口环节等服务性收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一次性免除11项地方性行政事业收费日程,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基数,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负担。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中用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政府债务,缓解企业偿债压力。三是将现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由2年一次改为3年一调,并适当降低增幅;深化电力、油、气、水价格改革,逐步下调重要生产要素价格;探索建立工业用地“先租后让、弹性年限”出让制度,有序推进锌铁棚改造,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用好15亿元企业融资专项扶持资金,多渠道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研发创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预计至2016年为企业减负逾48亿元,企业综合成本较2014年下降约8%。
(五)补足短板,完善城市发展支撑体系。
一是稳步推进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与周边城市交通项目对接,完善“四纵四横”高速路网和“三环十射”快速路网,将中山打造成为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枢纽。深入推进农村“最后一公里”畅通工程,年内完成1300多条村级公路建设,筑牢农村陆路交通网络。二是加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到楼入户,实现光纤到自然村;推进西气(天然气)东输等工程建设,发展区域智能电网,建立现代能源保障体系。实施全市供水“一盘棋”工程,推进市政地下管网综合改造,全面完成雨污分流项目建设,建设“海绵城市”。三是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建设,通过挖潜扩容、扩建新建等方式增加义务教育公办学位,高质量办好学前到高中15年教育。实施健康中山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分级医疗制度,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实施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工程,建设中山纪念图书馆、博物馆,将孙中山故居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三乡、小榄两个副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计划到2018年底全市累计完成的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投资达620亿元,基本建成布局科学、覆盖全面、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软硬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二、主要成效
(一)去产能方面。“僵尸企业”逐步出清,截至6月底全市105家市属国有“僵尸企业”已有2家完成资产清算工作,未完成清算的均按照“一企一策”分别制定了专项处置方案;5家非国有“僵尸企业”中有2家经处置后资产负债率已降至80%以下,已从“僵尸企业”名单中剔除。产业梯度转移和企业“走出去”发展加快,上半年全市累计向向粤东西北各产业转移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8.8亿元,同期企业新增境外投资项目(非金融类)16宗,中方协议投资额3.7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为2015年同期的23倍。
(二)去库存方面。中山形成“一类一策”去库存措施,将各镇区分为库存规模大、需求旺;库存规模较大、需求较旺盛;库存规模小、需求平稳等三种类型,同时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首付款比例,刺激楼市消费。截至6月底,全市商品房库存面积1052.4万平方米,较省下达去库存任务基数减少331.6万平方米,已提前完成全年去库存任务。
(三)去杠杆方面。金融机构监管有序,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杠杆率均控制在监管范围内,预计年内实现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杠杆率控制在4%的国家监管要求内,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杠杆率达到规定的监管要求。打击非法集资行为有力,上半年出动执法人员609人次,累计排查非融资性担保公司38家、投资咨询主体60户,其他经营主体43户,暂未发现涉嫌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引导企业直接融资富有成效,上半年共促进广东通宇通讯公司上市深交所募资6.9亿元、大洋电机公司定向增发集资47.3亿元,另促成诺斯贝尔、鸿宝科技10家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挂牌。
(四)降成本方面。形成“民企50条”,从“促投资”“降成本”“扶创新”“拓市场”方面汇总企业帮扶措施,涉及财政扶持资金35.2亿元,为企业减负65.5亿元。上半年,市财政安排的15亿元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已支付8.6亿元,占总额的57.3%,受惠企业超900家;15亿企业融资“过桥贷款”专项资金累计支付69.2亿元,先后为331家企业减轻融资财务成本1亿元,另通过免征34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下调失业保险单位费率、一般工商业电价、第一阶梯气价等措施累计降低企业各类成本约32.4亿元。
(五)补短板方面。以交通、水利、市政项目为重点,面向全市广泛征集筛选125个、总投资达1349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并制定了完成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的三年滚动计划,全力推动投资项目实施。按照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在2016年4月中山调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指示精神,将交通发展思路从原来更注重于“内畅”向承接区域性大交通的“互联互通”角色转变,抓好往西(江门)、往南(珠海)方向的交通连接,全市“十三五”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由原来的497亿元增至600亿元,高速公路发展格局从“两纵两横”加密至“四纵四横”,西向、南向通道从目前的10条增加至21条。积极引入国有、民营、外资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以政府购买服务、股权投资、特许经营、PPP等模式参与重大项目建设,2016年以来成功争取国开行、农发行政策性融资120亿元支持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