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香石诗话》研究

2018-04-30 18:32:38 来源:《中山社会科学(2018)》第二期

  《香石诗话》是清代被称为“粤东三子”之一的著名诗人、学者、画家、教育家黄培芳的论诗之作。

  黄培芳(1778-1859),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字子实,因生于石城,“取香人石产之义”,别字香石,自号粤岳山人。嘉庆九年(1804)中式副榜(副贡生)进入太学肄业。道光二年(1822),任武英殿校录官。道光十年(1830)选授乳源教谕,道光十二年(1832)调任琼郡陵水教谕。道光十五年,迁肇庆府训导。先后在世讲书塾、应元道院授徒,又曾应广州知府聘任,主持羊石讲院,道光十八年,受聘任学海堂学长。

  黄培芳著述丰厚,主要有《易宗》九卷、《尚书汉学》十卷、《诗义参》二十卷、《春秋左传翼》三十卷、《十七史详节补订》二百七十三卷、《重修香山县志》八卷、《香山志》一卷、《重修肇庆府志》二十二卷、《香石诗话》二卷、《粤岳草堂诗话》二卷、《香石诗说》一卷、《岭海楼诗钞》十二卷、《感旧集选》四卷等五十多种。

  《香石诗话》成书于嘉庆己巳秋(1809年),采摭点评了120多位诗家,以随笔式的语言,评论清代诗人诗作,也谈及诗人的言论和行事,以及当时诗人之间的雅集交游,还记录了包括香山在内的粤地民风民俗,具有浓郁的岭南气息。从其点评诗家的言论中,可以归纳整理出黄培芳的诗歌理论主张。

  一、《香石诗话》评点的清代广东诗家概况

  在《香石诗话》中,黄培芳评点诗人诗作,以“志美”为宗旨,不分门户地位,兼收并蓄,较好地展示了清代广东诗坛概况。大体上,黄培芳所采摭评点的清代广东诗家可以分为五类:一是举业功名有成就的诗人,如郑士超、宋湘等;二是黄培芳族中亲友长辈,如其父黄绍统、伯兄黄沃楷等;三是黄培芳师长及其门人,如师长田上珍、门人刘广智等;四是名不见经传的市井布衣诗人,如平尔尔、简竹窗等;五是明末清初比较有名的遗民诗人,如陈恭尹、王隼等。

  (一)香山诗家概况

  在《香石诗话》中,黄培芳采摭评点的香山(今广东中山)诗家有10来人,主要是与其有交集的朋友、亲属或有诗名的人。

  1、朋友

  方天根,字应复,号子谷,香山人,诸生。年三十八卒。黄培芳对其甚为心仪,并为未获把臂而遗憾。著有《少游草》,多散佚,从弟方绳武搜存《风佩轩遗草》一卷。

  方绳武,字显谟,又字竹孙,香山人。方天根从弟。黄培芳早年诗友。诸生。年五十卒。曾馆于羊城。著有《七峰第一峰草堂诗集》(一作《七峰第一峰堂诗集》)二卷。

  方师训,香山人,方天根之子,诸生。著有《楙园遗草》。

  李萤书,字芳润,号漱溪,香山人。道光七年(1827)参与编纂《香山县志》八卷,与黄培芳同修《香山县志》。著有《晓松堂诗钞》四卷、《晓松堂文钞》一卷、《晓松堂词钞》一卷。

  2、亲属

  黄绍统,字燕勋,号翼堂,香山人。黄培芳父亲。有《仰山堂遗集》三卷、《石城县志》八卷、《三唐诗选》三卷、《历朝赋选》四卷、《列朝古文杂选》四卷及《古文五选》等。 

  黄沃楷,字式方,号松谷,香山人。诸生。早卒。黄培芳伯兄。著有《松谷诗钞》,选辑孙西庵《朝云集古》、梁陈《怀古》、黎美周《黄牡丹》、邝湛若《赤鹦鹉》、王蒲衣《无题百首》、张河图《十二楼》等作品,名曰《香草集》。

