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深中通道建设对中山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7-04-30 11:00:35 来源:《中山社会科学(2017)》第二期

  交通条件的改善是城市群空间拓展的基础,是城市群空间形态的主要决定因素。城市群发展的经验表明,交通网络构筑了城市发展的脊架,促进了区域中小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群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引导着城市群空间拓展方向。因此,交通与城市群互动的发展强化或改变城市群的城镇体系和空间结构。深中道的建成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广东深中通道建设背景及现实选择

  (一)缓解“珠三角湾区”交通压力的紧迫需要

  1.“珠三角湾区”交通现状

  虎门大桥横跨东莞市虎门镇和广州南沙新区之间的珠江入海口,连接广深、广珠两条高速公路,是“珠三角湾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网站进行第二次公示的深中通道大桥环评报告分析,自虎门大桥至港珠澳大桥之间约70公里长区域内缺少直连通道,目前虎门大桥、虎门轮渡是可以利用的唯一通道,设计昼夜通车量为12万车次。而虎门大桥自1997年通车以来交通量以年均 11.5%的速度迅猛增长,2015年交通量已达到15.2万辆/日,已处于超饱和状态,堵车现象频发,且无平峰和高峰之分。如今的虎门大桥被珠三角车主视为畏途,在桥上行驶的车辆只要有一点点擦碰事故,便会形成严重拥堵。虎门轮渡运能增长潜力有限,且对珠江航运安全不利。建设通行能力大的直接跨江通道,合理分担虎门大桥和虎门轮渡的过江交通压力,已是当务之急。

  2.完善东南沿海特别是大珠三角交通格局的需要

  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要求珠三角地区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港澳及环珠三角地区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珠三角地区成为亚太地区最开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客流和物流中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国家对珠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的要求,也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区域交通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突破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深中通道作为连接珠三角东西两岸最快捷的桥梁是大珠三角综合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城市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加速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融合的客观要求

  1.“珠三角湾区”经济圈融合的现实需求

  根据流动空间的观点,城市间的连接性增强将弱化物理邻近性,便捷的交通网络加速城市群各城市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空间要素的流动,重新定义城市区位,区域空间关系被重新整合。深中通道建设具有显著的“时空压缩”效益,将大大压缩珠江东西两岸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而交通条件的改善会降低各城市之间的互动成本,使“增长极”和“开发轴线”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对城市群经济活动产生组织带动作用,进而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改变产生影响。深中通道的建设对珠三角经济圈更紧密的合作意义深远,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深圳在经济活动中的领头羊的作用;有利于发挥珠江东西两岸地区各自的综合经济优势;有利于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的专业化协作。

  2.加速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融合进程的客观要求

  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是指一定区域的流要素(包括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沿着交通干道传递、积聚和扩散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合理空间的传输定会引起经济增值,区域差异减小,空间结构形态优化。空间相互作用的对象为流要素,互补性、中介性和运输性是三大紧密结合不可或缺的条件。其中互补性是前提条件和基础,城市间存在互补性才有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在不同城市间流动,从而产生空间相互作用。可运输性是实现途径,城市间需要借助于运输载体,拉近城市间的空间距离,从而促进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深度和广度。倘若城市间缺乏联系通道,就形成不了城市群,更谈不上一体化。因此,交通作为流要素的直接运输媒介,其增加和改善将直接对运输时间和成本产生持续影响。

  二、深中通道对中山的影响分析

  (一)人流量增大,人才的可变性增强

  从区域间人口流动分析,深中通道将势必会改变中山、深圳以及周边区域人口往返珠江口西岸的行为习惯和选择:首先,在中山、深圳两地往返的人不必再途经东莞;第二,往返与珠江口西岸的珠海、江门、阳江、湛江甚至广西等西部省份与珠江口东岸的深圳、惠州、潮汕甚至福建等地区等地的人,途径中山也将成为他们的首选或可选方式;这样中山境内的人流量势必会大幅增加,这是没有争议并可以预见的事实。

  有学者提出,深圳的发展最根本的是拥有最大优势的人力。人才流与资金流、信息流有机结合,成就了深圳。深中通道的建成带来的人流是否可以给中山带来发展所需的人才,形成人才流,这还不是一个充分必然的结果。所谓“人才流”,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人才的数量、质量、规模和效益的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形成的原动力是自身价值的实现,由此而演绎出的相关的外部条件也就是他们的期望通常“经济越发达越好、收入越高越好、机制越活越好”。目前看来,深圳作为特区体制机制一直很灵活,中山与深圳相比较,中山经济远落后于深圳,个人收入也不及深圳高。在相同条件下,人才流自然是从中山流向深圳,这也是一部分学者和官员所提及的深中通道建成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山人才存量的流失。另一方面,将中山与珠江口西岸的江门、阳江等城市,以及东岸的潮汕等城市相比较,中山的相对优势也是存在的,深中通道建成后,由于中山整体区域优势的提升,这些地区的人才可能会选择中山。

