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以来,中山市深化政务服务改革,率先推进政务服务进小区民生工程,将政务服务延伸至居民家门口,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截至2017年6月底,首批政务服务进小区项目已在全市建成了50个小区政务服务站,共接待居民236469人次,办理政务咨询55281宗,代办政务服务3214宗。
一、搭建服务网络,完善服务配套
立足“小站点创建大格局”,中山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企业建设和运营的模式,迅速完成小区政务服务站的选址、建设、人员配备等工作,在最短时间内将这一政务服务新业态建立起来。一是科学精准选址,扩大政务服务站点覆盖范围。先后在东区、石岐区、西区、南区、火炬开发区、沙溪镇、港口镇和三乡镇等五区三镇,选择50个规模在800户以上的较大小区建成政务服务站,服务范围辐射190多个居民小区,覆盖半个城市近20万居民。二是配备专门人员,提供专业服务。各小区政务服务站均配备两名专门工作人员驻守,专门工作人员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和考核筛选,具备一定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素养,能够为小区居民提供咨询辅导、收寄代办、意见收集等服务。三是做实服务站点,打造优良政务服务环境。制定小区政务服务站规范化建设标准,统一名称、挂牌服务,小区政务服务站墙上张贴清晰的事项清单、工作规范、办事流程,办事指南和宣传资料整齐摆放,电脑、网络、办公桌、书架等硬件设施齐全,提供各种业余书籍供居民借阅,小区政务服务站贴地气、办实事,亲民氛围浓厚。
二、拓宽服务范围,力促服务升级
立足“小活动带动大和谐”,中山市将小区政务服务站打造成涵盖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社区文化、志愿服务等多种服务形态的便民服务综合体,推动政务服务与社会治理相融合。一是做实政务服务,方便群众就近办事。根据群众办事需求对进驻事项实行动态调整,不断将群众生产生活所需且量大面广的事项增加到小区政务服务范围。目前已有市人社局、教体局、食药监局、公积金中心、地税局、住建局、安监局等7个部门22类45项业务进驻到小区政务服务站。二是引入志愿服务,建设小区“温馨之家”。发动小区志愿者在政务服务站设立“430课堂”,利用下午4点半(子女放学)到5点半(父母下班)的时间,对小区周边的小学生进行课后辅导,为有需要的家庭免费提供托管服务。三是开展特色服务,构建和谐社区。如东康庭小区利用政务服务站建成“英语角”,为街坊邻居提供免费英语培训;远洋城举办公益吉他班,为喜爱音乐的孩子们提供吉他启蒙训练的机会;凯茵新城举办“孔子学院”,帮助小区居住的外国居民学习汉语;大信新家园小区定期举办亲子拼图活动。这些特色文化活动普遍受到群众的支持和热捧。随着活动深入开展,政务服务站不仅成为拉近政府和群众距离的桥梁,也逐渐成为小区居民加强联系的纽带,为构建和谐社区、创新社会治理积累了有益经验。
三、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效能
立足“小举措促进大成效”,力推便民利民“四大服务”。一是就近服务。在小区政务服务站选址建设时充分考虑周边的居住规模、人流量,将服务站点设在居民家门口,群众走出家门就可办理公积金、社保卡、人才入户等各项业务,免除到各政府部门来回奔波的烦恼。据统计,每个站点日均接待20人次,日均办理业务5件。二是上门服务。组织市人社局、食药监局等单位深入小区开展食品安全和人才入户专项宣传活动,组织各部门开展“上门服务”活动达26次,由以往“等你办”转变为“帮你办”,从坐等群众上门到主动上门服务。三是延时服务。以方便群众和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小区政务服务站实行朝九晚八的上班时间,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周末不休息。最大限度地将工作时间延伸到群众的业余时间,解决“时间重合不方便”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四是代办服务。针对部分专业性不高、群众需求量大的政务服务事项,提供批量代送代取资料的代办服务,帮群众跑腿,替群众解难。
四、加强服务监管,确保服务成效
立足“小制度发挥大作用”,探索建立考、评结合的改革工作落实机制,狠抓改革举措落地,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增加群众的改革获得感。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制定《中山市政务服务进小区考核管理办法》和《中山市政务服务进小区考核评分细则》,科学设置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对小区政务服务站的选址建设、硬件设施、服务质量、运营管理等内容进行量化评分,确保服务效果可量化、可考核。二是定期开展服务考核。按照考核评分细则每季度对服务效果进行考核评分,考核结果作为评定服务质量的主要依据,并与服务费挂钩。三是引入第三方监督。聘请第三方社会机构通过现场巡查、电话拨测、回访反馈、查看记录等方式,不定期对小区政务服务站进行服务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