  黄沃棠,字荫方,号荫亭,香山人。黄培芳从兄。著有《诗经表注》四卷、《楚游草》一卷。

  3、布衣或有功名的诗人

  高飞龙,字守荃,香山人,著有《寄友》诗。

  简竹窗,香山布衣诗人,家贫,以磨豆腐为业,生平、字号均不详,传著有《征衣词》。

  刘鹤鸣,字禹甸,别字松崖,香山人。因为受错误牵累罢官,贬谪湖南澧州。聚徒讲学三十余年,后赦免回乡,卒于家。著有《松崖诗钞》。

  (二)非香山诗家概况

  在《香石诗话》中,黄培芳所采摭评点的广东非香山籍诗人有30来人,主要是与其有交集的师长、门人、朋友或者是当时有名气的诗人。

  1、师长及门人

  陈梦照,番禺人,学海堂学生。著有《游白云山记》一卷。

  刘彬华(1770-1829),字藻林,号朴石,番禺县人。黄培芳师长。先后主讲端溪、越华书院,名辈如谭莹诸人皆出其门下。著有《玉壶山房诗钞》,并选粤人诗辑《岭南群雅集》。

  刘广智,字德明,又字智孙,号愚谷,番禺人,黄培芳学生,著有《帘青书屋诗钞》。

  田上珍:生卒年不详,字嘉穗,一字西畴。黄培芳师长。诸生。《寓怀》、《雁字》诸篇,为时传诵。平生寡交游,授徒乡里,善于诱掖。有《咏明史》十首,著有《自鸣诗钞》。

  朱文溥,字越亭,番禺人,黄培芳学生,著有《吹剑楼词集》。

  2、朋友

  何元,字叔度,高要人,茂才,冯敏昌入室弟子。著有《江上万峰楼诗钞》。

  李光昭,字訚如,一字秋田。嘉应人。诸生。黄培芳朋友。曾协助温汝能编辑《粤东文海》、《粤东诗海》等书。著有《铁树堂诗集》。

  刘广礼,字德亨,号寅甫,又号月锄,番禺人。黄培芳曾馆其家,课其弟刘广智等辈。嘉庆癸酉举人,有《息机轩诗》。

  刘华东(1778-1841),字子旭、三山,号三柳居士,番禺人。黄培芳早年订交友人。嘉庆六年(1801)举人。著有《赠歌者翠龄诗》100首。

  刘有源,字桃村,南海人,从子刘廷栋为黄培芳学生,曾转交诗给黄培芳点定。有《白桃花》、《过旧别处》、《大风渡鹅潭》、《访庞子芳秀才龙田道中口号》等诗。

  谭敬昭(1774~1830)字子晋,一字康侯,号选楼,阳春人。黄培芳友人。与番禺张维屏、香山黄培芳齐名,并称“粤东三子”,又与林联桂、黄玉衡、黄培芳、张维屏、吴梯、黄钊等合称“粤东七子”。著有《听云楼诗钞》、《听云楼词钞》。

  温承恭,字靖闻,号庄亭,德庆人,岁贡生。黄培芳莫逆之交。著述甚丰,有《蜀游诗草》、《庄亭诗文集》、《补迂集》、《随得录》等。

  温汝能,字希禹,号谦山,顺德人,黄培芳诗友。著有《谦山诗文钞》、《孝经约解》、《龙山乡志》等,编成《粤东文海》66卷,《粤东诗海》100卷。

  吴应岳,字仁斋,鹤山人,黄培芳畏友,邃于名理。

  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号南山,因癖爱松,又号松心子,晚年也自署珠海老渔、 唱霞渔者,番禺人。黄培芳执友。曾作长诗等讴歌抗英,是爱国诗人。著有《听松庐诗话》、《听松庐诗钞》、《艺谈录》、《国朝诗人征略》等,后人汇集为《张南山全集》。

  3、举业功名有成就的诗人

  崔弼(1747-1835),字鼎来,番禺人。著述颇多,有《珍帚编诗》、《游宁草》、《两粤水经注》、《波罗外纪》等。

  何殿春,字宝锡,号红药,新会人。有《晚香草堂集》。

  黎简(1747-1799),字简民,一字未裁。号二樵,又号石鼎道人、百花村夫子,顺德县弼教村人。与张如芝、谢兰生、罗天池并称为粤东四大家。有《五百四峰草堂诗文钞》、《药烟阁词钞》、《芙蓉亭乐府》等。

