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中山市专业镇传统发展模式突围策略研究

2017-08-31 14:54:12 来源:《中山社会科学(2017)》第四期

  *本课题是2017年度中山市社科规划委托课题“破解四个难以为继”的子课题之一。


  近年来,中山专业镇经济要素支撑薄弱、集群水平不高、发展方向不明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解决缺乏规划、缺少合作、产业层次较低、无序竞争严重等问题,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瓶颈,成为专业镇经济发展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中山市专业镇传统发展模式突围,要立足广东省“十三五”规划赋予中山市的“四个定位”,拿出推动改革的勇气和智慧,打出立体式“组合拳”,形成系统性策略来加以推进。

  一、适当调整中山市专业镇行政区划

   科学合理的行政区划调整能有效带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划调整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的有效集聚、空间的集约利用可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调整思路

  根据自然条件、产业发展、人口流动以及镇区建设的实际需要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减少经济发展中由于行政区划而产生的人为障碍。扩大经济强镇行政服务的管理范围,提升合作效益,为专业镇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资源保障和充分的体制保障。可以考虑将势力圈的概念引入行政区划调整的实践中。势力圈即某一区域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对其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起着主导作用的区域。使用地理专业计算机辅助软件HAP程序划分镇区的势力圈,同时计算出各个镇区的势力圈的面积和人口,作为镇区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依据。

    (二)调整原则

  一是一致性原则。各个镇区的行政边界范围应与它的势力圈尽量一致。合并后的每一个镇区都应达到基本合理的人口、经济规模和地域范围。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原则。政府应有效引导制造业从生产加工向研发、品牌、销售等产业链高端延伸,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在镇区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三是空间布局改善原则。行政区划调整应按照“适度集聚、集约用地、有利发展、方便生活”的原则进行,通过科学的产业引导,逐步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人口向镇区集中。

  (三)调整路径

  一是准确把握调整实施时机。行政区划调整涉及重大利益格局的变化,要准确把握实施行政区划调整的合适时机节点。二是统一规划、分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应宏观规划,周密部署,慎重进行。要有利于当地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整治等各个方面。三是合理选择调整模式。根据镇区的实际情况可分别采用扶弱式合并、规模效应式合并、资源互补式合并等整合模式。

  二、整合优化镇区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以形成产业集群为发展方向,以产业规划指导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东部经济区和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产业跨镇区整合,促进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一)以产业规划指导引领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结合专业镇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制订《专业镇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在项目核准备案、财政信贷资金投入、产业用地供应等方面,充分实施和体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意图。二是成立市级协调领导小组,集中破解土地、城建、产业规划“三规合一”难题。三是完善镇区产业园区规划。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做好工业开发区、服务业集聚区布局及发展规划,增强招商引资的产业导向性和项目选择性。

  (二)多措并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引导传统产业就地转型升级。传统产业要突出做强特色和改造提升,着眼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品牌质量提升,以智能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为路径,以工业互联网创新、“+互联网”、“机器换人”等新一轮技术改造提升为抓手,推动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精细化、柔性化、绿色化转变,进一步做优做强灯饰、五金、红木家具、纺织服装等专业镇传统支柱产业。积极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切实引导各类外贸企业走自主创新、品牌建设的发展道路。以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形成若干面向国际市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集群。

  (三)以产业集群跨镇区合作促进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强化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跨镇区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链空间布局的优化。第一,强化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各镇区基于竞争力优势的专业化分工,科学定位,合理选择,确定1-2个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开发建设。第二,在特色产业集群基础上跨镇区合作共建特色产业园区。通过跨空间的异地合作,使经济发展存在层次和特色差异的各经济体突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实现相互间的强强联手或优势互补。第三,以价值链合作为基础组建产业联盟。引导企业从单个企业的市场角逐转为区域产业集群与全球价值链的整合。

  (四)发挥东部经济区的引领带动作用

  以火炬开发区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区要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周边镇区发展的能力,在中山市专业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真正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东部经济区应瞄准产业高端要素,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依托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产业重大研发平台与产业集群孵化器,使东部经济区成为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技术源头。

  三、着力推进企业跨镇区兼并重组

  支持企业跨镇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企业以大并小,以强并弱,强强联合,缩减过剩产能,淘汰“僵尸企业”,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构建跨镇区兼并重组协调机制

  建立跨镇区、跨部门的兼并重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磋商机制,设立跨镇区、跨部门的全面协调机制,共同协调解决企业兼并重组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可建立由市级财政、税收、国土、金融、经信、发改和工商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定期协调、解决企业兼并重组进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二)弱化以GDP、财政收入等指标为主导的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一套以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创新指标、民生保障等多元指标为主体的考核体系,以减轻镇区政府及部门对企业兼并重组后的归属权、地方财政收入等问题的担忧。为此,应当降低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以及GDP等经济发展指标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增加生态、就业、医疗、研发投入等指标的考核权重,使企业兼并重组后,镇区政府不再顾虑因税源流出、工业经济指标下滑造成对业绩考核的影响。

