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论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同一性

2017-06-30 11:39:15 来源:《中山社会科学(2017)》第三期

  一、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性

  (一)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一性研究的目的意义

  家风教育是一个人美德培养、品质塑造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们具有一定社会性的政治意识及思想道德品质途径和手段。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良好的家风教育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对人的一生价值选择及事业成功具有重大影响。研究两者的同一性关系有助于良好家风的传承,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是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1]父母是这

  所学校的首任“校长”和“教师”。这种自然的血缘、亲情关系及优先教育过程,决定了家庭、父母在大学生人格培养和道德培养的首要性、客观性、决定性和必然性。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良好家风教育中的美德培养、品质塑造至关重要,对其一生的选择及事业成就会有重大影响。

  当前,家风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其中的主客观原由及令人堪忧的现状,也表明了“注重家风”,[2]加强家风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达到培养人、塑造人之目的必要性、紧迫性。

  (二)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一性研究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一般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在一些人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学校的事,与家庭和社会的关联不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及行政管理则主要以学校为主,鲜有从家庭和社会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的。就目前而言,还没有从家风教育方面,尤其是从良好家风教育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拓展性的研究。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管理层及学术界的注意,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家风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家庭生活细节、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在大学的系统性、专业性、价值性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度、心理成熟度、社会认知度、自我适应度及能动创新度,使大学生人格和道德逐步向完全型、成熟型、发展型过渡。

  二、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

  家风教育主体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一般是指学校领导、教师和辅导员。家风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的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家风教育的认识、观念、作法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一)家风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

  第一,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在我国家庭教育中,一些父母信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利益,光宗耀祖;忽视甚至漠视社会价值观,“重智轻德”;教育功利化,考入大学只为名利。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家长往往忽视大学生最需要的德育指导。[3]

  第二,保姆式呵护及“母鸡式”溺爱。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停留在生活层面上,即对生活起居、日常花销、身体健康、交朋友、谈恋爱等方面细心照料、百般呵护。不仅如此,父母等长辈普遍存在着溺爱孩子的现象。高尔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父母恻隐之心,使之子女更为娇惯。毋庸讳言,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生活磨砺,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其人格、品行、价值观等缺陷所暴露出的问题,家长没能意识到家风教育缺失的严重性。

  第三,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少,沟通不畅。由于社会经历、阅历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父辈与子女之间普遍存在的代际沟通问题。由于父母与大学生的空间分离,尽管双方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等方式联系,但减少了父母与子女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由于当代“后喻文化”[4]的影响,家长逐渐丧失了对子女教育的权威性,子女也逐渐失去了从父母那里获得教诲的信心;大学生对新兴事物、新的观念更感兴趣,更愿意接受现代传播途径及方式,传统的家风教育方式也逐渐被消弱。

  第四、家庭教育的非理性成分及非社会价值因素影响。我国传统家长教育有一定的非理性成分,重权威而轻效果。有些家庭有家长作风、专制主义;趋炎附势,虚伪世故;中庸心态,明哲保身;精神空虚,缺乏信仰。[5]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子女变为“极致”的利己主义者,明哲保身,实谋私利,公德观念丧失。非社会价值因素,导致子女“畸形”品质和个性。如有的家长常常用负面的社会现象教育子女,致使子女产生困惑、抑郁和排斥等心理问题。这种家庭教育不仅影响子女良好品质的培养,还会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甚至排斥心理。[6]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

  第一,自封式及事务性的管理方式,高校与家长缺失互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学校领导、教师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自成系统、独立封闭式大学管理体系内运作。由于其封闭性,忽视家风教育作用。家风教育资源没能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角色没有定位好,辅导员基本是事务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家风教育、情商提升、人生规划等健康心理的指导作用。高校管理者较少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背景和教育等情况,也不会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家校沟通意识、家校联动意识、家校合作的意识相当淡薄。[7]高校与家庭之间互动缺失,思想政治教育与家风教育脱节。

  第二、对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缺乏言与行一致的认识和行动。往往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应由党委直接领导,但实际不负责;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单列,但实际上挂靠到其他部门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应配备专业教师,但占半数以上为临时外聘人员,或为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兼职辅导员。一些高校管理者重理轻文、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掌握轻软文化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设置,存在的缺陷是:一则,授课时数少,使家风和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深入;二则,上课学生人数多至几百人,效果难以保证;三则,授课时间“边缘化”,该课程大多安排在晚饭时段。组织教学难度大,教学实效性差。

