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新媒体环境下中山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08-31 14:55:42 来源:《中山社会科学(2017)》第四期

  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正在将人类社会推向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新媒体时代。具备强大传播功能的新媒体日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其“双刃剑”效应亦日益凸显,在中国高校尤其明显。

  新媒体出现在大学生群体中是近十几年的事情,高校学生作为站在时代前沿、接收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一个文化群体,自然享受着新媒体所带给他们的各种便捷之处,但同时新媒体也颇为深刻改变着他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思想方面的影响尤其突出。青年展现自我与接受关注的心理和利益诉求、发出声响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了新媒体作为聚光灯和麦克风的绝对地位。同时,随着新媒体的普及、运用、发展和渗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时间、空间和时效性的限制,但正因此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不断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因此,认真剖析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探索利用新媒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新媒体的界定

  一般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旧媒介而言,新媒体主要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移动技术而产生的新的传播样式,如互联网、手机、IP 电视、楼宇电视等等,这是一个不断变化且相对性的概念。

  本文把新媒体界定为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主要包括互联网和手机,其中互联网上的传播媒介形式主要有门户网站、网络论坛、BBS、博客、社交网站SNS等;手机上的媒体形式主要有手机报、手机电视、微博和微信。

  二、新媒体在中山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现状分析

  截止2016年5月,中山市有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校区5所本专科院校共57000多名学生。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这5所高校,共发放调查问卷3990份,回收有效问卷3336份,回收率为83.6%。

  调查结果表明:(1)中山市大学生经常使用新媒体获取知识,平均每人使用3.4个平台,2/3的受访大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3小时以上;(2)6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在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3)逾1/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学校重视通过微博、微信、百度贴吧、校园BBS等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4)40%的受访者认为通过新媒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较大。7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从“信息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实用性”方面加强建设,逾60%的人认为从“平台形式多样”加强建设,并认为思政教育队伍要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应主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较深的专业知识底蕴”和“与学生互动能力”。

  三、中山市高校使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本课题向5所高校发放的问卷为5份,回收有效问卷5份,回收率为100%。据调查,5所高校都有专职思政工作者(包含学工队伍、思政课专任和兼职教师),但是都没有专职的网络思政工作者。

  1.各级组织利用微信、微博平台开展线上活动情况

  调查显示,5所高校的各级党、团、学工组织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其中微信公众号开通的数量最多,覆盖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校团委、校学生会、校青协、就业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各级党、团、学工组织的微信粉丝量总数有9.6万人,微博粉丝量总数有7.23万人,从中可见,各高校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活跃度较高。

  2.各高校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积极开展线上主题活动

  调查显示,中山市各高校的各级党、团、学工组织积极开展主题线上活动,影响力较大的有:迎新晚会、学术科技节、球类联赛、校园十大歌手比赛、主持人挑战大赛、大学生校园舞蹈大赛、五四表彰大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业集市、健身环接跑活动、“新生杯”学生篮球赛、校园辩论赛、摄影比赛等。从中可见,学生对于文体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较大。

  3.各高校网络思政队伍建设普遍薄弱

  调查显示,近一年来,除了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和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开展过1次文件学习以外,其它3所学校的各级党、团、学工组织人员关于网络思政方面的培训次数为0。此外,据调研了解,5所高校都没有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校园APP开发、利用学生群体社团组建青年网络志愿者队伍以及制定网络思政队伍的工作机制,如选拔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等。

  4.当前网络思政工作的主要难点和问题分析

  据调研了解,5所高校都认为当前网络思政工作存在如网络编辑、发布、客户端开发、信息采集、管理、推广等技术性难题,广东理工职业学院认为网络思政的客户端开发难以实现与办公及学习系统同步;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认为在管理和推广上存在难题。

  在网络思政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上,5所高校都认为存在设置难题,思政工作者、师生关注度与积极性也普遍较低。

  四、新媒体对中山市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思想上,创造、协作、分享和平等的理念尽显。新媒体的匿名性使人群的隔阂加速缩小,同年级之间、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甚至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人士之间的对话越发频繁,对话平等更加凸显。

  学习上,新媒体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灵活的学习环境。从整个知识架构上看,网络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所创造的知识,既有文史哲、也有数理工,既有官方来处、也有民间创造,既包含国内出品,也包括了国外的理论。

