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城市治安防控体系构建之维度思考

2017-12-31 17:39:50 来源:《中山社会科学(2017)》第六期

  如何科学把握区域性违法犯罪规律,构建完善颇具时代特征、适宜地方特色、牢牢占领治安防控主动权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办、国办《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应对当前严峻复杂公共安全形势的迫切需要,更是深入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违法犯罪成为社会治安的“风向标”,不断从传统型向新生型、从单一型向复杂型、从简单型向智能型、从闭关型向流窜型、从接触型向间接型转变。如何打好城市社会治安的“堡垒战”,实现“从静态防控向动态防控、从碎片式防控向全景式防控、从被动防控向主动防控,从运动式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笔者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中山市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地处珠三角,毗邻港澳,与广州、珠海、佛山、江门相邻,常住人口320多万人,辖区面积1800平方公里,2015年全市GDP3010.03亿元,位居全省第六;人均GDP9.4万元,排名全省第五,与顺德、南海、东莞一起被称为“广东四小虎”。同时,连续20年(1993—2012年)5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成为广东省唯一3次蝉联全国社会综治工作最高奖项“长安杯”的城市。可以说,中山是一个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经济发达、名声享誉内外的中等发达城市,具有优越的区域优势、经济优势、基础优势和发展优势。如何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站立时代潮头、顺应形势变化、深入研究谋划,构建和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呢?笔者认为,应从“陆空天海网”五个维度出发,做到地面有“网”、空中有“眼”、水域有“屏”、天上有“云”、网络有“墙”,严密加强对“人、地、物、时、事、信息”等防控客体的有效监控,确保社会政治治安的持续稳定。

  一、构建动静结合的社会面“防控网”,实现全城覆盖

  搞好城市社会治安,既要开放性,强化与周边城市的联防联控联打联治;也要封闭性,构建一个环市际边界的治安屏障,形成“出入路口有卡点、边界沿线有巡控、平安细胞有内管、辖区治安有网巡”的动静结合、严密有序的治安防控体系。重点要严密构建“三张网”:

  (一)市际治安卡口防控网。与周边地区接壤的市际边界线,要构建一个“环抱区域、闭合自如,一点警情、全网响应,快速联动、扎紧口袋”的治安防控圈。可结合地理环境、治安实际和警力状况,做到“三个一批”:一是设立一批检查站。加快推进市际公安检查站、治安卡点建设,完善800兆数字集群、视频图像监控、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等资源,凡是进出的可疑人员、可疑车辆和可疑物品,逢疑必检,不查清缘由不放过,查实嫌疑不放过;同时,在环城边界线上,尤其是进出城市的主要路口或周边,视情设立报警服务点,建设治安岗亭或流动警务室,配备警务人员和必要的警务设施、电话等,方便群众报警求助。二是建立一批屯兵点。在进出城市的主要路口、与周边城市接壤的重点部位,比如中山与珠海交界的坦洲镇、与广州相邻的民众镇、与江门连接的古镇镇、与佛山接壤的东凤镇等区域,可分别建立屯兵点,形成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以巡警、特警、交警和派出所警力为依托的警力集中营,建立完善相应的指挥调度、联动执勤等警务机制,强化备勤备战和应急处置。三是构建一批感应墙。在进出城市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等主要路口和飞机场、火车站、轻轨站、高铁站、汽车站、码头等主要出口,研究开发一套以身份证为载体、以实名制为基础的智能感应墙。该感应墙为虚拟墙,即在公民身份证上安装二维码,设置1个芯片,在主要路口、站点、码头附近配建警务基站,依托治安卡口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治安视频系统等,对凡是进出卡口的人员迅即通过基站发射的信号源非接触性地扫描其随身携带的身份证,迅即采集身份信息,并与后台的警务云平台或警务信息系统比对、碰撞,实现信息全采集、触网即纳管、涉嫌即报警。

