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火炬开发区创新驱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2017-12-31 17:30:11 来源:《中山社会科学(2017)》第六期

  一、火炬开发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的要求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的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已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12年底召开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火炬开发区作为中山市的排头兵,必须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走在前列。因此,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及落实国家、广东省的政策要求,火炬开发区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中山市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火炬开发区围绕建设全国领先高新区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民生幸福为主旨、以社会治理为主基、以管党治党为主业,着力锻造注重壮大科学发展的规模、注重优化科学发展的结构、注重提升科学发展的质量、注重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注重普惠科学发展的成果、注重夯实科学发展的基础、注重构筑科学发展的支撑、注重保护科学发展的生态、注重完善科学发展的载体、注重加强科学发展的保障等“十大科学发展工程”,促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城市转型、政府转型,努力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齐发展。光靠拼土地、人力等传统的发展方式,显然已经行不通。在珠三角“湾区”各大城市群齐头并进的大势之下,同时具有发展“湾区经济”优势的火炬开发区正把握机遇,在“三次创业”中,走一条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

  二、火炬开发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一)“六个促进”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

  2015年7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强调“要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火炬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习李克强总理精神,依靠“六个促进”,即一是促进一批项目动工建设;二是促进一批项目投产;三是促进一批企业做大做强;四是促进一批企业技改升级;五是促进一批企业申报高企;六是促进了一批政策文件修编出台,来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二)“四大抓手提升区域创新层级

  继中山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将创新驱动确立为核心发展战略后,2015年8月12日,中山市召开全市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工作现场会,会议紧扣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与知识产权保护“四大抓手”,为全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路径与“方法论”。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表示,“四大抓手”表现的是创新链条上四大创新要素的关系,它反映了从实验室专利到市场产品、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创新团队到成为企业这一创新发展的全过程,体现的是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山市正以“四大抓手”为新路径,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步伐。

  三、火炬开发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硕果累累

  (一)经济发展提速提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火炬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速11.5%,2015年达到443.31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倍,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4.7%,人均GDP突破18万元。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国地两税收入、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1798.83亿元、84.19亿元、129.67亿美元和152.88亿元,均位列全市首位,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8.14%、14.43%、36.42%和14.48%。中山火炬开发区综合实力排名在全国高新区中不断上升,跃居全国第25位,广东省第3位。

  2015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为0.1:79.5:20.4。工业产值持续攀升,2015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4.24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65倍,占全市总量的25.6%,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加速完善设施建设,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1.建设规划工作不断推进

  目前已经完成中心城区科技街区城市设计,“三规合一”工作稳步推进。

  2.基础设施、城市配套日趋完善

  “十二五”时期,完成了经四路等20条道路的建设,总里程约28公里;完成了广机路等多条道路的升级改造;建成临海路网BT工程及首条快速公交线路,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一期投入使用;省道111(逸仙路)改造工程、二期公共自行车系统和区内出租车项目启动;区内“三旧”改造项目、保障房建设项目、征地拆迁等工作顺利推进;建筑市场监管加强,五年办理新受监项目536项,续监项目307项。多个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推进建设,累计新建在建城市综合体面积超过54万平方米;嘉明三期热电联供工程建成,逸港线、逸博线等供电改线工程完成,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完成全区6个片区约1万盏LED路灯改造工程;完成了80个公交候车亭和一批交通设施工程建设。

  (三)注重内外统筹兼顾,招商引资取得成效

  1.体制机制更加灵活

  火炬开发区顺利推进大部制改革,整合成立15大部门和11个区属事业单位。完成商事登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54项事权下放改革任务,推行“并联审批”、“一站式”、“一人核准制”等业务办理新模式,实现55%的审批项目在原提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速30%以上,逐步实现“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登记。完成事业单位、公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和养老保险“双轨制”并轨工作。

  2.开放优势愈加凸显

  与欧美地区合作不断深入,中瑞工业园等国际合作载体加速建设。中山港获批国家一类口岸,扩大对港澳台和外籍船舶开放。“十二五”时期,中山火炬火炬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出口总值分别达到11.26亿美元和414.25亿美元,较“十一五”时期增长36.7%和65.8%。

  3.科技金融服务持续完善

  目前已经吸引科技金融服务机构83家,建成全省第一个直接设立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省级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分中心,形成了科技风险基金、科技支行、科技小贷、科技融资担保、科技融资租赁、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六大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四)坚持做优做特做精,产业集聚已成规模

  1.高新技术产业加速领跑

  2014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318.55亿元,较“十一五”末大幅增长108%。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和新能源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达到86%。2015年全区工作母机类制造业企业64家,产值57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4%和32%。

  2.产业发展平台不断丰富

  新增光电、生物健康、风电三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健康医药产业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和“国家现代服务业数字医疗产业化基地”,光成像与光电子信息产业获批“广东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

