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从百年咀香园看企业家精神

2018-08-31 11:41:18 来源:《中山社会科学(2018)》第四期

  一、用历史的长镜头进行细观察

  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到新中国建立之前,有过三次起飞尝试。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推行的改革。虽然三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它引起的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反思却是深刻的。

  中山古称“香山”,在历史上,作为中国行政区划分的香山县是指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间。辖区曾包括今天的中山、珠海、澳门的全部和顺德、番禺等地的部分地区,是珠江三角洲上的大县。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片喧嚣商潮涌动、各路商业奇才辈出的热土!

  在三次起飞尝试中,“香山人”都是实践者、领军者,成绩卓著。洋务运动期间产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是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工业化尝试。洋务运动中,香山买办群体群星闪耀。

  清政府甚至在1904年破天荒地颁布了第一部公司法,对私人创办股份公司和各种承担有限(或无限)责任的合伙经营企业进行规范和引导。至此,现代企业家事实上已开始逐渐取代传统商人。

  咀香园在牛角巷初创时亦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企业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引进西方商业组织和管理惯例,以适应新出现的市场环境。由香山人创办的“四大百货”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第二次尝试在民国初期。这一时期,作为“模范县”的中山县,工商业经济发展进入“小黄金期”。民国七年(1918),咀香园进行了工商登记,注册了商标。

  中国工业化的第三次尝试发生在1927-1937年。这一时期,萧家咀香园实现了“二代传承”,越做越大。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咀香园也没有断层,且通过澳门向海外进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咀香园饼家与石岐30多家私营饼店合并,成立咀香园糖果饼店加工场,扩大了生产场地,增加了产量。咀香园由私营到国营,由作坊走向企业。1978年改革开放后,咀香园大力进行技术改造,烘饼从炭炉改为电炉,原来的捞糖粉工序改为机械搅拌,燃料从煤改为电。20世纪八、九十年发展步入辉煌,1998年又率先完成国有企业改制。2003年后,搬入新工厂的咀香园在创新发展方面大展拳脚,“老字号”招牌越擦越亮。

  从咀香园百年发展史来看,咀香园既继承了香山商业“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又适时地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而进行创新调整。从家族企业到公私合营、国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每个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咀香园人没有“缺位”,这正是咀香园人的难能可贵之处。

  二、创新需要好的制度安排

  创新是利用知识去创造新财富和新价值的过程。

  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认为,历史上的经济增长半不是由技术进步决定的,技术进步只是伴随经济增长的一个现象或结果,制度变革决定性地影响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是经济长期增长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因。

  诺思研究表明,制度安排在决定收益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谓收益结构是指从事社会中的不同创业职业所带来的相对报酬。诺思认为,与资本主主兴起相伴而来的收益结构的变化,似乎可被视为工业革命之后史无前列的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戴维·兰德斯、乔尔·莫克曾发问:历史上并不缺少惊心动魄的大发明时代。但是为何生产率和产出仍这么低,且增长得如此缓慢?

  这一提问,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今天来说仍有思考的价值。

  政产学研介资之路如何走得更好,各国都在探索。中国不缺科技成果,但过去大多数“冷藏”在办公室的柜子里,或是仅仅停留在实验室。科技成果如何与市场高效对接,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美国的硅谷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在梳理百年咀香园的发展过程中,制度的安排对咀香园的创新至关重要。无论是民国时期的商标注册,打假行动,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公私合营、20世纪九十年代的国企改制等等,正因为在重要的历史时期,及时适应了制度变革,才有咀香园持续发展的动力。

  咀香园虽为“老字号”但没有“老资格”,自2000年以来,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一直是主动的。2003年搬入中山高新区之后,创新的步伐更快。创新除了技术之外,还有商业模式、管理等多元的创新组合。如,早期探索工业+旅游,建设社科修身文化长廊等,不仅增加了销售,还增强了品牌影响力。

  正因为有了好的制度安排,咀香园在每一次转型升级中,不但没有“缺位”,而且很“到位”。

  三、对企业寿命的若干思考

  企业是有生命的。

  当代中国企业2.9年的平均寿命通常是非常短的,这可能反映了绝大多数创办企业的中国人都比较缺少企业家才能。

  从中山百年企业史来看,中山“老字号”在全国所占比例不低,榄仁堂、沙溪凉茶、咀香园、酱料等都创始于晚清,均有百年以上历史,50年以上的企业就更多了。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老字号”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扬。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原院长林垂宙在《创新四重奏》中提到:产业的成功标准一般说来,不外有三:能否占有市场、能否创造利润,能否持续经营。

  从中山百年企业发展历史来看,中山也诞生了榄仁堂、沙溪凉茶、咀香园等“老字号”。

  榄都堂始创于清道光七年(1827),是当时榄乡公约内何、李、麦三大氏族集其他绅士提议所设。故时珠三角流传一句老话“两龙不认顺,小榄不认香”。 这里的两龙是指龙江、龙山。顺是指顺德,香指的是香山,是中山的旧县名。