  (二)辖区治安动态巡控网。要主动适应治安形势发展变化,改变传统的、机械性的巡防方法,运用大数据精准指挥巡控,建立新型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真正提高巡防实效。一要实施网格化巡控。可把辖区按照镇区、社区、街道为单位,划分为N个大小网格,纵到底,横到边,每个网络均建立责任领导、责任民警、巡控责任和绩效考评、奖惩机制,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以巡警为依托,以交警为辅助,以辖区公安机关警力为主力,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真正做到耕好责任田,以小安促大安。二要实现精准化巡控。建立大数据中心,深入调研辖区的治安状况、发案特点,全面摸清辖区刑事发案的特点规律、重点区域、重点路段、重要部位、重要场所和重点人群、主要时段,找出找准发案轨迹,强化分析研判,在警用地理信息图上标示标注,用数据说话,用图示说话,用数据导巡,警力紧跟警情走,重兵投向重点路段、关键区域和主要时段。三要推行可视化巡控。利用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定位系统,巡逻民警配备相应的装备,指挥中心可通过视频图像直观巡逻民警的巡逻状态,可根据社会面的巡控需要,实时调度路面民警就近支援、应急处置和改变投向。可研发巡逻民警“运动警环”,指挥中心实时掌握路面巡逻民警的“动”与“静”,或在静态5、10、15分钟后,将相关信息依层级直接反馈到该民警所属的各级领导手机中,依此提高巡逻民警的巡逻率、管事率、

  (三)内部单位平安细胞网。贯彻落实国务院《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狠抓防控主体责任的落实,构建人防、物防、技防、制度防“四位一体”的重点领域治安防控网。建立内部单位“无刑事治安案件、无治安灾害事故、无重大安全隐患、无重大矛盾纠纷、无邪教吸毒人员、无不良违法倾向”等“创无”目标,深入持续开展“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厂企”“平安电力”“平安车站”“平安商圈”“平安市场”“平安出租屋”等“平安细胞”创建活动,创新推动“邻里守望”“连片值守”“门禁+视频”“联网报警”“楼长制”“治安志愿队”等办法、举措;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检查督促、情况通报、问题整改、责任倒查、考评奖惩等工作机制,并争取党委组织部门的支持,与单位领导的提拔晋升、年度考评、述职述廉挂钩。凡此等等,积极通过有力措施,促成内部单位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责任,构建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内网”,各自把好自己的门,看好自己的物,管好自己的人,守好自己的钱,以平安细胞促进平安肌体,以个体平安促进整体平安。

  二、构建高清密集的智能化“电子眼”,实现全域监控

  视频监控是公共安全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安防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城市开放性增大和城镇化发展,视频监控不能局限于城市,不能停留于模拟,不能仅限于公安,应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和获取社会资源的广泛共享,社会共治,共建共享,力促治安视频监控向“三个方向”持续发展,实现视频监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一)要从城市向农村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均不断强化社会治安视频建设,基本实现了城市上空的视频全覆盖,监控全时空。但在城郊结合部、城市非重点区域和农村地区仍然密度不够,或者仍存在监控死角盲区。比如中山市,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建有公安视频约8000个,平均每平方公里4.4个,密度最大的城市中心镇区高达19个/km²,而个别农村镇区仅为2个/km²。因此,应深入实施治安视频建设“逆城市”工程和“村村通视频”工程,通过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和基层村居、社会资源集聚等办法,多方筹资,科学规划,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强化社会治安视频建设,特别是城郊结合部、治安杂花地、治安重点地区、市县镇(区)际接壤处和农村重点部位、重要路段、重点场所、重点单位等,着力架构严密的视频网,努力实现村村通视频、处处有天眼、时时受监控、信息全采集、实时全比对。

