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长洲仙艇民俗刍议

2017-08-31 17:08:16 来源:《中山社会科学(2017)》第四期

  一、长洲仙艇民俗分布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过去长洲四面环海,水网纵横交错,故当时的仙艇民俗主要在地处石岐的西面,与石岐隔河相望,西邻溪角,南为岐江,北至欧涌的长洲全境流传。现今,长洲仙艇活动主要在境内北部的狮滘河上举行,分布较为聚集和单一。

  (一)自然地理环境

  西区旧属位于北纬22°32′4.99″ 东经113°22′46.02″之间的石岐城区,属于中山市北部冲积平原与中南部丘陵相接地带,地势平缓。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热带北缘,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暖。适宜水上作业。

  (二) 人文地理环境

  长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的烟洲书院、黄寺大宗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长洲醉龙舞于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长洲仙艇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长洲仙艇民俗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流变

  据《长洲村志》载,过去长洲常遭海盗滋扰,村中邑民多有习武防御之俗,建村后,就有祭祀和龙图腾崇拜,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间信仰为扒仙艇等民俗活动提供了实践环境。

  长洲扒仙艇来源于我国传统龙舟文化,其历史可追溯到明代,明嘉靖《香山县志·风土志》和清道光《香山县志·风俗》对香山地区赛龙舟习俗及当时城乡龙舟赛事周期均有记载。另通过对长洲社区健在的多位年逾七旬的传承人进行访谈、普查得知,长洲仙艇这一民俗至少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

  生于1896年的黄锐超在儿子黄德九三四岁时便离世,但黄德九老人孩提时就常听母亲说起父亲扒仙艇的娱乐喜好,另外他小时候在长洲村北兴社土地庙临时搭建的棚架(当时本村老人聚会的场所)里玩耍,就常听人们谈起仙艇的来历:有年端午赛龙舟沉了船,选手全部罹难,这个极不吉利的灾难性事件让村族中认为长洲不适宜赛龙舟,遂留下不赛龙舟的祖训。后来为了继续端午节的祀神活动,恢复了赛事,并寄意当年罹难的亲人是升了仙的美好祝愿,故比赛用船不称龙舟称仙艇,且船只的用材、外形也有了相应的变化:用木质轻的杉木而不再用木质重的坤甸制作,外形方面去掉了龙头、龙尾,成了现在看到的两头尖、船身狭长的造型。可见,长洲扒仙艇的民俗除了是沿袭端午龙舟的传统习俗,还多了纪念长洲龙舟比赛历史上罹难的亲人,告慰先人之灵的内涵以及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大吉大利的民俗心理。

  据现年74岁的黄少桐回忆,其父黄星友生于1904年,10来岁的时候便开始随村中族人参加每年端午的扒仙艇。现存于黄氏大宗祠的仙艇(也是长洲村现存最古老的一艘)就是黄父于1942年参与发动乡民集资、打造并下水的。黄少桐还记得父亲每年端午扒仙艇是坐在艇尾这一主宰着整个艇只的稳定程度(控制其与艇头方向一致,不左右摇摆)的重要位置。每次比赛完毕,艇上的20把扒会由父亲统一收回并捆绑好,存放于家中,次年比赛时再拿出来用。《长洲村志》有载:“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此时石岐附近农村龙舟出动,岐江河面热闹非常。因长洲没有龙舟,就以赛仙艇代之,其中以北村的仙艇最为活跃。”

  过去人们赛完仙艇便会把它像普通艇只那样停靠于岸边,后来考虑到将仙艇长期置于户外会影响艇只的寿命。便分别选取大角口街市、松柏林、祠堂、庙宇等公共场所,将仙艇吊起存放。

  1957年到1960年间,存放于公共场所的仙艇被拆装为拖泥船,存放于黄星友家中的20把扒也被征用。黄氏大宗祠里的古仙艇因村民黄锐斌挺身守护而幸存。

  由于全村仅剩一艘仙艇,长洲扒仙艇比赛的民俗活动一度中断,这期间,村民们偶尔会将存于祠堂的古仙艇抬出来扒,但仅仅是自娱自乐,而没有举行比赛。71岁的黄仲钧回忆,他自己在改革开放前的最后一次扒仙艇是在1964年。直到80年代,村人集资按照存于黄氏大宗祠里的古仙艇规格打造了五艘。长洲才再度恢复扒仙艇的民俗活动。