  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火炬开发区产业结构由原来的“电子信息、包装印刷、化学工业、生物医药、汽车配件”等五大主题产业向“4+2+2”产业体系转变,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健康科技、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和新能源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汽车配件、包装印刷这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形成了“4+2+2”现代产业体系。先进装备制造、健康科技、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和新能源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86%,培育出全省唯一一家产值超百亿元的工作母机类企业—明阳风电。同时文化产业也取得进展,依托新建成的中心城区创新创意区,引进了北京数字领海、大唐盛世等文化创意类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初具雏型。

  4.现代服务业发展蓬勃发展

  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科技金融服务、创意文化、汽车销售等服务业态加速成长,德仲广场、太阳城商业中心、九州通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相继落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初步形成。

  (五)深化改革不断进取,改善民生持续有为

  1.科教文事业繁荣发展

  全区义务教育16所学校100%达到广东省标准化学校标准,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64.8%;“十二五”期间,全区教育支出近21亿元,新建1所公办小学、1所民办初中和6所民办幼儿园,完成理工学校整体搬迁工作,初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获评“广东省社区教育试验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验收。

  “十二五”时期,全区持续深化理论宣传,加强舆论引导,推进全民修身和文明创建。实施四大创建工程,推进全市基层示范性电视台、广东省综合文化站、国家县一级公共图书馆、市体育公园示范点建设。打造文化志愿服务队、农家书屋、廉文化三张名片。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成各种公共文化体育活动场所147处,大型室内文化活动场地面积达6.3万平方米。区图书馆被评为国家县一级公共图书馆,总藏书达120万册、人均藏书达5.22册。挂牌成立东乡民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完成三仙娘山炮台等古迹维护工程,“厨邦酱油文化博物馆”成功申报广东省工业旅游示范点。

  2.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速改善

  完成火炬开发区医院新址扩建工程和搬迁工作,建立基层公立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机制、重大公卫应急机制和食品药品监管机制;全面完成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任务。

  3.公共服务支出持续增加

  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由2010年的58%提高至2015年的65%。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六)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发挥核心引领作用

  1.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

  “十二五”时期,全区累计研究与开发费用(R&D)投入112.13亿元,年均增长13.83%。2015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5.86%,较“十一五”时期末提高1.58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46个百分点。

  2.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十二五”时期,全区专利申请总量和专利授权总量分别为13841件和680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5435件,授权量881件,均居全市前列。

  3.创新型企业不断成长

  火炬开发区目前已拥有117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的27%,集聚23家各类上市挂牌企业,并形成总量超过50家的后备上市企业库。

  4.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加快

  全区引入6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和3家院士工作站;累计建成9家市级及以上孵化器,总面积1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360家,华南产学研实验基地落户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留创园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留创园,健康基地生物医药孵化器升级为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火炬开发区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5.高端创新人才引进活跃

  目前已经引进培育了全市国际级计划人才3人,引入15个省市创新团队,累计吸引约1000名高端人才在区内创新创业。

  6.创新人才培养成绩显著

  火炬开发区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区内现有1所国家骨干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院、1所省级重点理工学校—火炬理工学校,它们充分依托园区的产业基础和企业资源开展职业教育,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培养人才,成功实现职业教育与该区产业发展无缝对接,走出了一条“园区办学、校企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为火炬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

  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研究基地落户火炬职院。该基地以火炬职院为兼融主体,利用学院现有的人力资源,并兼聘高层管理人员和相应的科技领军人才,成立产业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培育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综合技术服务中心、科技人才培训中心、火炬众创中心六个应用科技研发服务中心,对接火炬开发区七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为火炬计划中的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进行“落地”服务;在管理和研究层面,将成立产教融合理论研究所,以六个中心的具体实践为案例,进行理论研究,为国家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职教改革提供研究成果、为广东及全国高职教育服务地方产业提供新经验和新模式,释放辐射示范效应。

  7.带动辐射能力持续增强

  在粤东西北大战略推进下,火炬开发区走出中山,在提质发展阳西产业转移园的同时,也加快发展中山(潮州)中炬科技工业园,通过两大园区建设助力粤东西北战略。截至2015年底,阳西园区已累计引进项目83个,投资总额超100亿元,初步实现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并连续四年在全省产业园建设管理考评中获得优秀。2015年,阳西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比增56%;实现工业总产值17亿元,比增93%;创造全口径税收1.1亿元,比增5%。

  中山(潮州)中炬科技工业园总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约合1500亩),预计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建设周期5—6年。在具体帮扶工作上,火炬开发区将利用自身的管理经验和招商优势,派出经营团队来管理园区。根据规划,中炬科技园将打造四大产业基地:电子信息基地、装备机械制造基地、健康医药基地、新材料基地,均是目前火炬开发区的优势产业。同时火炬开发区还将在中炬科技园投入开发建设资金,利用潮州资源优势和市场条件吸引产业聚集。但与之前“阳西模式”不同的是,作为对口帮扶的战略部署,中炬科技工业园“不分果子”,园区的地方税收留成全部归属潮州。