  (二)要从模糊向高清发展。原来安装的治安视频,由于建设初期技术的相对滞后和建设资金的不足等原因,大部分都是模拟探头,实践中存在视频图像模糊不清和探头旋转幅度不大、辐射范围受限、存储时间不长等问题。比如中山市,截至2015年底,全市8000个公安视频,其中高清探头3322个,仅占43%;全市77000多个社会视频中,普通探头和摄录一体机分别占83%和17%,据对24个基层分局调查治安视频在刑事破案中的作用时,认为视频资料在打击破案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仅21.6%。为此,应积极争取重视支持,加大建设投入,新安装的治安视频必须全部为高清探头,并把原来安装的模拟视频摄像头全部更换成高清摄像头,从而确保治安视频高度清晰,摄录旋转度高、范围广,资料存储时间长,实现对过往车辆和人员特征等视频摄录图像资料清楚易辨、完整可读、实用高效。特别是对目前安装使用的普通探头和“村村通视频”中安装的摄录一体机,针对损坏率相对较高、存储时间较短等短板问题,要积极从设备重装、技术改良等补充手段,扩大摄围度,增强清晰度,增大存储量,为现实斗争和长远斗争提供更为有效服务。

  (三)要从碎片向联动发展。目前,各地安装使用的视频形式多样,既有公安机关建设的,又有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基层村居筹建的,还有个人家庭购建的;就公安机关内部,也有治安视频与交通违章抓怕视频之分。使用的社会视频,由于前端、后台、线路均系单位或个人自建,无需租用路线,均未连接公安网络,公安机关无法实时监控,由此导致资源难整合,信息难共享,成果难转化。为此,要强化“两个联动”,实现资源的最优化、效果的最大化。一是视频资源的整合联动。要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使用的全社会视频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市或镇(区)视频监控中心、大数据中心或云平台,有机整合治安视频、交通违章抓怕视频、执法记录仪视频、执法现场录音录像视频,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安装的内部视频、生活小区及家庭安装的摄录一体机、各种车辆安装使用的行车记录仪视频等各种社会视频,把各个信息孤岛储存的碎片信息汇集到“信息枢纽部”,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二是“图情指”的实战联动。要通过视频的全天候、全方位、无缝隙监视,尤其要通过群众手机报警定位系统、微信报警位置共享系统、110指挥调度可视化平台等技术手段,强化视频资源的实时监控、重点监控、有效监控,从监控警情案情发生的“点”,辐射周边的“面”,点面结合,实时跟踪案情发展变化和疑犯逃跑路线,收集固化证据,比对碰撞信息,通过“作战图”和“警情图”,科学指挥部署警力,实施围追堵截,形成打击、处置、防控的“八卦阵”。

  三、构建云端移动的制空式“烽火台”,实现全景俯视

  目前,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的治安视频监控虽已遍及辖区上空,基本实现全覆盖、全时空,但毕竟由于投建意识、建设资金、建设地理环境、治安视频质量等诸种因素影响,治安视频仍然存在“视频”不密、“视力”不够、“视线”有限、“视野”不宽等不足和问题,特别是城市郊区、小街小巷、农村地区、偏远路段、山间林区等区域,成了看不到、无法管、管不着的“真空”地带。应积极借助科技化、智能化、现代化手段,创新警务机制,向空中维度发展,构建社会治安云端制空式“烽火台”,真正实现“区域全覆盖、情境全俯视、阵地全监控、信息全采集”。