  三、长洲仙艇民俗的工具制品与仪式程序

  (一)工具制品

  1.材质

  (1)艇:仙艇的主材为杉木,由于杉木木质较轻,浮水性好、行驶速度快,适宜竞技比赛。

  (2)桡:艇的骨架,一般用直径6到7公分的荔枝木打造。

  (3)扒:用于划艇的船桨,用材以木棉木为上乘,因为木棉木木质轻而韧,选手们长时间握着手感不累而又能在竞渡中轻松地抵挡水流。但据长洲村的老人介绍:尽管现在木棉树很多,但要制作一支上乘的扒却不容易。一来因为现在采伐的木棉木都太嫩了,树龄不够,原料有先天不足之嫌;二来过去的制作工艺已失传,找不到能通晓木棉木特性而利用其制成扒的师傅,现在只能用杂木去制作。

  (4)钉:值得一提的是,仙艇用钉这一看似不为人注意的细微工夫其实很考究。过去制作仙艇的师傅都是要到铁匠家订造仙艇用钉的,他们有着自家的一套直径和钩长尺寸以及对钢材规格的要求,从现存唯一的一艘古仙艇看,艇只上的用钉尽管历经75年的岁月洗礼,虽也有生锈现象,但没有变形、锈而不蚀。其坚固耐用程度并不是现在的流水线上出产的通用版用钉可相媲美的。

  2.规格

  (1)艇:仙艇的造型两头尖而长、中间宽而短,整体呈狭长状。艇身长约13米,宽1米(以中间最宽的一格计算)。全艇内置20格,每格可坐一人。每格格板厚度3到4公分(隔板底部两侧有约直径为3公分的圆孔,使在比赛过程中溅到艇里的水能在每格之间自由流动以平衡艇身)、坐位80公分宽(首尾两格分别为40公分宽)。上述规格的仙艇每艘需两位师傅联手耗十日之工。

  此外,长洲也曾制作过五人艇,不过以上述规格尺寸为正宗,且流传最广。长洲在十多年前也推出过“凤艇”——供女性村民比赛用的仙艇,艇身比传统的仙艇要小,但流传范围小、流传时间短。现在扒仙艇的选手依然是男性。

  (2)扒:扒的长度有两种规格,分别叫长扒(长1.3米)、中扒(长1.18米)。根据船只的造型,不同位置的格配备使用的扒不一样,首尾使用长扒,中间使用中扒,这样就更加便于整齐划一地发力。扒面会用黑漆书写有各字号的标记(繁体字)。

  3.储存保养

  (1)存放场所:随着街市、庙宇的拆迁,新制的仙艇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找到合适的公共场所吊起放置。唯有将其放置于翠景桥底,避免了日晒雨淋。但考虑到过往的小朋友会攀爬,为免产生摔伤的危险。西区办事处拨款购买铁丝网把仙艇放置之地的四周围合起来,并焊了铁门配了锁、安装了电灯等。还给铁丝网油上红漆,挂上“长洲仙艇”的牌匾。这样一来,可以保证通风透气、阴凉干燥的环境,让仙艇得到很好的保护;二来让过往的人们可透过铁丝网一睹“仙艇”的风采,起到了一定的陈列、展示作用;三来又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2)存放方法:平日里的仙艇是倒扣着存放的,即艇底朝上、艇面朝下,且用焊好的铁架架起来放置。因其艇底是向下凹的弯曲面的,并不是平面的,故无法平放于地面(非平面放置地面不稳,长期东倒西歪会导致艇只变形);再说艇面朝上的话遇上雨天进水格内会容易储存积水,不利于仙艇的保养。

  又由于倒扣的仙艇也不是平面的,因此中间位置要在铁架上垫上木块加以固定。

  村民们还定制了高度不一的木凳,用于下水仪式当天,在岸边乘放仙艇用。

  (3)保养方法:对仙艇的保养维护,其实就是根据其木质进行保养维护。仙艇用的是杉木制作,不同于龙舟的坤甸木,故无须像龙舟那样埋于泥土下作保存。仙艇的保养办法相对简单,像一般的木制品那样定期上油即可防虫、防蛀、防腐,不仅有利于其保存和寿命,还利于下水行驶顺滑快速。但用油又大有学问:如花生油遇水会散,所以不宜用作仙艇的保养用油。过去的仙艇使用生猪油涂抹艇身(包括里里外外全艇只),现在使用的是木油(经现代工艺制作专门用于木制品维护的一种工业用油),由村民们专程到佛山一带购进。