  总之,深中通道的建成,必然会加强珠江口东、西两岸人才的交流,并形成新的人才分布格局。中山应抓住这一机遇,深入研究自身产业、服务、环境、体制等优势和发展需要,制订中长期人才培养引进计划,树立目标,明确路径,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市场体系、法规体系三大支撑点,努力促进,形成自身需要的人才流。

  (二)信息流增大,资讯将大幅增加

  在信息技术相对发达的今日,信息传播似乎不再受距离的影响。然而,知识外溢和扩散与拥有技术和知识的个体和组织息息相关,文化的传播、观念的传播、技术的传播仍然不能摆脱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与交流,并依赖于在实际操作中的信息互换和相互激发。深中通道的建成,两地和珠江口两岸的信息交流频率和效率必然大幅增强,中山和深圳作为两岸也必将成为信息交互的重要节点甚至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甚至广东省信息交互枢纽。

  就中山和深圳两地而言,深圳是信息高地,中山是信息洼地。信息流不仅可以从势能高的地方流向势能低的地方,也可以形成信息交互、观念的撞击、融合和再生。在信息交互中,如果信息耦合度强有利于强化原有系统,增强其稳定性;信息耦合度不强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其稳定性,可能引发原有系统的重构从而寻找新的平衡和稳定。不同的系统产生不同的信息及信息系统结构,不同的信息系统结构反作用于系统组织结构并不断促进系统组织结构的改良与优化;系统分工越发达,可供选择的经济组织结构越多,产业的信息量(及熵)越大;系统的熵越大,选择最优经济组织结构的可能性就越大。信息流增大,资讯的大幅增加,为中山产业、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三)资金相对丰盈,资金流可变性增强

  资金的本质是逐利的,其本身与交通的关联性不强,但它与人(尤其是拥有资金的人)、产业(有成长的产业、能带来利润的产业)息息相关有关,深中通道的建设,也必将带来珠江口东、西两岸资金的流动。2015年12月深中通道立项前后,中山的房价由2015年的5888,一路攀升至2016年8月的7720(见下图),这是深中通道建设带来的第一波资金重新分配,其结果是推高了中山的房价,改变了中山房价在珠三角地区洼地的状况,也是资金逐利的淋漓表演。

  深圳是2015年全球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指数在中国的首发城市,2016年4月,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的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深圳升至第19位,在国内城市中仅次于香港(第4位)和上海(第16位)。金融业作为深圳市支柱产业之一约占地方生产总值的14%、占总体税收的20%。深圳已不再只是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组成的传统金融格局,互联网金融、PE/VC、融资租赁等新兴金融形态层出不穷——要素交易平台、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网络借贷等企业数量与日俱增,拥有要素交易平台23家,业务范围涵盖金融资产、粮食、大宗商品、稀贵金属等多个领域,与深交所、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区域性股权市场一起构建了深圳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拥有风投机构达4.6万家,总注册资本达2.8万亿元,在国内创投机构前20强中深圳占据10席。深圳风险投资的专业水准和投资眼光,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对创新型企业的判断,已具有国际水准,对创新的支持能力和敏锐度,不仅可以跟硅谷媲美,某些方面甚至已超越了硅谷。

  中山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中小企业众多,“一镇一品,一镇多品”的专业镇发展模式突出。企业对资金有相当的需求。深圳嗅觉敏锐的风投资金可能会逐鹿中山的产业市场。同时,中山原有的民间资本也相对丰盈,这些资金也可能寻机进入能产生更大效益的深圳金融市场。市场资金的可变性增强。

  (四)物流量增大,滞留量可变性增强

  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供应者到需要者的物理性(实物性)流动,是创造时间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在这个创造经济价值的活动中物流基础设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物流基础设施是指在供应链的整体服务功能上和供应链的某些环节上,满足物流组织与管理需要的、具有综合或单一功能的场所或组织的统称,主要包括公路、铁路、港口、机场、流通中心以及网络通信基础等。深中通道建成后,中山可30分钟到达深圳机场,一小时内通达周边四大机场和深水港,中山将成为珠江口西岸路网各大通道或线路的交叉点,是路网客流、物流和车流的重要集散中心,中山的物流量会将大幅增大。