  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情商的积极作用缺乏认识。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生活能力、认识和把握自己情绪、抵抗压力感及社会共感能力等情商所知甚少,致使一部分大学生由应试教育的被动式学习向大学阶段的主动式学习的转型,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这些学生无人生目标,无人生情商提升培养,成才无望。

  (三)家风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情商缺失影响了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在优越生活条件下度过自己的小学中学,独生子女的“优越”环境,使其更多地为自己需要考虑,而不愿为别人考虑或付出,这是“精致的利己主义”[8]产生的家庭温床。正是由于他们应试的学习环境、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活环境,以及此阶段青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导致大学生情商缺失甚为严重。

  1、大学生情商缺失严重。第一,心理素质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遇到挫折,悲观失望,甚至轻生。第二,自主自立意识强,喜欢设计自己,表现欲较强。独立生活、自理和自律能力较差。第三,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第四,协作精神较差,缺乏团队精神。第五,价值观、人生观日趋现实化、功利性、个人本位化;审美观世俗性、庸俗化。第六,道德伦理观念差,缺乏责任感。

  2、情商缺失的“后遗症”。第一,面对社会现实、困惑,选择逃避;第二,自主性增强与心理成熟不足,易走极端;第三,“后喻文化”的心态与冷处理。子女总觉得父母没资格教育自己,觉得传统家风教育不合时宜。这是“后喻文化时代”[9]客观现实。

  究其根源,大学生情商缺失与良好家风教育缺失有直接的联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反映出加强家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必要性,反映了提升大学生情商教育紧迫性。

  (四)隐性环境因素对家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隐性的家庭环境因素影响。良好家风是培养子女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子女健康的积极心态,并成为社会有价值的人;处在负面家教环境的子女,其消极心态往往使子女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仇视、敌视他人和社会。故此,传承积极的健康的家风,富有成效的进行家风教育至关重要。

  2、隐性的大学环境因素影响。良好校风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助于良好家风的传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虚无的学风往往表现在口头上、墙壁上、报告中、网页上。在校的大学生,一部分人无兴趣学习,无目标追求。上网玩游戏,玩麻将、谈恋爱。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故此,引导大学生传承良好学风、校风和家风,容不得半点疏忽。

  3、隐性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真、善、美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养成;假、恶、丑的社会现象会使大学生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和意识。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遇到种种时代困惑。正道的执着与沧桑,道德的坚守与唾弃,人性的挣扎与扭曲,真理与价值的取舍,承诺与背叛的博弈,忠孝与仁义的抉择。故此,正确认识社会,净化社会环境,将真理与社会正价值结合起来,提升大学生的甄别能力尤为重要。

  三、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质具有同一性

  (一)家风教育的本质、特征及重要性

  1、家风及家风教育的本质。所谓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家风又称为门风,是家庭的主旋律。是给家族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简言之,家风就是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

  良好家风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灿烂文化所孕育的传统美德的世代传承。古代家风总结为:五常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在当代,良好家风主要表现为崇俭、崇廉、崇勤、崇学、崇实、崇国。良好家风是大学生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家庭、班级、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中,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与美德,世代传承,教诲子孙。南北朝颜之推(531-590)的《颜氏家训》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以专著形式出现的教育名作,告诫子孙,不可自恃门第、骄逸怠惰。同时希望子弟能将家风维系不坠。家风代传,名人辈出。唐朝注《汉书》的大学问家颜师古、誉满书林的颜真卿和著名政治家颜杲卿皆出自于颜氏家族。

  在百姓的家风意识中,家风就是孝顺、和气;不招风惹事,不打架斗殴;忠厚、诚实、诚信;正直、守法;守规矩,讲道理、讲整齐。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在百姓中广为流传。历史上家风典范,如宋朝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王夫之及清朝郑板桥、曾国藩等名人不胜枚举。

  何谓家风教育?家风教育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是家庭教育中积极的、为当代社会认同的、具有社会正价值、包涵正能量的人格、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所谓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一般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指家庭对孩子在人格、道德观念、情感生活上的指导。其中,即有积极的成分,也包含着消极的、腐朽的、极度自私的思想和价值观。良好家风及家风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精粹,是在人类历代延续中得以传承、发扬光大的精华。