  (二)仪式程序

  1.比赛季节与地点

  仙艇的比赛时间原来是定于每年的端午节,但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又不规限于端午当天。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在过去,当地的老百姓有空就会扒着仙艇外出玩乐,但大多集中在春秋之交的夏季,端午前后最甚。此时节之所以为“仙艇季”,除了因为祭祀的遗俗和信仰使然,还有这个时期是农闲季节以及水流相对适宜等客观原因。

  由于仙艇是地方特色的民俗,所以其比赛方式以当地境内为主。又由于过去的市政规划、对河道的管理等远没有像现在这样规范、严格,又由于西区过去曾是石岐所辖之地。故老一辈人扒仙艇会从长洲的狮滘河扒到岐江河,扒至张溪,并与当地村民竞技较量、以赛联谊、以艇会友。但后来随着市政管理的要求和行政区域划分的变迁,作为长洲独有的扒仙艇民俗也只会在长洲村境内举行了。

  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娱乐活动选择的日益丰富,扒仙艇作为一种日常的体育竞技或娱乐活动已经日渐式微。所以它仅仅保留了原来的民俗功能而丧失了其作为日常娱乐的功能,人们也只能在端午节当天才能看到长洲人扒仙艇了。而且这天的盛会是政府主导和民间自发的共同结果。而比赛的地点也仅定于横贯长洲北部的狮滘河上举行。

  2.参赛队伍与选手

  首先扒仙艇的参赛队伍(通常是以村或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组队)会对每一艘艇都起一个响亮的名号,多选择“腾”、“飞”、“仁”、“龙”、“麟”、“气”等代表着吉祥、积极、向上等正能量的字眼,以其分别作为各个队伍的字号。至到2004年,长洲共有西村的“腾”字号,北村的“飞”字号,中心村的“仁”字号、“龙”字号、“麟”字号以及集体公司的“集”字号合计四支队伍六艘仙艇。

  各比赛队伍以一艘仙艇出赛,每艘仙艇20名选手(俗称“扒仔”),设队长一名。

  关于参赛队伍的选手还有个规则:就是每艘参赛仙艇上必须有该所在地或该单位年纪最大的一名男性长者坐阵——全程比赛均与队员同坐艇上。例如2004年参赛的四支队伍:西村队“腾”字号仙艇队长黄满堂、长者黄祖林;北村队“飞”字号仙艇队长黄淦泉、长者黄监泉;中心村队“龙”字号仙艇队长黄润祥、长者黄佬三(人称“三叔”);集体公司队“集”字号仙艇队长黄沛恒,长者黄显球。

  过去扒仙艇还会在每艘艇上放置小孩一名帮忙把溅到艇格里的积水舀出,以减轻艇身的重量,助其取胜。但近年来,考虑到安全问题,在比赛中取消了这个角色,只保留了长者坐阵这一传统。艇上的人员保持在18-20个。

  3.赛前的落水仪式

  (1)赛前装点:出赛的前一天,每个扒会扎上红花。艇底会贴上一张书写着“进水大吉”的红纸,并用绸布缠绕船头,扎出一朵大红花,俗称“船红”,象征开门红、红红火火、鸿运当头等美好寓意。还会在艇的首尾分别插上写有本艇字号(繁体字)的彩旗。

  (2)选手抬艇:比赛之前会举行落水仪式,先由参赛选手把仙艇由存放地(翠景桥脚、黄氏大宗祠)抬到落水仪式所在地——翠景桥脚。

  (3)主礼致辞:过去是村中德高望重的族长或有学问的读书之人担任此项工作,现在改为主要是当地行政领导担任。

  (4)祭祀酬神:准备方桌一张,上盖大红桌布,放置香炉、烛台,点大香、燃红烛(香烛数量与参赛队伍数量一致),斟茶酒、摆新牲。参赛队伍们代表村中百姓集体叩首跪拜,一来是为过去一年的平安顺利酬谢神恩,二来是祈求庇佑来年风调雨顺、宗室兴隆、村族昌盛、国泰民安。

  祈愿完毕焚化元宝、奠茶酒、辞神。

  (5)蘸拂仙水:酬神过后,还会由队长用象征着吉祥的柚子叶蘸拂清水洒于艇只,象征艇只让仙水滋润过之后,便是沐浴神恩,可得到神灵的庇佑,扒艇安全,活动顺利。通常队长会边蘸拂仙水边念叨一些吉祥语和祝福语。