  2015年,中山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1.66 亿元,增长0.3%;货物周转量167.46亿吨公里,下降2.1%;旅客周转量21.77亿人公里,增长53.9%;港口货物吞吐量 7325万吨,下降5.7%。同年,深圳市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26.51亿元,增长7.6%;物流业增加值1782.70亿元,增长9.4%。两个城市一降一增,反映了两市经济的发展差异,同时,也能看到两个城市在相关产业间的势能差异。深中通道的建成,就如打通了两个蓄水池的管道,由于高势能水流必然会向低势能区域流动。

  大幅增加的物流能否转化成有效的经济增长动力,成为中山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尚不能确定。倘若中山在仓储、配送、信息化管理服务等方面不能快速提升,不能大幅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改善物流条件、保证物流质量,大幅增加的物流可能仅仅是流过而不留痕迹,徒增了几条通道而已。因此,中山应尽早谋划应对策略。

  另外,深中通道建成后,珠江口东西两岸交通格局将进一步优化,珠三角一体化进程有望加速,珠江东岸与西岸的人员往来更加密切,深圳、香港的观念,视野,思路都会对珠江西岸的城市特别是作为桥头堡的中山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中山人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为促进珠江三角洲两岸均衡发展,加强珠三角与东西翼地区联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总之,深中通道的建设不光是给中山、深圳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同时,对珠江三角洲、广东省,甚至于华南地区的发展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中山作为深中通道珠江西岸的连接点,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要为将来城市的发展打提前仗,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三、中山迎接深中通道建设带来“大桥经济”时代的应对策略

  (一)明晰中山交通定位,打造粤港澳湾区交通枢纽

  1.中山市交通现状和问题

  从地图上看,环珠江口湾区是一个“A”字形结构,中山正好处于中间的“几何中心”位置。但是,由于珠江口湾的阻隔,中山没有发挥在珠江口湾区“交通枢纽”作用,反而处于交通末端地位,长期遭遇交通“肠梗阻”,对外交通通道不畅, 特别是中山与深圳或香港的(公路)交通只能依靠绕行或者轮渡,铁路形同盲肠,这些都影响了中山作为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此外,在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及交通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不少指标与交通现代化目标也相距甚远。

  2.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015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中山要打造成“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明确了中山市交通定位和新一轮交通发展方向。

  深中通道建成,将成功珠江口东岸深莞惠经济圈与西岸的珠中江经济圈快捷地连接起来,在缩短珠江东西两岸距离的同时,也会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打造对接珠江口东岸的桥头堡”这一战略定位,中山将成为珠江口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3.内通外拓推进区域互联互通

  一是无缝对接深中通道,发挥桥头堡作用。中山需要突破传统的“小珠三角”局限,编制好《中山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规划好与深中通道连接的外拓干线,包括中山至开平的高速公路(含小榄支线)、中山市东部外环高速公路、中江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珠海市金琴高速和香海大桥高速,形成与深中通道有效对接的高速公路路网结构,加快与广州、佛山、珠海、江门等城市与深中通道对接交通项目的建设,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

  二是推进高速公路网“向西提速”,建成沟通珠江东西岸、通往粤西至大西南的战略通道。根据中山市交通局调研反馈,“十三.五”期间,中山共有28条对外连接路要完成建设,其中23条是连接西部和南部城市,占比82%。这个数据说明了中山在承担“珠西交通枢纽”角色上,对提高西向交通通车率的重视。

  (二)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塑造中山发展新空间、新产业

  1.拓展发展新空间,主动承接深圳产业转移

  深中通道建设使中山的区位优势进一步突显,带来中山的投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不但投资总量将会大大提高,而且投资的资金来源与资金投向也将会有较大改观。从投资的资金来源上看,多年来中山投资资金一半左右来自港澳台和本地区的民间投资,来自广州、深圳等域外资本相对薄弱,大桥建设可能带来相应的投资资金来源的变化。

  经贸活动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愿景、成本因素、服务质量、舒适环境都是企业综合考虑的因素。目前深圳的很多企业正面临着居住环境、生产成本等多方面压力,中山拥有比周边城市更优的环境和生活配套,互补性比较高。大桥建成以后,中山的区位优势得到提升,中山将成为深圳资本西进“后花园”。据中山房地产协会调查显示,有42.9%的深圳购房者表示会考虑选择到中山投资,有20.9%的购房者表示考虑在中山购房自住,有29.7%的表示会考虑在中山购房以供自己养老,还有6.6%的表示考虑在中山购房给父母养老。当中35.7%的看中中山悠闲的生活节奏,而有39.6%的看中中山房价便宜。事实上,2015年下半年以来,受深中通道建设影响,包括翠亨新区、火炬区、东区、南朗镇和港口镇等楼盘房价已经上涨50%左右。由此,从优化全市产业布局上考虑,相关镇区需要根据各自镇区开发强度和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结合广州和深圳优势产业,抢抓深中通道建设机遇,重新谋划交通规划、产业布局,为深圳资本来中山投资提供便利的战略平台。