  生活上,信息获取更加便捷,日常行动更加高效,人际交往更加密切,娱乐休闲更加多样。随着网络娱乐化的形势愈加凸显,年轻、充满活力的娱乐休闲板块不断增加,可在繁忙的学业之余,为大学生带去轻松愉悦的娱乐享受,对大学生活的调剂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消极影响

  首先,丰富性和娱乐化易引起网络沉迷,享乐主义盛行。当前,五花八门的媒体内容、形式多样的媒体形式以及零门槛的媒体运用,充分迎合了大学生青年群体好奇的心态,加之学生的自我管控意识不强,往往会导致大学生过分追求网络中的快感体验,从而陷入意志消沉的状态,对人生观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工具替代性容易使学习思考不足、缺乏理性批判能力。网络时代,新媒体对大学生来说,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和知识屋,与过去遇到问题到实践中、到纸质书中找答案的方式相比,如今的学生更乐于第一时间寻找“度娘”、查阅“知乎”。此外,网络舆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学生在对学识的评判和验证过程中,也掺杂了一定的非理性因素。

  再次,“缺场”易导致现实交往能力下降、实体生活感悟性滞延。调查显示,有2/3的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3小时以上,23%的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5个小时以上。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曾经指出,人和物可以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解脱出来,网络电控空间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当大学生沉寂在以网络媒体编织而成的人际关系时,参与更多的是与面对面沟通联系相反的“缺场”交际。对于判断能力一般的大学生来说,过于沉迷网络交际往往还会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出现,从而产生其他心理问题。

  五、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响

  1.积极影响

  一是及时掌握信息,提高教育针对性。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多样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日常信息获取提供了重要来源,鼓励参与、发布、创造、传播的新媒体时代特征,使大学生群体间形成了一种流行文化,把新媒体平台当成了宣传自己的广播,把个人境遇、思想动态、观点变化在第一时间呈现在众人面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关注和使用,第一时间可以获取学生个人及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感情、就业等各方面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形成个体化或群体整合分析,从而对教育内容和计划做出有针对性的变化。

  二是丰富内容选择,提升教育吸引力。新媒体与过去门户型网站盛行的时代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互动性、参与性和微小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除了对基本权威理论知识的沿用之余,必须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要,添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的内容,正是新媒体的互动性、参与性和微小性特征,使得虚拟社区、朋友圈、讨论组、微博、视频分享等应用能够呈现出非官方、有趣、极具时代感的内容,对于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拉近师生距离,强化教育参与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一般的普遍原因,一方面是教育内容过于空洞和死板,另一方面是教育形式的单一和无趣,更重要的一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无法形成比较紧密的联系。新媒体分享互动平台,一是可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内容表述上,更加具有时代性,从话语感中拉近师生距离;二是新媒体中的虚拟社区、微博和群组功能,能促成教师与学生形成无时空限制的聚集,给予了师生更多的共存空间,强化了教育参与性。

  2.消极影响

  首先,庞大的新媒体信息容量会给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一定干扰。新媒体中,应接不暇的网络信息和网络主题活动,一方面使教师陷入了信息包围圈,信息容量过大导致信息的评判抉择时间拉长,间接地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另一方面网络各种新思潮的充斥,也使得部分教育工作者思想观念上有所动摇,甚至对传统的基础理论功底关注下降,埋头于平铺式、影响度较浅的教育过程,对网络信息形成依赖性。

  其次,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过程提出挑战。无论是固定端还是移动端,除了需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如价值立场判断、信息有效性判断、信息获取技能之外,还需要对基本的网络美术编辑、图文搭配技巧、视频制作思维等方面进行把握,才能有效提高新媒体的教学利用成效,重新审视教育手段的过程,必然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局限于传统教育的教师带来重大的挑战。

  再次,平等化的新媒体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新媒体时代,平民化的信息共享、大众化的浏览传播、平等性的互动组织会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容易促成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意见领袖的兴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发起者的教育工作者,会因为这种聚合而成的意见力量渐渐失去应有的权威,加之如果工作者无法跟进时代,不懂得平台工具的使用或是网络语言的输出,将会继续加深师生间的巨大鸿沟。