  (6)响鼓鸣炮:响鼓,之后是舞木龙和舞狮助兴、鸣炮开光(跟讲话致辞一样,过去是村中德高望重的族长或有学问的读书之人担任此项工作,现在改为主要是当地行政领导担任,鞭炮规格和数量最少是100万头以上的长炮外加100盆小排炮)。

  (7)正式落水:以上仪式完毕,随着“炮仗一响,黄金万两”的吉语祝福进入到正式落水的程序,原来择定的良辰吉时也刚好到了当天的水位最高时分最适宜落水之时。队员们负责将各自的参赛仙艇抬到水上,放置平稳并入座其中,待选手们全部就绪完毕,即可开赛。

  4.比赛规则与程序

  长洲赛仙艇与小榄赛龙艇、东凤五人飞艇、黄圃龙船(武船)相比,共同点都是以速度快者为胜。但在赛程规则上又稍有不同:

  (1)赛程与用时

  赛龙艇和五人飞艇通常要用时3-4小时,而长洲赛仙艇的用时较短,约1-2小时,赛程约为500-1000公尺/单程,整个赛事须完成往返双程,即1000-2000公尺。

  (2)分号与立标

  比赛当天,众选手在岸上集合,队长到比赛组委会指定地方报到,按先到先得的先后顺序依次分得一个号码牌(写有号码的小旗),代表几号艇(各堡的艇、扒及其字号是不变的,但每年的艇号则因报到时间的先后而有所变化)。

  同时,组委会在河中间立下标记,这既是赛程的起点,也是赛程的终点。标记与对岸的距离视乎当年比赛所取的赛程,如:当年整个赛事以2000公尺比赛,那么,就需要在离对岸1000公尺的水面设立标记,因为是双程赛制。待一切仪式完毕,水位达到最高,已下水的六艘仙艇已标记为界,一字排开。选手就绪,静候裁判发令。

  (3)发令与开赛

  坐在对岸的裁判挥旗,即代表宣布开赛。各艘仙艇齐心协力地扒到对岸,争相竞渡。仙艇行驶的线路比赛规则上不作具体规定,但一般都是取直线行驶为距离最短且最为省事。

  (4)转艇与夺标

  艇只驶到对岸后,需转艇回程。因为仙艇不像龙舟,没有龙头、龙尾,故也不用分艇头、艇尾。这就在“转艇”这一环节,仙艇与龙舟相比,更为灵活:仙艇既可以通过调转艇身而完成转艇的环节,也可以通过选手集体转身调整坐位的方向而完成转艇的环节。

  一般而言,前一种方法比较稳妥,但耗时较长。后一种方法,更为省时省力,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要求所有选手动作在转身的动作划一、速度一致,对团队的协调和默契有比较高的要求。否则就有导致艇身翻侧的危险。具体选取哪一种方法视乎选手们的熟练程度,在比赛前商量决定。

  各艇往往会在转艇的环节而拉开距离,回程是较为关键的一程,让万众一心夺标的比赛气氛更为热烈。只要艇身一达到所设定的标界(无须全艇越过)便为胜,裁判便会在对岸扬起写有该艇号码的小旗,示意该艇的获胜获得大会的认可。

  5.赛后分食与奖品

  过去物质相对紧缺的年代,赛后对参赛选手的犒劳仅仅是从村中筹集而来的各类食材(磨碎的粘米、南瓜、肉沫等)混在到一起熬煮成被当地称为“番瓜糊”的一种稀饭。但简简单单的“番瓜糊”却凝结了村民们对扒仙艇比赛的认同与支持、对扒艇选手敬重与爱护以及村中团结协作的良好风气。

  现在,赛后的聚餐代替了过去的“番瓜糊”。视每年的经费(含政府拨款和民间筹资)的不同,聚餐与否及餐标都有所不同,本着丰俭由人的原则,但一般都会有烧猪肉、烧酒等简单而又适合选手们的饮食习惯的奖品分发给参赛选手。通常每艘仙艇会有一只重达30多斤烧猪,每个选手大约会分得一斤多的烧猪。分烧猪也象征红红火火,有着猪笼入水、盘满钵满的美好寓意。