  近年来,不少大中城市公安机关积极购置警务直升机,以此加强情报信息采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警力紧急调配等,但是直升机毕竟投资成本大,专业要求高,像广东也仅有省厅、广州、深圳等特大超大城市拥有,其他城市也是渴望不敢求。为此,大中等城市特别是像中山、珠海这样区域面积不大的城市,建议通过发展无人机填补空中监控“空白”,占领空中制高点。无人机成本低(2 万元左右)、体积小、重量轻、能装载10 千克左右的物品、机动性强,可垂直起降、人力抛投或借助简易装置弹射起飞,可飞行到人类不便行走的区域、危险的区域,或是在不良气候条件下执行各类紧急任务。一般都备有卫星定位系统、高清照相机、摄像机、自航仪、电子地图等软硬件,已实现遥控飞行、半自主飞行和按预编航线自动飞行等功能。目前,国内民用无人机应用领域不断被发掘,已在应急救援、环境检测、电力巡线、航拍测绘、农业植保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公安机关应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把无人机引进到警务实践中,通过无人机强化辖区版图的全方位、无缝隙、无死角的监控,通过无人机承载高精度成像、瞬时成像设备和无线通信系统,实现信息的全采集,以及实时将数据同步传输回地面端,融入到“大数据中心”或“信息枢纽部”。同时,还要积极通过警用无人机的“电磁波”“激光炮”“拦截仪”“捕机网”等,对社会上不法分子利用无人机等“低慢小”飞行物投放爆炸物、运输危险物品和投放反动标语等违法犯罪行为,实施有效的防控和打击,减少和杜绝涉嫌无人机等对公安安全构成的威胁。

  与此同时,还可积极发展警务雷达,大胆探索警务卫星等,全面加强地对空、空对地、空对空情报信息的搜集、甄别和人体特征及物体的识别、搜索,全面提升空管能力,提升公安工作水平和警务实战能力,积极适应现实斗争和长远斗争需要。

  四、构建水陆一体的环城市“护城河”,实现全面设防

  中华民族习惯傍水建城、依水而居。水是城市之必须,建城之必要,比如黄河、长江、珠江干流、支流两旁均为城市群,不少城市河流环抱其中,或穿城而过。中山市是我国河网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是珠江河口区网状水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全市海岸线105公里,有2个对外开放港口、2个渔港、2个游艇会、9个出海口,流经东北缘的桂州水道、洪奇沥水道和流经西南缘的容桂水道、东海水道、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与中山的地形版图对应,把中山市形成了“U”形包围圈,与广州南沙、珠海斗门、江门江海、顺德等市(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特别是近年来,水上治安警情在传统盗抢货船和事主财物、走私、偷渡等案件的基础上,由于中山毗邻香港、澳门的地理位置,水上通道极易成为“三非”外国人、暴恐分子偷渡的重要渠道,近三年就抓获偷渡人员150多人。构建水上治安“护城河”,加强水域治安防控,特别是强化水上防恐体系建设,在现实斗争和长远斗争中愈显重要和迫切。

  (一)搭建水上治安防控力量,实现责任单位全尽责。搭建一个地方党委政府主导,由“水陆公安机关、水上相关行政执法单位、毗邻水域公安机关、涉水群防群治组织和广大船民群众”共同组成、资源互补、步调一致、共建共享的水上治安防控力量体系;建立由政法机关牵头,公安、边防、交通、水利、海事、航道、渔政、边检、口岸等部门以及毗邻水域公安机关、海事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警情研判、联合执法、统一行动、情况通报、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强化沟通协调,实现“联谊、联心、联网、联手”,切实加强水上治安规律分析研究,坚持情报导防导巡导侦,实行联勤联防联控联打,最大限度地实行“内控外联、合力管治”,严密水域治安管控,实现水域之间、水陆之间治安防控的无缝对接,提高对水上治安局势的整体驾驭能力。

  (二)优化水上治安防控结构,实现打防管控全链条。在各种水上治安防控力量高度融合的条件下,充分发挥防控力量的职能作用,尽心尽职尽责,着力形成以公安巡逻艇流动检查和蹲点守候为勤务方式的巡逻防控,以涉水单位内部防控为主的阵地防控,以宣传教育船民提高防范意识、采取防范措施的基础防控,以治安复杂水域建立水陆治安岗亭管理的重点防控,以搜集水上情报信息、打击涉水盗抢走私偷渡等违法犯罪活动为主攻方向的专项防控。同时,积极促成各项防控有机联系,融为一体,形成打防管控全链条,严密对水域、行业场所、涉水单位、船舶码头和船只船民的治安防控,实现对人、地、物、事和组织的全方位、全时空的整体性防控。

