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库 > 课题报告

中山市古镇镇大力推进“三化” 探索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2021-06-16 09:33:09 来源:中山改革简报

中山市古镇镇下辖1个社区、12个行政村,拥有经济主体3万多户,户籍人口7万多人,外来人口30多万,人口结构严重倒挂。近年来,古镇镇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社会化和专业化,以群众需求和问题治理为导向,既强调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又激发自下而上的社会协同,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打下坚实基础。2018年上半年,古镇镇刑事立案数806件,同比下降31.28%;发生火灾15起,同比下降90%;发生交通事故1070宗,同比下降10.39%

一、智能化延伸“网格化”社会触角

2015年至今,古镇镇政府凝聚政府部门、基层村居、社会公众的智慧和力量,积极探索出具有古镇特色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和社会效益。一是搭建网格服务管理网络。古镇镇独立开发了以三维GIS为基础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将全镇划分成82个大小网格状单元,在十米网格内精确定位各个部件和事件,组建759人的村级巡查队伍并配备移动终端设备,接入公安、交通等部门5000套摄录一体机和300多个高清监控头,掌控全镇要塞实时视讯资料,将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单元网格的“神经末梢”,实现从粗治到精治的转变。二是以指挥中心为智能运转中枢。通过整合各部门资源建立强有力的指挥中心,对15个入格部门和12个村的日常工作形成标准化的管理办法细则。指挥中心按照“发现上报、调度派遣、事件处置、情况反馈、跟踪核实、评价终结”六步流程,规定“简单性事件即场处置,上报协办事件职责部门24小时内到场处置,执法事件依法限期办结”。通过量化指标的比对分析,实现信息即时共享、事件即时流转、事态即时控制、问题即时解决,有效将99%的小问题、小隐患化解在初始阶段。此外,与中山市12345平台建立案件处置联动机制,确保投诉案件“一口进出”,将其打造成为“社会治理、城市管理、政务服务、应急指挥、民生服务”五位一体的管理决策中心。三是奏好协调-督查-考核三大机制“鼓点”。固化月度例会制度,共同研究工作、查找问题、部署措施,建立起多部门参与、高效联动的管理机制,实现从线治到综治的转变;建立“定点监督+随机抽查”督查机制,以网络监督和实地走访为手段,不断扩大督查工作覆盖面;设立科学合理的量化绩效考核指标,运用分层管理、奖惩结合的模式,充分调动部门、干部员工和基层网格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强调对多元利益主体的优质便携服务与引导协调,实现从管治到善治的转变。

二、社会化打造“公益性”服务平台

古镇全民公益园设置了社工服务中心、社区学院和文体中心三大服务载体,承担了社会服务、社区教育、文化建设和全民健身等多元化社会功能。一是政社联动,民心向党。公益园实行“上层设计、中层培育、下层服务”的模式,通过民情收集和社会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引领社会公益服务发展,满足新时代下人民群众多元的服务需求,每年服务群众达到10万人次。此外,设置党群服务中心,着力优化基层党组织自身管理运行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以文化中心为阵地大力促进“全民修身”文体活动,有效打通群团组织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跨界联手,民力参与。推广“四社联动”的运行机制,具体指“以社区为服务平台,以社会组织为服务载体,以社会工作为服务手段,以社区志愿服务为有益补充”,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回应及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区自治。截至目前共孵化26个项目,如“衣•物银行”进古镇校园计划、“衣路相随”海洲村长者义工展能计划等均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坚持每季度开展“公益连萌”品牌活动,联动政府部门、商业协会、各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养老、助残、创业、禁毒等不同主题的服务,累计一年服务超1200人次。三是服务贴合,民生共享。古镇社区学院始终坚持“不论学历、不限户籍、不限年龄”无差别免费授课,坚持“贴近政府中心工作、贴近社会需要、贴近群众需求”的办学原则,常年开设书法、茶艺、扬琴等20多门常规课程,不定期举办系列讲座,无缝对接古镇产业发展与民众所需。2017年,古镇社区学院共招收正式学员近2000人,非正式学员近5万人,还送教到村、部门和企业扩大教育覆盖面。

三、专业化升级“精细化”服务菜单

古镇镇将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引入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探索“大社工”的社会治理模式,在解难题、优服务、促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建立社会治理的智囊团。2015年成立古镇镇社会建设咨询委员会,聘任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教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社会治理焦点问题和改革创新瓶颈问题,委托专家进行课题研究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二是创新园区运营方式。以政府购买形式将社区服务中心委托给广州市北达博雅资源中心专业运行,按照“建设—管理—运营—服务”四个工作环节设计,形成规范的社工组织入驻、管理、运行制度,垒筑古镇社会服务供给“金字塔”。三是搭建社工组织“造血”驿站。一方面为社工组织提供专业能力建设和个别化辅导课程,提升其“造血”能力,并不断挖掘及培育社区组织带头人及志愿骨干,为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目前,入驻社工机构有5家,其它群团组织、商协会和草根组织20多家。另一方面,加强对镇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管理,通过策划社会服务和团建服务,进一步提升社会参与能动性。四是应用项目化服务模式。依托古镇镇个案管理服务中心形成自下而上的信息收集机制,针对长者、青少年、妇女家庭、残疾人、新灯都人等5大群体提供特定服务项目,推动社区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发展。在摸索尝试过程中,培育了如海洲社工站和同益社工服务中心的基地式项目,形成了社区服务的强大后盾。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