  四、长洲仙艇民俗的主要特征及重要价值

  (一)主要特征

  1.独特性

  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但扒仙艇这一由赛龙舟演进而来的民间习俗却只有长洲独有,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哪怕中山不少镇区现存有类似的端午民俗或传统体育运动,但长洲扒仙艇与其他镇区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是船只的叫法不同,如小榄称“龙艇”、东凤称“五人飞艇”或“小龙舟”、石岐称“龙舟”、黄圃称“龙船”(含文船和武船)……只有西区长洲称“仙艇”。其次是选手人数不同,龙艇和飞艇都是5人,龙船是55~57人,但仙艇是20人。再次是比赛时长和竞技侧重不同,龙艇和飞艇赛程需3到4小时,比的是耐力;仙艇赛程只需1小时,比的是速度和技巧。还有就是船只的保存场所和制作用材不同:龙舟的保存方法是深埋于河塘淤泥之中,用材是坤甸木;仙艇的保存方法是置于阴凉通风处,用材是杉木。

  2.延续性

  无论是县志村志或民俗专著的文献或寻访当地健在长者的口述佐证,还是从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去研究,都为长洲扒仙艇这一民间习俗得以形成且源远流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长洲仙艇古已有之,尽管由于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而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转盛等不同时期的更迭。但总体来看,其在漫长的历史中坚持了下来,在传承上没有严重的断层,制品和程序仪式等尚且保存完好,体现了其延续性的特点。

  3.探索性

  任何一种民俗既是一个对传统保留、传承的过程,又是自身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长洲仙艇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长洲仙艇的起源本身就是长洲先民因地制宜、探索如何继承既有的民间传统,又能不忘祖训,达到趋利避害、趋吉避凶的结果。其次,作为一种传统项目,长洲人民打破了性别隔阂,因应社会需求和时代需要,推出“凤艇”,让此项民俗活动更具参与性。尽管后期“凤艇”没能盛行(这也是民间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同样彰显了这种民俗的生命力、探索性和对民间自然选择的尊重。

  4.体系性

  长洲扒仙艇不仅在用具和配件上均有固定的规格标准,在程序上也有一套充满原生态色彩的庄严仪式,体现了该项活动的体系性。

  5.全民性

  长洲仙艇是一种民众参与度极高的全民性民俗活动。每年端午,都会全村出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不计较。这是共同的信仰和价值精神使然。

  6.竞技性

  扒仙艇同时也是一种竞技性赛事,与五人飞艇等不同,仙艇由于赛时较短,前者讲究的是耐力,后者讲究的则是体力与技巧,以及团队的默契协调。与龙舟赛相比较,龙舟赛是靠鼓点来控制节奏和助威,但是仙艇靠的是全体船员的口号和齐心协力。

  (二)重要价值

  1.凝心聚力维乡情、奋发有为催上进

  长洲扒仙艇的民俗是一种凝心聚力、催人奋进、团结亲族、维系感情、敦睦乡谊的群体性竞技活动。村中素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半只艇之说”,可见长洲人的顽强意志和对这一赛事的重视、执着。扒仙艇既是一个光宗耀祖的展示机会,也是凝心聚力维系乡情的重要载体,充满了催人奋发有为、积极上进的正能量。乡邻之间平日里的误会可以一赛泯恩仇,赛事中的小摩擦往往也能小事化无。过去长洲人还把仙艇扒到张溪、石岐等水域,通过展示、切磋收获了友谊、交流和包容。

  现今的扒仙艇比赛更是有利于促进新老中山人的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也由于长洲扒仙艇是当地华侨乡亲的共同记忆和故土文化标签的识记,海外乡亲们对于每年端午扒仙艇的活动大多愿意行善捐助、慷慨解囊。长洲扒仙艇的民俗成为村内外、国内外维系乡情、敦睦乡谊的重要纽带。

  2.寄意思念祝福,表达美好向往

  据村中老人忆述,长洲扒仙艇含有对祖先亡灵的思念,并寄意沉船罹难的先人得道升仙的美好祝愿,表达了长洲人乐观积极的向上心态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3.继承传统民俗,彰显地方特色

  长洲扒仙艇既是对传统龙舟文化习俗的继承,也是其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中的瑰宝。长洲人不赛龙舟赛仙艇遵循祖训和兼顾信仰的同时,也想方设法规避风险和忌讳,体现了长洲人善于趋吉避凶的灵活性和辟邪迎祥的民俗心理与功能追求,构成了当地民俗的多样性和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端午文化的内涵和体系。

  4.折射环境变迁,见证社会发展

  长洲仙艇的盛衰,不仅是沧海桑田等地理环境改变的结果,也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从某一程度上说,扒仙艇这项民俗活动的发展,折射了长洲的自然、人文地理的变化,见证了长洲的经济社会之时代变迁。


作者:中山市黄圃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 黄金湖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