  完善水域防控体系建设,实现点面结合全覆盖。可以省、市为单位,制定水上治安防控标准体系,明确水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目标任务、执法规范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队伍正规化建设等有关任务、要求,统一建设标准,促成各地各有关部门以边防派出所和辖区公安派出所为基点,配足执勤官兵和民警,夯实基础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巡控职能,维护管辖水域治安秩序。在河道流经长、治安较为复杂水域,增设边防派出所,或在重点水域、重点河段设立水上治安巡控执勤点、水上警务室、治安岗亭、报警点、治安卡点等,并配备足够的水上治安民警,配置必要装备,做好水上执法保障措施,提高水上执法能力。突出抓好人船现状调查、信息采集、立册建档、信息化建设等基础管理工作,提高对重点船民、重点船只和涉水单位外来人口的控制管理水平。对多发案、易发案的治安重点区域以及码头、渡口、水上公共场所等,安装高清治安视频监控装置,实现高密度、高清晰、全天候、全覆盖严密监控。

  五、构建虚拟空间的新媒体“防御墙”,实现全网纳管

  “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工具。据资料统计,截止2015年全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随时上”“随手拍”“随手发”“随手点”“随意评”“随意拼”等成为“网民”群众的惯性行为,加强互联网管控日益成为政府特别是公安机关迫切而繁重的任务。各级公安机关应以网安基础工作为抓手,紧扣网上网下两个战场,按照“虚拟经营实体化,实体管控虚拟化”的总体思路,强力推进信息网络防控网建设,通过“三个防控”搭建网络“防御墙”“电子围栏”,真正实现“全网纳管、虚网实管、实时监管、触线报警”。

  (一)技术防控。要主动顺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网络形势,科学把握虚拟网络空间等新媒体的规律特点、发展态势和利弊关系,充分借助各种网络推手、职业能手、社会高手,积极创新发展“互联网+”新业态下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形态,以“你有我优、你优我特”的发展速度,攻坚克难,破解难题,扎实推进网络侦控技术手段、网络舆情监测与导控技术手段、网络社区专用监控手段等技术手段的建设与应用,搭建网络空间的“底线”和“防火墙”,不仅做到触线或触墙即报警,报警即落地查处,实现对虚拟社会的有效监控。同时,全面提升主动进攻能力,化被动为主动,破解“黑客”侵袭系统及研发识别系统、拦截系统、反黑客系统等。

  (二)制度防控。加强立法工作,积极推动“互联网+”新业态下的法制完善,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网约车”“网购”“微信”等网络新兴产业,要从法律法规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从初始抓起,规范约束行为。加强公安机关与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的联系沟通和联手协作,从源头上加强信息网络现实化管理,强化对互联网接入服务、信息服务和联网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以互联网服务开办者所在地为主、服务器所在地为辅的双负责制。积极推动落实网络网址、网民上网、手机卡购买、Wifi使用、微信公众号、微信微博、网上银行等实名登记措施,实行“全网络、全实名、全纳管”。着力加强网站、网吧管理,严格落实实名登记等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建立“红名单”“黑名单”“准备金”“押金”等制度,实行举报有奖,触动经营业主强化运维管理,严格自律。

  (三)阵地防控。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要树立主动进攻意识,想尽办法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着力加强网络舆情阵地控制,以本地门户、新闻网站和有影响的论坛、贴吧为重点,在发挥公安机关网安队伍作用的同时,实施社会化工程,发动全社会力量,推行“全民治网”,吸纳一批“网警志愿者”,尤其是发挥网虫、网迷、网痴的优势作用,自觉形成网上巡查、人肉围搜等新常态,建立形成严实的“防御墙”,随时发现、拦截、删除各种违法犯罪信息和不当言论,及时引导舆论,把“人人都是新闻人”“人人都是自媒体”引向良性循环轨道,积极参与维护“美丽、安全、干净”的互联网家园。


作者:中山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调 邓祥展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