  四、火炬开发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存在的不足

  (一)创新环境仍需完善

  火炬开发区创新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这些得益于火炬开发区为激励企业创新投入,得益于出台了很多普惠性政策、引导性政策、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然而,火炬开发区的创新环境仍有进步的空间。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落实好国务院部署的一系列重点改革任务。尤其要围绕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改革核心问题,继续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优化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

  (二)创新投入仍需提高

  2015年火炬开发区全年R&D经费支出超25.96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5.86 %;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较高水平。尽管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火炬开发区在创新投入仍有待提高。火炬开发区预计到2020年,全区研究与开发(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6.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20家,占全市的40%以上,创新型企业数量占全市的50%以上,新型研发机构数达到3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突破50万平方米。

  (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仍需加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互联网+”的时代侵犯知识产权的事件屡有发生,互联网知识侵权正在兴起,在这些方面,火炬开发区仍有不少工作需要做,以此来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创造者的劳动成果,激发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

  (四)创新人才对外依赖程度高

  火炬开发区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建立了强大的科研队伍,科研人员总数高居全市之首。然而,如果长期沿用这种人才建设机制,会导致人才对外依赖性过大。另外,中山市高职院校仅2所,本科院校也仅有1所,这与发达地区的高校数量有巨大差距。这些都使得火炬开发区本土培养人才的能力受限,供应的数量也有限。

  五、未来火炬区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与思考

  (一)政府方面

  1.利用政治和法律手段,为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贯彻落实,政治和法律手段必不可少。唯有依靠政府政治和法律手段的强制力,才能为创新发展扫除相应的障碍。为此,首先,政府在落实以往已有的有利于实施创新战略政策的基础上,还应根据现实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地方性法规,切实促进创新发展。其次,完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实施创新驱动,知识创新是关键。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需要,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才能激发创新者的积极性,使更多的企业、科研机构能够做到自主研发。最后,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相应政策的落实不出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对出现落实政策不到位的单位和负责人要制定相应的问责机制,做到有权就有责,权责对应。

  2.利用经济手段,为创新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良好的经济环境

  尽管火炬开发区在科技创新的投入上已经有相当大的进展,但是跟发达的地区相比仍然有差距。为此,政府必须在财政支出和税收优惠方面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在财政支出方面,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优化科技支出结构,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与此同时,发挥财政投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向创新投入,优化企业融资环境。通过在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的比例、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抵扣、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抵免范围、对科研人员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获得的收入减免个人所得税等等的优惠以此激发企业、机构和个人投入创新的热情。

  3.利用文化手段,为创新提供有利的文化氛围和智力支持

  首先,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为此,加大知识产权的普法教育,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通过知识讲座、培训交流等灵活的形式,使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的氛围。其次,要形成宽容创新失败的氛围。数据表明,创新的成功率是万分之八。要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倡导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和条件,让创新型人才毫无后顾之忧,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最后,要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此,要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做到不唯学历学位评价人才。此外,要实现创新发展,智力支持除了人才,平台建设非常关键。要加快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要积极打造“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技术平台”、“产权交易平台”等,从科技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等各个层面为企业创新提供公共服务,为创新建设提供基础保障。还要进一步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力度,以全球视野搭建合作创新平台,提升创新层次,以此,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聚集更多人才,吸引更多市外、省外、国外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来设立地区总部,为创新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二)企业方面 

  1.从经济上,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和形成有特色的分配机制

  目前,拥有研发部门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很少拥有研发部门。而中小企业是创新的重要力量,因此,他们应该抓住目前的机遇加大创新投入,成立自身的研发部门,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以及发展质量的转型升级。同时,企业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用机制留住人才。为此,必须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完善投资、管理、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激发创新型人才创新的积极性,让创新型人才在创造一流业绩的同时能得到一流的回报。

  2.在文化上,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和协同创新意识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文化是行动的指南。因此,企业应该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并逐步形成创新的企业文化,从而调动企业员工的创新积极性,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应对企业在职人员强化继续教育,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在高校的学习深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对外交流、培训基地的考察研修等方式,使理论和实践实现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同时,企业要主动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利用自身市场的优势,结合大学和科研机构人才和研发的资源,实现“产学研”的协同创新,使企业能开发出更符合市场要求、具有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走出简单模仿阶段,走上自主开发产品的道路。

  (三)大学、科研等机构方面

  1.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减少人才对外的依赖程度

  人才的培养引进非常重要,自力更生同样重要。中山市高校、科研等机构相较发达地区,科研实力有较大的差距。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中山市的高校、科研机构应该努力培养本土人才,让人才资源能源源不断地为本市输入,避免过度依赖人才的引进,由此,使火炬开发区的创新之路成有源之水,永远发展下去。

  2.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其他高校企业的合作

  中山市的高校自身科研实力有限,应积极走出去与国际知名大学交流合作,提升自身的专业和科研实力,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此外,高校、科研机构应该改变以往研究成果停留在实验室,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状,主动走出去,与世界一流高校、研发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主动参与国内、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同时,要主动联系企业将科研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作者: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项 剑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