  六、中山市高校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对融合新媒体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当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校园论坛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涌现之后,各高校陆续开始关注对思想政治网络阵地的占领和建设,中山市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和个人也在这些平台中分别注册了官方的账号,并且持续形成了内容信息的更新。总体上看,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形成了集聚效应,但与学生和老师期待的结果上略有差距。调查发现,中山市5所高校都没有专职的网络思政工作者,当问到“你认为你现在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起到的效果如何?”时,只有8.8%和29.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效果”和“较有效果”。而提到“你所在的学校是否重视通过微博、微信、百度贴吧、校园BBS等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时,高达43.1%的同学觉得一般,还有21.4%的同学认为不完全重视。可见,中山市各高校在对融合新媒体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上有待提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利用新媒体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能力较差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的理念把握力度不足。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对新媒体新网络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WEB1.0网络强调门户型和集约化的时代。事实上,新媒体的技术运用和环境氛围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倡导去中心化和用户参与的理念,契合了当前年轻人期望表现的个性心理。维基百科、博客、微博、朋友圈自我编写及群组发布,给予了受教育者说实话和辩论的机会,教育者应注重引导,而非直叙灌输,通过在特定的群体中树立话语权,使受教育者更多的形成自教。二是单线互动到多线互动。新媒体技术使整个网络联为一体,既有个人到个人的交流,也实现着个人到群体、群体到群体之间的教育过程。现实中,教育工作者往往只重视了内容的陈述,而忽略了与学生以及整个社会群体的多边互动。三是泛政治化到生活化。大部分教师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教科书、报纸杂志等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理论成果由书本化变为数字化的过程,而实际上更需要关注到每个网上参与者的需求,让思想政治的传播深入人心。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话语权及其表述的把握上有所欠缺。部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对新事物缺乏关注和钻研,在日常教学或者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不懂得引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口吻、造词或者图片和小视频等形式进行思想熏陶。新媒体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特性,个性化和生活化的趋势代替了规范性和严肃性。在用网络化的语言和符号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联络过程,往往会在昵称设置、讨论主题设定、聊天内容、评论回复等各个细节中体现出简短、轻松、隐喻的特性,才能契合大学生参与互联网的特性,增强其受教育的归属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方可成为学生认可的意见领袖,形成教育的连续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平台的运用能力有待提高。按照空间分布来看,新媒体平台可分为固定PC端和移动设备端两种。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此类平台的运用概率较高,但是真正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建设和开发较少。经过调查发现,就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技术能力上看,特别是在媒体平台的制作包括页面美工、音频视频剪辑、网文推送方面还比较欠缺,对photoshop、绘声绘影等编辑工具使用较少,还比较依赖于转发、借用现成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灵活性和针对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管理、运行和考核制度尚未明确

  新媒体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学工组织或者思政课专任教师单方面的运作,应该是包括学校领导组织、学工处、二级学院(系)和辅导员、专任课老师共同协调合作才能发挥功效。就目前来看,一方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依旧占据主导,另一方面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运行和考核制度还未得到有效建立。在调查过程中,问及“你目前的学校所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有哪些?(多选)”,67.6%的人选择了“专题报告,授课教育”、52.1%的人选择了“主题班会,演讲,辩论,看电教片等活动”,还有43.4%的人选择“交流座谈”,只有16.9%的人选择“网络,手机等兴传媒的信息传播”。因此,也就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结果,有59.7%的同学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于迂腐死板,缺乏内容和形式的新颖性”,32.7%和31.3%的同学认为“说教色彩严重,不能和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脱离学生实际,不能了解学生”。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中山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内部都有其常规的新媒体宣传平台。就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而言,其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关注度较高的就包括了官方微信“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山学院学生会”、“电子科大中山管院”、“ZSC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中山学院团委”等,既有校级平台也有院级平台,既有官方机构也有学生组织。总体上来看,该校的新媒体运用结构还是比较完整和丰富的。但就管理、运行和考核制度的建立上还处于空缺,就会出现积极性受打击或者参与度不高等情况,发挥新媒体的合力就难以实现。

