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三乡镇外来务工人员(“新三乡人”)多、分布广,地域文化差异大、尤以年轻人为主,相互交往融合难。近年来,三乡镇党委政府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通过破除身份成见,增强归属幸福感,逐步消除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隔阂,促进新老三乡人融合共处,共同成长。
一、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制度藩篱
一是积极推进积分入户制度。三乡镇通过实行重点企业“绿色通道”、5人以上预约上门、周日非工作时间错时办理、企业积分制联络员等创新制度,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积分服务工作,切实方便广大务工人员。2011年以来,成功批准了1319名新三乡人积分入户三乡。二是落实全镇户籍改革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行户籍迁移“一站式”办理,全面开展辖区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排查工作。目前,已成功解决多名历史遗留无户口人员的户口登记问题。三是积极化解“代耕农”特定历史遗留问题。近年来,三乡镇党委政府在充分调研协商的基础上,提出“一村一策、和谐转化、就地消化”的工作方针,指导各村(社区)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土地、集中安置的方式,妥善解决“代耕农”历史遗留问题。现已顺利完成前陇社区36户、新圩村96户“代耕农”安置工作,共收回被占用的农地近240多亩。
二、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破除发展障碍
一是就业服务工作覆盖全部外来务工人员。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搭建“人才夜市”、“三乡人才网”微信服务等平台,在17个村(居)设立劳动关系调解机构,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联网,就业信息发布和社保信息查询网络化建设全覆盖。二是创新技能培训取得新突破。2014年起,实施不分户籍的均等化劳动力技能培训补贴制度。三年来组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2291人,自主参训371人,发放“自主参训”补贴约97.57万元。三是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得到持续保障。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理念,不断健全预警预判工作机制,完善劳动争议案件“快受理、快查处、快裁决”的工作模式,形成信访、监察、仲裁三位一体的调处合力。同时,定期开展检查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整治建筑工地欠薪、打击非法职介等专项行动,加大对欠薪案件的打击力度,形成了“凡违必罚、凡欠必封、凡逃必抓”的工作制度,全镇劳动争议调解机构组织多达52个,成功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
三、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搭建交流帮扶平台
一是狠抓教育公平。落实积分入学制度以来,已有1870名小学生、1390名初中生入读镇公办学校,解决非户籍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积分生指标由2014年的950个增加至2016年的1240个。同时,对积分入学新三乡人子女采取按分数高低自由择校,目前,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人数约6500人,占公办学位的65.5%,领先全市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二是深入关爱新三乡人子女群体。从2013年开始,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方对接,精心组织趣味夏令营,每年接收200多名“候鸟儿童”,为“小候鸟”筑起“温暖巢”。针对新三乡人子女放学管理照顾不到问题,通过设立“四点半学堂”,每年服务700多名新三乡人子女。2006年至今,累计举办“绿色暑假缤纷文化”青少年公益培训班32期,惠及3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三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建设。以镇宣传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各村(社区)农村文化场所为平台,三乡镇大力实施城乡文化提升工程,深入开展新老三乡人打工文化建设、青年提质行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00多场次,参加受惠群众12万人,涌现出工人业余艺术团、乡之韵歌咏队、“三乡同乐园”等一批镇区文化名片。其中工人业余艺术团45名成员全部来自外来务工人员,乡之韵歌咏队、“同乐园”表演团演员及志愿者60%是新三乡人。
四、不断拓宽参与社会管理渠道,提升社会建设“话语权”
一是吸纳新三乡人加入社会管理角色。每年镇人民代表大会等重要会议邀请异地务工人员代表列席;每年镇“十件民生实事”通过网络全部由群众投票确定,政府工作报告、重大工程或事项邀请群众提意见建议。二是建立了村(社区)重大事务全民协商制度。推进村(社区)建立特别委员制度,设立特别委员工作室,定期驻点接访群众。截至目前,共接待群众163人,解决问题57宗,有效缓解社区矛盾,增强了村(社区)凝聚力和外来务工人员对三乡的归属感、认同感。三是率先推进社会团体建设。在全市较早成立知识界人士联谊会、工商联、青企联等社会组织,吸纳新三乡人,为其提供参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制度平台,增加新三乡人在社会建设中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