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库 > 课题报告

中山市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 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

2021-06-16 09:33:12 来源:中山改革简报

近年来,中山市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积极构建“立体覆盖、精准服务、均衡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和高效供给。

一、建设“一中心”,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

中山作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城市,于2016年初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中山市全面推进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筑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全市已建成168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占全市行政村(社区)的60%一是完善设施。全市平均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240平方米。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平均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其中室内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室外文体广场超过800平方米。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均拥有四个功能场室、两个多功能厅、一个室外文体广场、一个文化宣传栏、一个户外简易戏台。二是优化管理。形成以村(社区)党组织为主导、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参与运作的三方联动管理模式,在党组织把方向、强保障的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将中心的日常管理运作交给专业社工机构,促进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专业化和服务常态化。三是丰富服务。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支点,统筹整合宣传、文化、体育等分散在各部门的服务资源,推动基层文化阵地共建共享和综合使用,实现文化服务、公益服务、便民服务“三项服务融合”,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方便了基层群众办事。

二、打造“两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

以市图书馆和市文化馆为核心,以各镇区文体服务中心为延伸,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终端,打造全域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有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一是打造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以市图书馆为总馆,24个镇(区)图书馆为分馆,333个村(社区)图书室、168家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市镇村三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实行“统一平台、统一采购、统一入库、统一流转”管理,将“一级政府建设一个图书馆”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多级政府共同建设一体化图书服务体系”的新模式,实现公共图书资源全域流通、通借通还。二是打造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整合各级文化馆(站)和文化网格资源,以市文化馆为总馆,24个镇级文体服务中心为分馆,168家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打造三级节点、一体运行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推动形成“设施建设标准化、日常管理制度化、服务活动均等化、资源调度一体化”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和运作模式,有效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联动和共建共享。

三、推出“三张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

以“互联网+公共文化”新理念、新技术优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边际效率,采取以需定供模式推动供需无缝对接,力求实现精准服务和高效供给。一是提供“菜单式”供应。统筹整合市一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面向24个镇区制定涵盖36个项目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菜单,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主动权交给各镇区,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配送从“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减少无效供给和低效供给。二是实施“订单式”配送。打造“你点我送”文化惠民通服务平台,广泛收集不同镇区、不同群体、不同时段的服务需求,并根据需求反馈适时调整服务资源配送,有效解决资源错配问题,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配送效率。自2016年初开通以来,该平台共为基层群众配送文娱活动325场。三是实行“点单式”服务。开通“文化中山”有线数字电视服务专区,建成手机图书馆、24小时智能图书馆和街区图书馆,为市民提供全天候“点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市民群众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自2016年以来,“文化中山”有线数字电视服务专区总点击量达已突破百万人次,手机图书馆累计服务116.8万人次。

四、推进 “四个化”,构建公共文化发展长效机制

一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出台《中山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配置、基本服务项目、基本人员和经费配置3大类55个基本实施标准,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走上规范化、标准化轨道。二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制定《中山市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短板指标解决方案》,努力提升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水平。2016年镇区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均达到了88/人以上,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达到230/人。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细则》和《中山市资助业余文艺团体开展公益文化活动实施办法》,两年来投入100多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民间文艺团队200多支。积极开展“博爱100”公益文化创投活动,两年来培育160个公益文化创投项目。设立文化志愿者学院,建立一支有7868名志愿者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四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以数字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内容和机制,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工程,打造“中山文化云”大数据平台,通过社交软件、移动APP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与内容的数字化、移动化和便捷化。目前已初步建成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和社区文化O2O平台,其中社区文化O2O平台已覆盖全市110个行政村(社区)。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