  七、利用新媒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运行和管理制度

  为了能持续性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互动和引导动态,高校可成立由党委领导的大学生网络信息管理委员会,由主管宣传工作和网络建设相关校领导负责日常的教育部署、实施、检查和评估工作。同时,要吸纳相关部门参与学生思想动态收集、分析、制定对策等有关工作和讨论。通过掌握在校生对新媒体网络的使用类型趋势,分门别类形成不同职能的工作小组,保证工作的常态化发展。

  (二)抢占网络阵地,引导校园舆论方向

  在校园新媒体平台开设专栏,组织青年学生学习时事政治,了解热点新闻、热点事件,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对待时事热点,通过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展开互动讨论,让广大青年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感悟和理性思考。如结合“五四”、“一二九”等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重要纪念日和一些重要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夯实校园舆论阵地,在学生中树立一批意见“领袖”,通过他们积极主动发声,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提升能力水平,打造与时俱进的教育团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计划转化为实际教学和实践的一线队伍,对新媒体内容和形式的把握起到了直接作用。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并未产生极大的反感,反而愿意在新媒体中与其形成伙伴关系。在被问及“你觉得与思想辅导员或思政教师在新媒体中互相关注或互为好友”时,67.7%的同学表示可以接受,只有6.7%的同学认为“无法接受,对对方的邀请视而不见。同时,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前三项能力分别是“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较深的专业知识底蕴”以及“与学生互动能力”。

  (四)重视平台建设,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首先,要把握好学生比较常用的新媒体平台类型。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大学生使用率较高的前三项新媒体分别是即时通信、视频分享网站、维基百科。因此,要特别注重在即时通信平台如微信、QQ,视频分享平台如优酷、爱奇艺等新媒体中设立平台开发人员、管理及维护人员;其次,要选择贴合学生实际、体现服务育人功能的教育内容。新媒体平台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即时性、匿名性和参与性、互动性,因此在内容设立中应更多的关注服务过程而非一味说教,设计贴合学生实际的板块和话题,才能把大学生留在平台,接受潜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再次,要掌握好平台运用过程的操作原则。一方面要善于抓住对话的机会,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应实现教育过程的开放与合作、沟通与对话,才能运用好新媒体分享互动的特征。另一方面要善于制造意见领袖,运用好在学生心目名望高、影响力较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团体个人,鼓励和帮助他们参与网络、以身作则,达到引领思想的效用。

  (五)着眼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识别力

  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总的来说,就是实现和掌握运作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信息协作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避免被网络捆绑,提高网络媒介的使用效率。一方面,要提升大学生对传播媒介的认知,使其客观评价媒介传播的影响,排除过于夸大或无视媒介的极端看法。思想政治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使其合理协调好媒介使用过程中的交往需要、娱乐需要、学习需要等。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对媒介传播平台上信息的批判能力,特别是要加强网络信息道德的培养,明确学生的网络自律性和责任性,规范网络言论发表,明确相关知识产权的机密性,切实保证信息使用安全。

  (六)加强评估评价,监督落实工作成效

  首先是对领导层、管理层和执行层设置和运行的评估,监督各个层次是否按照要求各司其职。具体来说,做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专业基础知识、转换知识能力、信息知识素养、计算机网络使用能力。通过培训和考核,刺激一线团队在专业知识上不断形成更新和升级,保证思想政治立场不受网络信息干扰。同时,对信息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阶段性评估,持续刺激教育工作者,形成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并通过量化输出和奖惩机制的设立,切实监督落实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

  (七)提升能力水平,打造与时俱进的教育团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改变教育观念,立足平等、加强互动、提高新媒体的参与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倾听大学生的诉说,走近同学的圈子中去,关注他们在学业、社团、就业、感情等方面的动态和行为,在充分了解大学生群体实时动态的前提下,开拓学业发展、心理健康、情感交友、就业指导、社会动态等内容信息和话题平台,并运用好时代性的网络语言,逐步树立起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主动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教育技术的升级,切实提高各类新媒体技术的基础应用水平。在理论功底上应加强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设计学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要熟知微信、微博、QQ空间、论坛、视频网站等热门媒体的简单设计和内容推送。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巩固专业理论知识,特别是在政治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基础理论方面,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且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并提高理论知识转化为新媒体内容的能力。


作者: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杨晓阳、张远秀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