  (三)进一步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

  支持民间资本扩大投资领域和范围,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在一些镇区或行业探索试行“负面清单”模式,只要法律、法规、规章没有禁止民间资本介入的领域和行业,都应允许民营资本介入,并放宽在股权比例等方面的约束条件。支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实现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

   四、全面融入粤港澳湾区和一带一路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点,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贯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抓手。

  (一)加快打造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打造涵盖铁路、城轨、高速公路、港口等在内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与周边城市对接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完善和加密干线公路网,优化中心城区与镇区的交通联系,形成中心城区与功能组团镇区快速联系通道。推进广州地铁线路延伸至中山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中山北站、中山站、小榄站、新中山港综合交通枢纽站场,促进多层次交通方式紧密衔接,完善市域内外、镇域之间客运服务体系。

  (二)着力谋划建设大平台

  加快推进岐江新城和翠亨新区滨海新城建设,为粤港澳地区高端产业合作提供新的发展空间。着力建设好高技术产业平台、先进制造业平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平台、精密制造业平台、现代物流业发展平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平台等六大产业平台和国家级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

  (三)进一步促进对外开放和贸易

  借力广东省自贸区建设,对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高标准规则对接国际市场,接轨国际贸易大循环,推动物通关、商品检验检疫、质量标准、电子商务等领域建立合作机制,营造透明高效、竞争有序的法治化国际营商环境,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金融、人文联动,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对外开放和贸易的新高地。    

  (四)全面优化政务服务。以营造优质政务环境为目标,推进具有中山特色的行政服务。优化企业服务,推行完善公共技术“一站式”对接服务、“管家式”服务、政企沟通面对面服务等,解决政企“供需错配”难题。探索多措并举,并联审批,有效解决审批“行政转圈”难题。高度整合办事流程,深入实施法人行政许可事项“一门办理”以及市民服务“菜单式”改革。

  (五)发挥华人华侨特殊作用

  中山现有旅居世界各地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分布在9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很多华人华侨聚居在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他们主要来源于石歧、沙溪、小榄、古镇等镇区。不少华人华侨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特殊作用,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他们又心系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是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扎实推进协同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专业镇全面协同创新,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推进创新主体协同

  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引进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和高校专业团队,依托互联网构建开放共享的专业镇协同创新平台,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协同合作,共建专业镇协同创新平台;鼓励支持专业镇以产学研合作模式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检测平台等创新服务平台,以提升专业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能力和重大技术成果转化承接能力;鼓励专业镇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研究院,加强对行业战略性、前瞻性和基础性技术问题的研究,提升产业技术研发创新能力。

  (二)推进区域创新协同

  推进产业创新合作区建设。鼓励地理位置相近、产业关联度高、企业发展互动性好的专业镇区联合建设产业创新合作区,以产业结构优化、产品质量提高、品牌价值提升为目标,成立组团产业创新协调委员会统筹产业创新发展。推动专业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以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弯区战略,引导专业镇企业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三)促进创新要素协同

  建立专业镇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技术创新市场导向,创新产业与人才、科技与金融结合体制机制,促进促进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等创新要素深度融合。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鼓励专业镇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科技协同平台,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为人才培训等科技服务,培育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

  六、加强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从产品研发到生产的整个过程,深刻影响着产业发展,需着力加强这两类人才队伍建设。

  (一)优化科技和技能人才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坚持分类管理的原则,优化人才管理体制,建立科技人才、技能人才专门管理机构。二是坚持需求导向,促进人才培养引进与专业镇产业发展无缝对接。三优化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完善人才激励保障体制机制。四是完善人才流动与配置机制,消除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促进各类人才在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实现无障碍流动。

  (二)实施科技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优先投入战略

  制定完善中山市科技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优先投入战略,加大对科技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逐步提高政府财政支出中用于科技和技能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把科技和技能人才培养经费列入年度预算,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科技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三)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实施“岐江学者”建设工程。根据专业镇产业发展需要,在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经济、环保健康、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中遴选拔尖科技人才,实施“岐江学者”建设工程。二是加强博士和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博士人才的引进工作,尽快形成博士人才的聚集作用和辐射效应,使博士人才成为中山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专业镇产业技术研发的主体力量。

  (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专业镇产业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基础。构建以职业院校为主阵地,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格局。引导鼓励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复制和推广中山职院“校镇”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建设等有益经验,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与与产业发展衔接,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重点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技能人才。


作者:课题组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李懋;课题组成员:姚晓波 万伟平 胡顺义 付林 游富庭。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