  黎民铎(1602-1681),字觉于,石城人,著有《易经旨意道存录》、《汶塘集》。

  凌扬藻(1760-1845),字誉钊,号药洲。番禺人。著有《药洲花农诗文略》、《拄楣蕝记》、《春秋咫闻钞》、《四书纪疑录》,选有《停云集》,编有《国朝岭海诗钞》,合为《海雅堂全集》行世,另著有《蠡勺编》。

  卢绍芳,茂才,番禺人,有《咏司马相如》诗。

  陆树英,字恒芳、春圃,高要人。有《醉霞山房诗钞》及《塞嘤集》。

  宋湘(1757-1826),字焕襄,号芷湾。嘉应州人。著有《红杏山房集》十三集。

  谢兰生(1769-1831),字佩士,号澧浦、里甫、理道人,南海人,寓广州。著有《常惺惺斋文集》四卷、《常惺惺斋诗集》四卷、《北游纪略》二卷、《书画题跋》二卷、《游罗浮日记》一卷。

  颜崇衡,字湘帆,嘉应人,茂才,曾协助温汝能编辑《粤东诗海》等书。著有《虹桥草庐诗钞》。

  张锦芳(1747-1792), 字粲夫,又字花田,号药房。顺德人。与同县胡亦常、钦州冯敏昌合称诗界“岭南三子”,后来又与同县黎简、黄丹书与番禺吕坚并称“岭南四家”。著有《逃虚阁诗钞》六卷、《南雪轩文钞》二卷、《南雪轩诗余》一卷。

  张锦麟(1749-1777)字瑞光(一作瑞夫)、玉洲,顺德人,张锦芳之弟。幼绝慧,有隽才。与兄锦芳并为翁方纲所赏,有“双丁雨到”之目。又与胡亦常齐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中举人。著有《少游草》。

  赵希璜,字渭川,惠州长宁人。与武亿同修《安阳县志》,考据经史,旁求金石,体例多合古法,深得纪昀推重,所附《金石录》,尤为精确。著有《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钞》、《研栰斋文集》、《淇泉摹古录》。

  郑士超(1755-1808),字卓仁,号贯亭,阳山县人。为官期间,郑士超清廉正直,勤于政务,敢于直言,连续向皇帝疏陈时疴5篇,要求“禁革海盗、天地会、赌局、鸦片、滥收浮费”,均得皇上嘉纳,为世传唱。

  4、遗民诗人

  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顺德县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集》。

  王隼(1644-1700),字蒲衣,番禺人。王邦畿之子。著有《大樗堂集》十二卷,选辑岭南三家诗编成《岭南三大家诗选》,另著有《诗经正讹》、《梳山七书》。卒后,友人私谥清逸先生。

  5、布衣诗人

  平尔尔:号馀生,番禺人,布衣诗人。赋诗十首,死后,黄培芳友人刘华东为其勒石墓侧。

  周泰来:潮州人,羊城西卖卜者,有《搜蠹鱼》等诗,皆雅炼可诵,曾以其诗稿转黄培芳师长田上珍点定。

  二、《香石诗话》诗学主张

  (一)创作主体论

  1、诗贵独造

  在诗歌创作中,黄培芳提出“诗贵独造”的主张,什么是独造?他没有给出定义,从其对诗家诗歌的点评可以总结出他的“独造”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写前人未曾写,不为优孟衣冠。他称赞查慎行“万井云烟扶小阁,四山雷雨动空城”,“似得未曾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认为查慎行诗歌“近体源出于陆游,古体源出于苏轼,而拟议变化,不为优孟之衣冠”。黄培芳对查慎行诗歌的赞誉就在于“不为优孟之衣冠”处。黄培芳也很欣赏黄景仁,将黄景仁七律“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人间别是销魂事,客里春非忘远天”,赞誉为“超然独造者”。翁方纲为黄景仁诗集《悔存诗钞》作序,评论其诗“能诣前人所未造之地,凌厉奇矫,不主故常”,王昶为黄景仁写《墓志铭》,则评其诗说“上自汉魏,下逮唐宋,无弗效者,疏瀹灵腑,出精入能,刻琢沉挚,不以蹈袭剽窃为能。”黄培芳认为黄景仁诗歌“超然独造”,即是欣赏其诗歌能够“疏瀹灵腑”,不“蹈袭剽窃”,“诣前人所未造之地”。

