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贯彻落实中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相关部署,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为核心,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6年,中山高考重本上线率、本科上线率、总上线率均居全省第一。
一、改革背景
中山辖下25个镇区,至2015年底常住人口320万,其中户籍人口约159万。由于中山不带县,70%以上的学生来自乡村,教育成为乡村子弟“洗脚进城”和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的公平和均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直以来,中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市。但受制于传统办学体制,中山教育也存在一些短板,如城区教育质量比乡镇好;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市属学校和重点学校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教育公平与均衡化有待进一步强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战略部署,为中山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中山出台《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紧紧围绕教育公平和均衡,全面推进办学体制、招生制度、资源配置等各项改革。
二、改革措施
(一)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一是实施市级统筹全市普通高中办学改革。2014年,中山出台《关于统筹全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工作方案》,市财政投入5.2亿元将原属镇区办的9所普通高中收归市级管理,涉及教职工1946名、学生22462人,由市财政全额承担其办学经费,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三分离,即不动产以外的其他资产全部划归市级政府,管理权移交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全部资产由学校使用。二是实施市级统筹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改革。2016年6月,参照市级统筹全市普通高中做法,市财政投入2.3亿元将原属镇区办的8所中等职业学校收归市级统筹管理,执行市级财政预算管理,形成了市办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镇区办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办学体制,进一步理清了各级政府的办学主体责任。同时,出台中高职一体化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等改革方案,大力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和产教融合机制改革。
(二)推进中学招生制度改革。
一是完善市直属初中电脑派位制度。2014年,中山将市直属初中招生电脑派位学校由2所增加到全部4所,派位地域由4个城区扩大到全市25个镇区。二是进一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比例。2014年,中山从全市6所优质普通高中拿出40%的学位,2015年、2016年又提高至45%,作为指标生分配到各镇区,按照录取分数线下浮20分标准投档并择优录取。三是实施非户籍生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单列制度。中山采取公办普通高中对本市户籍和非本市户籍分类制定招生计划、分类录取的方式,将非户籍生招生计划单列。2016年,全市公办普通高中招收非户籍生将占全市招生计划的30%。四是打破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等次制”。中山取消重点高中优先录取制度,将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批次由原来的9个批次精简为2个批次(即普高和职高两批),所有普通高中在同一批次录取考生。
(三)推进城乡教育均衡改革。
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近年来,中山按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投入超过100亿元对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标准化改造和新建,相当部分镇区学校办学条件已优于城区学校。二是实施“小学质量提升1+1计划”。试点选取10所优质小学和10所镇区薄弱小学结成“1+1”发展共同体,通过精准帮扶助弱变强。三是推进普通高中集团式互助发展。出台促进普通高中集团式、集约化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将全市13所普通高中分成3个集团和1个联盟,即由1所优质龙头学校联合2所薄弱学校组成集团、处于中等水平的4所学校结成联盟,实行抱团发展。同时,制定配套考核评价办法,对龙头学校与联盟学校进行捆绑式评价,促进共进退、同荣辱。四是大力发展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出台《中山市公益普惠性幼儿园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探索对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实行定额补助,市镇财政每年对公益普惠性幼儿园按300-500元标准给予生均补助。目前,已认定公益普惠性幼儿园338所。
(四)推进“互联网+教育”创新。
一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近年来,市镇财政投入1.8亿元,建设教育信息化工程。目前全市公办中小学专网接入率达100%,实现校校通光纤,100%中小学教室配置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和建立了网络视频互动虚拟课室。二是开展“微课”建设。组织全市优秀教师梳理各学科重要知识点,并精心制作“微课”。目前,中山“微课”已实现从小学到高中知识点的全覆盖,共开发“微课”视频1.4万多个,全市学生可以随时登录系统免费学习。三是创新开发“云阅卷”平台。利用“云阅卷”平台为每个学生、班级和年级出具阅卷分析报告,科学全面地分析授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为改善教与学提供科学指引。
(五)推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实施农村初中骨干教师“3680种苗工程”。中山规划用3年时间分6批次重点培养80名农村初中校级领导班子后备人才。目前,已遴选了30名培养对象,并派送到京沪、江浙等地区的名校跟班学习。二是实施名师带动战略。中山成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让名师名校长“开门收徒”,壮大镇村优秀教育人才队伍。目前,已成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25个,现有学员287人,力争用3年时间培养200名省级名师名校长。
三、改革成效
(一)促进了教育公平。
一是市内农村学生更公平享受优质教育。通过增加市直属初中电脑派位学校、扩大派位区域和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比例,中山农村和教育薄弱镇区学生有了更多机会公平享受优质教育。二是越来越多非户籍学生享受公办教育。目前,中山义务教育阶段已吸纳23.7万非户籍学生,占在校人数的63%。近三年,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积分入学”指标由8800个,大幅增加至23270个,年均增长38%;普通高中招录非户籍学生年均增长17.7%。三是普通高中学校基本实现公平竞争。通过实行全市普通高中同批次录取,各普通高中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缩小了校际间生源素质差距。
(二)促进了教育均衡。
一是各类公益普惠性幼儿园竞相发展。鼓励各类性质幼儿园参与认定公益普惠性幼儿园,目前,认定的第一批338所公益普惠性幼儿园中,有86.7%分布在镇村,其中民办幼儿园185所,占比55%;集体办幼儿园121所,占比36%。二是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均衡差异系数很小。通过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目前中山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均衡差异系数分别为小学0.30888,初中0.27292,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三是城乡高中阶段教育更加均衡。实行全市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市级管理,统筹配置全市资源,解决了投入不足和投入不均等问题,推动了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四是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扩大。近三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学校校长100%实行轮岗,义务教育阶段近1000名骨干教师轮岗。名师工作室到乡村学校、教育薄弱地区传经送宝,开展名师送教上门200节次,名师巡讲26场次。
(三)提高了教育质量。
一是义务教育从“有学上”发展到“上好学”。中山全市100%的公办学校、91.8%的民办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标准。全市公办小学、初中的优质学位覆盖率分别达到86.4%、98.9%。二是高中教育质量实现质的飞跃。高中课程优秀率从改革前的30%-40%,提高到60%。在高考参考人数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原9所镇区办的高中学校2016年本科上线人数比2013年增加748人,其中重本上线人数比2013年增加282人。2016年,中山高考重本上线率25.5%、本科上线率69%、总上线率98.16%,“三率”均居全省第一。中山获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和首批“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
四、下阶段改革计划
一是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配套设施建设,解决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问题。继续实施小学质量提升“1+1”行动计划,力争用5年时间,将全市207所小学全部办成优质学校。
二是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研究制定《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布局调整与建设的意见》,围绕中山先进装备制造业等17个专业群,推动专业设置和产业集群无缝对接。引进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和先进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AHK),建设若干个中德跨学校培训中心,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提供高标准、国际化的平台。
三是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理工科大学建设。推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就地升级,建设成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分校。重点推进广外考文垂中山学院,中山与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因戈尔施塔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创办中德科技大学,香港大学与广东药科大学在中山设立医药理工学院等项目,不断提高中山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