  2.深化“深中”经贸合作,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已发展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对比深圳产业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并驾齐驱是深圳产业的显著特点。“十二五”期间,深圳二三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46.2:53.7优化为2015年的41.2:58.8。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导力量,产业迈向中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增加值年均增速17.4%,占GDP比重由28.2%提高到40%。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70.8%提高至76.1%。华南金融中心地位彰显,金融业增加值、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等主要指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优势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行业品牌建设居全国前列,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设计产业全国领先,获iF国际设计奖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驰名商标多达159个,领军企业持续增加。世界500百强本土企业由2家增加到4家,中国500百强企业达30家,主营收入超百亿企业65家,其中超千亿企业8家。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321家,本地企业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总量连续9年居大中城市首位。显然深圳的现代产业、高端人才、强大资金、制度创新等对中山而言都具有强大的辐射效应。

  3.借鉴深圳创新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深圳是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最佳范例城市,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和创新创业生态区等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中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破除阻碍创新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大力引进深圳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中山经济发展活力。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制度创新是深圳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首要因素,新制度新举措不仅为深圳营造创新氛围提供了制度保障,也提升了各类企业参与市场活动的竞争力,更为深圳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城市创新内生动力奠定坚实基础。

  (三)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积极融入粤港澳世界级都市圈

  1.构筑区域人才高地。一是实施人才柔性流动制度。抢抓深中通道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机遇,加强人才开放与合作,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综合考虑科研水平、项目组织、投入产出、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因素,形成对便利人才引进的制度供给,实行“靶向引才”“柔性引才”,大力引进深圳和广州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二是拓展人才引进渠道。解决区域发展模式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重点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人才。三是搭建人才引进平台,继续用好中山“3.28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洽谈会”平台。四是优化人才服务,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在医疗卫生、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学术交流等方面的问题,推进建设一批人才公寓,完善高层次人才居住保障政策。

  2.推进深中“产业同城和金融同城” 。城市资本力表现为城市拥有、控制或可利用的金融资本的数量、便利性、成本以及城市金融产业发展状况。资本作为直接的生产要素参与城市价值的创造,对城市价值体系再造有直接影响。深中通道建设对于中山来说,将吸引更多的深圳资本前来投资,增加中山资本力。首先,中山可以增加利用深圳间接引资的机遇。深圳的集团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往往把其总部和主要办事机构、研发中心设在深圳,而将配套生产基地设在与深圳交通便捷的周边地区,大桥建设能使中山分享深圳的投资扩散,再现“深中效应”。其次,大桥建设进一步优化中山的港口、保税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深圳客商直接来中山投资,特别是大桥西岸的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和其它东部地区。再次,中山可以利用深圳这一国际金融中心,大力发展中山的金融业。城市金融业发达,则城市拥有、控制和使用资本数量大,资本的流动性强、成本低,资本对城市价值体系的贡献大。中山可以充分利用深交所平台,推进深中金融产业园建设,加快与深圳金融和产业对接合作,推进更多中山优质企业进入新三板挂牌,到深交所上市直接融资,实现金融同城化。

  3.增强中山环境吸引力。城市环境是城市区域内与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外界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人工环境。城市环境作为固有资源,一方面可以直接为城市居民所享用,构成城市收益的一项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城市产业发展和产业价值体系状况有重要影响。因而,环境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力量。深圳是国际性现代化城市,中山拥有宜居的城市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包容的城市文化、更低的人工成本、高效的政务环境,深中两地各有所长,资源互补。

  为此,中山要以“大产业、大服务、大旅游”的战略思路,打造与深圳对接的优质工作生活软环境,优化旅游发展布局,打造旅游精品,强化龙头旅游产品带动,擦亮中山文化品牌,加强中山与深圳、香港联动,共建优质旅游圈,把旅游业建成中山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和幸福导向型产业,吸引国内外游客和投资创业者,扩大中山城市价值认同,在此基础上,吸引高端人群聚集,带动城市素质提升,进而影响城市产业层次,提高中山竞争力。


作者:课题负责人:占足平;课题组成员:曹康琳 、陈伟英、刘 明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