  二是追求清真隽永的风格,反对“嗜奇好怪”、“轻脆佻滑”。赵文哲《冒雨行老秧田道中,啼猿满山,率尔成咏》采用白描手法,平浅如话,而又意味深远,耐人寻味,黄培芳认为该诗“落落独造”,“清真隽永”,当不为“嗜奇好怪者”所认可。黄培芳论诗追求独创,反对“嗜奇好怪”,“轻脆佻滑”,他认为诗歌创作过于追求新巧,“一味以轻脆佻滑”为新,容易使得诗风日下,“流于卑薄”。

  2、作诗主真

  在《香石诗话》中,黄培芳提出诗歌创作要“以真为主”的主张。他认为在创作真诗的过程中有“正”、“大”、“精”、“炼”、“熟”、“到”六个要诀要遵循,即创作真诗入门要取正路、法大家,创作过程要戒粗腐,去浅率,从而创作出“熟”、“到”之真诗。同时,他认为真诗有层次差别,“成章”是“熟”的初级阶段,“纯熟”是“熟”的高级阶段;“笔力到”是“到”的初级阶段,而“独到”才是“到”的高级阶段,“纯熟而独到”之“至”诗,则是“真”诗的最高境界。

  什么样的诗是纯熟而独到的“至”诗?黄培芳举了王士祯《题赵承旨画羊》和朱彝尊《罗浮蝴蝶》为例。这两首诗不仅诗法纯熟自然,而且诗意深刻隽永、诗情深邃感人,“徒赏其清词丽句,非知诗也”,由此观之,内容与形式的纯熟独到才是真诗的最高境界——至诗。

  3、博取融合

  在《香石诗话》中,对于如何学习对待前人诗歌成就自家诗,黄培芳还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学习古人诗歌,要博取、融合诸家,最终成就自家诗。

  在诗歌的博取融合过程中,黄培芳认为,必须对前人的诗歌予以甄别,批判继承,“掇其精英,弃其糟粕”,否则,“糟粕不能弃,将亦不能得其精英”。

  黄培芳的“独造”、“主真”、博取融合的诗学主张是统一的,求真和博取融合是创作主体的创作路径,“独造”与“真实纯熟”是创作主体所要追求的创作目标。在诗歌创作中,由“正”、“大”入门,通过戒粗腐,去浅率,博取诸家,融合百家,抒发个人胸臆,最终形成个人诗歌创作特色,达到纯熟而独到的“至诗”境界,从而完成独造和真实的创作目标,这是黄培芳系统的创作主体论。

  (二)创作客体论

  1、诗歌功能

  论及诗歌功能,古人有“言志”、“缘情”等不同的认识,在《香石诗话》中,黄培芳谈到诗歌功能时,只强调了“诗言性情”,并且从“诗言性情”的角度,对诸多诗家诗进行了点评。

  在《香石诗话》中,黄培芳所言性情,指的是思亲怀友、生离死别、男欢女爱等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与社会政治伦理关联不多。而且他的关注点在于情感描绘之深浅,他盛赞“情深”之诗,如黄景仁的《金陵别邵大仲游》,被其赞为“筋摇脉动,到之极”;谭敬昭的《长沙客感》,被其誉为“惊心动魄,是唐人上乘之作”;高飞龙《寄友》中的“柏子一炉琴一操,曲终灯尽雨连天”则是“怀人句写的如许沉挚”等等。

  由此可见,黄培芳的“诗言性情”,与袁枚的性灵学说有相似之处,所追求的都是个人情感的深情流露,但两者之间又有不同,袁枚的性灵诗学是要破除所有传统规范的约束,将个人生命体验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而黄培芳深受儒家传统诗教影响,奉《论语》、《诗三百》为圭臬,他的性情是“情余于语”,有所节制的,是温柔敦厚,含蓄蕴藉的。他盛赞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语极浅而情极深,遂为千古绝调”,他认为命运多舛的刘鹤鸣“洵卓然大手”,就是因为他所作诗歌“非徒叹老哀穷,一归温柔敦厚,得性情之正”。