  毋庸置疑,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家庭环境影响。家庭血缘联系与亲缘纽带,家庭成员情感关怀,父母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对大学生情商学习、道德伦理观构建、社会环境适应力、价值观形成与塑造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2、家风的特征。第一,从家风产生基础而言,具有根源性。家庭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细胞,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是形成家风的基础。良好家风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无形的,又是深远的。第二,从家风地位及作用而言,具有首要性。家风会影响子女的终身,会影响到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家风传承。第三,从家风建立的关系而言,具有血缘、亲情关系的特性。这种血浓于水的关系,成为知、情、意、行统一的基础,使家风家德更具有认同性、自信性和持久性。第四,从家风认知的基础而言,带有自然性、生活性等特征。通过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以润物无声方式影响大学生心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国际竞争中优势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0] 

  1、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组成要素。何谓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界,其定义不下几十种。质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称阶级和政治集团,下同),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社会组织成员施加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引导、影响,以培养符合该社会组织政治目标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主体、客体、理论与实践、境遇。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基本要素四个方面,突出思想+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教+导的关系,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隐性特质,强调其时代与境况的影响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一,政治性。它体现着社会组织(或称统治阶级的,下同)政治意愿和政治态度以及政治要求,表达着社会组织的意志和利益诉求,传达着社会组织的政治观点和政治信念。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特征。第二,科学性。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客观规律,如人的思想行为相互转化规律、灌输规律等。第三,特殊性。研究对象特殊,主要解决社会成员意识形态和道德水平与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的思想品德之间的矛盾。第四,发展性。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新的问题、矛盾也在不断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在动态的发展着。第五,创新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继承、发展过程中以创新性的新思维、新模式,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一性表现

  1、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同一性    

  第一,两者的产生具有客观性。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根源于家庭、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求。家庭、家族存续及发展壮大,香火盛传,形成了特有的良好家风。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应统治阶级需要而产生并服务于国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决定了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客观性。

  第二,两者的发展具有持续性。良好家风,是在家族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世代延续中经实践证明和提炼的家庭文化精髓。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性、持续性,是在一个民族、国家、阶级维系自身存在及发展的长期实践中得以证实、总结和升华的。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持续性还表现在两者的继起性及相关性。

  第三,两者的价值及取向具有正向性。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具有正向性、正能量的特征。家风教育就其主旨和要义而言,是指良好家风教育,是家庭道德品质、维系及促进家庭核心文化发展过程,是促进家族精髓的传承。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道德品质,政治诉求的集中体现。同样,也必然反映时代的精神的精髓。故此,两者的价值性均具有正向性的特征,这是两者的相同点,也是为社会认同的共同点。

  2、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统一性

  第一,两者的实践主体相互作用。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具有同一性。家风教育主体是家长,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是教师,两者的地位、身份具有相同性,两者的作用具有一致性,两者的主观意愿具有共同性及积极向上性,两者的目的具有相关性。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和内容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又相互渗透。

  第二,两者的实践客体相互联系。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客体具有同一性。作为实践客体—大学生,既是家庭成员,是家风教育的客体、对象,又是高校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客体。作为同一客体,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观念即有联系性,又具有层次性,差异性。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两者的实践过程是辩证发展的。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经历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家风教育源于家庭教育中,具有根基性、血缘性、亲情性、生活性。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大学专业性教育,其特征表现为政治性、系统性、理论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差异性,即表现了其各自的特征及各自的肯定性,又表现了各自的保留与克服的辩证否定的特性。故此,其发展过程尽管会有差异、不同,会出现曲折,但是向上的趋势则是必然的、肯定的。

  3、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情意行具有一致性

  “知、情、意、行”属于心理学范畴,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构成要素,德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涵盖了“知、情、意、行”内容;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在于正确性、合理性。人的认知和观念有正确的、合理的,也有不正确的、不合理的;人的情绪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人的意志品质也各有不同。意志的本质就是人对于自身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客观上要求传承正确的、合理的,正面的优良品质,培养大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

  可以肯定,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而这种同一是包含有差别的同一。其差别性为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准备了必要的前提。

  总之,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一性,客观上规定了家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现实途径的可能性;家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凸显了两者实现结合的必要性;家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容乐观的现状,警示了两者结合的紧迫性。

  家风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动态工程,实践中更需要高校、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良好的家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容不得丝毫松懈。良好的家风家德教育搞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有了牢固的根基。


作者: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王福山、新加坡樟宜医院社会工作助理研究员 王菲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