  《香石诗话·自序》开宗明义提到“《鲁论》记夫子论诗最详,此吾党学诗之本,即古今诗话之祖也”,在卷一也说“诗之源在《三百》,无迷其途,无绝其源”,可见,黄培芳深受儒家传统诗教说影响,但在《香石诗话》中论及诗歌功能,却只是强调“诗言性情”,对于反映兵难导致亲人离散、流离失所的蜀中娟红所题的《富庄驿壁女子诗》,黄培芳也没有过多着墨进行评点,只是“存之以志厥哀”。究其原因,与其创作时所处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有关。《香石诗话》成书于嘉庆己巳(1809)秋,当时清朝政治盛势虽然逐渐走向衰退,但总体社会政治环境比较稳定,社会矛盾比较缓和,时年32岁的黄培芳个人生活也比较安定,主要活动范围在广东境内,讲学授徒、交游唱酬、游山玩水,对社会民生关注较少,论诗也较少涉及其社会功能。

  2、诗歌形式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香石诗话》中,深受儒家传统诗教影响的黄培芳对诗歌形式极为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黄培芳奉《诗经》为圭臬,他对《诗经》的诗歌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余尝撰《国风诗法隅举》,言后世骚词歌行之句调音节,无不源于三百篇者”,由此可见,黄培芳对诗歌形式的高度重视。

  在《香石诗话》中,黄培芳对七律、七古等不同诗歌体裁的写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从诗歌形式出发,黄培芳认为李白诗歌并不仅仅只是个人天赋,“飘忽”不可学的,而是“固有实际”,有法可循的。但是黄培芳也反对形式主义,认为诗歌“不徒推敲句调”,一味追求字法、句法、篇法,而应该有深厚酝酿的“神”。

  3、诗歌风格

  在诗歌风格方面,黄培芳深受儒家传统诗教影响,追求“含蓄蕴藉”之美,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果。

  含蓄蕴藉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追求和重要特征,是在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影响下发展形成的。在《香石诗话》中,黄培芳评点诗家时多次从含蓄蕴藉的角度进行点评,如点评刘鹤鸣《萤火》为“寄托遥深,极得三昧”,品评颜崇衡《西宫秋怨》为“怨而不露,幽绝不减唐人”。此外,黄培芳还认为翻案诗以含蓄蕴藉为上,并从含蓄蕴藉的角度肯定香奁体和无题诗的价值。

  黄培芳论诗主含蓄蕴藉,故不喜“轻剽脆滑”之作。袁枚诗学杨万里,显出滑易的一面,黄培芳对袁枚诗派的轻俗滑易诗作进行了批判,认为其作失之薄。

  黄培芳在诗歌风格方面追求含蓄蕴藉之美,一方面是受儒家传统诗教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跟黄培芳深受王士祯影响不无关系。王士祯论诗主神韵,追求含蓄之美,黄培芳奉王士祯为一代正宗,故论诗风格亦受其影响,追求含蓄蕴藉,言尽而意无穷之美。

  此外,黄培芳还追求“清俊自然”的诗歌风格,这在《香石诗话》中多有体现,王士祯神韵说以清远为上,黄培芳论诗主清亦不可避免受其影响。 

  (三)诗歌鉴赏论

  1、论诗较公允

  在《香石诗话·自序》中,黄培芳提到:“诗话之作,故以论诗,兼以志美”,在黄培芳看来,诗话的功能不仅在于品评诗歌,“尽诗人之绪”,也在于记述诗歌之美,表达审美志趣。基于此,《香石诗话》对诗家的品评,不论身份高低,黄培芳均能够就诗论诗,无门户之见,给予比较客观公允的评价。

  (1)评论布衣诗人

  在《香石诗话》中,黄培芳对诗家的点评,能够做到不计身份高低贵贱,就诗歌本身给予较为客观的评价,如评点羊城西卖卜者周泰来《搜蠹鱼》等诗歌“雅炼可诵”,认为番禺平尔尔为奇士,并存其诗,而评点邑人简竹窗《征衣词》,有“唐人神韵”,等等。

  (2)评论诗坛大家

  黄培芳对于王士祯、袁枚、赵执信、李调元等诗坛大家的评点,无门户之见,能够就诗家诗作或著作,实事求是地予以评价,即使是黄培芳所瓣香之王世祯等人,亦能指出其不足,而不是一味肯定赞誉。

  2、肯定香奁体

  在《香石诗话》当中,深受儒家传统诗教影响的黄培芳,以比兴寄托之法解读香奁体和无题诗,并予以充分肯定。

  黄培芳对香奁体和无题诗的评论具有积极的意义,肯定了该类诗歌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刻性,而用比兴寄托之法解读该类诗歌,则不可一概而论,而应该结合诗家生平进行,以避免曲解拔高。

  3、推崇自家诗

  (1)对族中名人的肯定

  黄培芳出身书香世家,秉承家学,族中名人辈出,黄培芳对此亦颇为自豪,在《香石诗话》中多转引他人评价对黄瑜、黄畿、黄佐、黄绍统、予以充分肯定。 

  (2)对师友及门人的肯定

  黄培芳13岁从田西畴先生学诗,21岁入羊石书院,受业于刘朴石,28岁开始讲学授徒,“授徒有年,信从者众,人才蔚起”,“游其门者,名硕辈出,如许尚书乃普、罗侍郎文俊,其尤著者。”对于师长田西畴、刘朴石、冯敏昌等人及其学生的成就,黄培芳都有论及,且颇多誉词。

  三、《香石诗话》反映的风俗风情

  《香石诗话》中保留了不少反映广东地区民俗风情的资料,如香山小榄赛菊会、乞巧习俗以及清朝乾隆年间广州地区的物产、粤剧、待客、节庆等风情习俗,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四、《香石诗话》的价值及地位

  (一)价值

  在《清诗话续编·序》中,郭绍虞曾指出:“诗话之作,至清代而登峰造极。清人诗话约有三、四百种,不特数量远较前代繁富,而评述之精当亦超越前人。”清代是中国古典诗话发展的黄金时代,黄培芳《香石诗话》处于此时期并没有被湮没,仍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值得研究者进行深入的研究。

  1、文献价值

  《香石诗话》选存了大量清代岭南地区诗家诗作,有不少诗家名不见经传,对于这些诗歌,黄培芳“博采名家心得之谈”,“参以自家悟得”,极为精警,对于了解清初至乾嘉时期岭南地区诗坛风貌具有相当的文献价值。

  同时,《香石诗话》还记述了清代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对于了解岭南风物也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

  2、借鉴价值

  翁方纲曾对《香石诗话》逐卷加以点评,认为其“持论皆正”,并“深加赞许”,黄培芳弟子孔继勋也认为“其书持论甚正,既深为覃溪先生所许,而发明七古诗法,尤有功学者”。从时人对黄培芳的评论当中可以看出,黄培芳对诗家诗作的评论客观中肯,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更兼黄培芳秉承家学渊源,又得名家奖掖,本身具有渊博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于诗家诗作的点评不仅广泛采用了其他诗坛名家的评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今天我们研究这些诗家诗作仍然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二)地位

  在《香石诗话》中,黄培芳的诗歌理论主张主要受到王士祯“神韵说”、沈德潜“格调说”以及钱载诗论的影响,虽然其论诗也主真情,重独创,与袁枚“性灵说”有相一致的地方,但总体来说,他的诗歌理论主张还是属于儒家传统诗教范畴内偏于保守的。虽然如此,“嘉、道以还,诗话以纪人纪事为务,论诗理诗法有得者鲜,此书堪称矫矫不群者矣”,《香石诗话》在清代诗歌批评史上仍具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对于岭南诗坛来说,“至吾粤之有诗话,自吾师《香石诗话》始”,其地位则更为重要,对于岭南地区特别是香山地区的诗坛诗风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作者:中山开放大学 曾春红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