  沧海桑田,榄都堂一直沿续下来,在此基础上,1958 年小榄制药厂开办。2015 年金城医药(全国同行业首家登陆创业板的上市公司)改组小榄制药厂并成立了广东金城金素制药有限公司。并下设广东金城榄都医药有限公司,在国家健康产业基地设立新厂,以传承榄都、榄药文化及知识产权,恢复“榄都堂 1827”字号。具有190年历史的中山“老字号”—榄都堂重放光彩。

  沙溪凉茶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沙溪凉茶”由广东省香山县隆都塔园村(现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塔园村)黄汇首创发明。一百多年前,沙溪凉茶以“朱老汇凉茶”之名风靡隆都,旁及省港澳。如今,“沙溪凉茶”已升格为“广东沙溪制药有限公司”,走上了现代企业之路。

  美味鲜起源于清末民初的“泰茂酱园”。石岐大大小小的10来家酱园在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起名为公私合营石岐酱料厂。1958年改为地方国营石岐酱料厂。1989年,"石岐酱料厂"正式更名为“中山市美味鲜食品总厂”。2000年,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成立。2014年厨邦文化博物馆建成。美味鲜产销量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第二。

  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红极一时”的威力、凯达、小霸王、爱多等中山品牌相比,上述“老字号”在百年经营中强调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在一些关键的时刻“平稳渡过”并迎来新的开始。

  从全市来看,至2018年,中山市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8个专业镇、5万家工业企业,其中又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因此,在高质量经济发展中,中山尤其要注重如何才能助民企业飞得更“高”。

  从全球来看,日本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老字号企业数量众多的国家,据日本东京商工数据,日本创业100年以上的企业有2万多家。在这些老字号中,不乏行业龙头领型企业,如,1586年创业的松井建设(世界上最古老的上市企业),1918年创业的松下、1919年创业的住友商事等。

  与日本老字号相比,中山的老字号主要集聚在食品、中医药等传统行业,产品的附加值相对低。

  除了“久”如何才能更“大”?

  笔者曾与咀香园执行董事、总经理郭伟文聊到企业寿命的话题。在当下乐于赚“快钱”时代,为什么咀香园不去多元化投资(比如,很多企业进入房地产领域)?为什么不上市?为什么热衷于“慢工出细活”?

  后来,“全球创业教父”、考夫曼基金会主席卡尔·施拉姆的两句话启发了我。一、自有记录的历史早期开始,人们一直对创造、创新和施展才华充满激情。正是这种动力使人类社会得以达到目前的先进和复杂程度。二、促进经济增长的生产性企业家精神和利用各种机会谋取私利的非生产性企业精神之间存在着冲突。

  四、“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2017年9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是中央首次发文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

  要理解“企业家精神”,首先要理解何谓“企业家”。企业家不等于狭义的制造业企业主。

  企业家一词源于法语entrepreneur,意思是“敢于承担一切风险和责任而开创并领导一项事业的人”,带有冒险家的意思。历史上对企业家的解读也是五花八门。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之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

  这对我们理解“企业家精神”这一概念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间。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在《硅谷百年史》推荐序中写道: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创业和创业公司,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主流经济学中,过去只局限于研究价格调节机制。在非主流的经济学里,特别是奥地利学派,熊彼特、哈耶克,则非常强调企业家精神。只有发挥每一个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经济才会有活力。如今硅谷的成功,证明了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熊彼特将企业家精神概括成四大特点:一、建立私人王国的梦想和意志;二、在利润和金钱之上的对胜利的热情;三、创造的喜悦;四、坚强的意志。需具备有眼光、有胆略、有组织能力的“三种独特的品质”。其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还提到:企业家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状态,但一般说也不是一种持久的状态,因此企业家并不形成一个专门的社会阶级。他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以实现新组合为职业的人称为企业家。

  按照能彼特的分析,企业家精神应该是一个泛概念。与当下,大多数人认为的,企业家精神只是从事制造业生产的企业老板的精神是不同的。经济的发展,除了需要制造业企业老板拥有上述“四大特点”“三种独特的品质”外,与经济领域相关的主管部门、园区管理者,甚至社会中介机构等均需要具备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非我们理解的制造业企业家单一群体的行为。

  只有这样才会营造好经济发展的制造、营商、创新、金融等“全环境”,形成发展合力。

  从百年咀香园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山改革开放40年中的经济发展史来看,每一次制度的革新,广义上的中山企业家精神发挥的很好,每一次历史的转折点上,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等能主动适应变革,寻找更利于经济发展的路子。

  五、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企业家精神

  中山市社科联主席、孙中山文化研究专家胡波教授在分析“香山商帮”时提到:从郑观应的商战思想到孙中山的商贸观,再到徐润经商的成功,不能不发出香山代有才人出的感叹。香山商业文化中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积极因素很多,比如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对外开放的态度,保留自己传统精神同时又善于吸收外来精华的做事方法,兼容并包融汇百川的胸襟,都是现代的我们需要提倡的,也都是我们现代经济建设中所需要的文化精神。香山商业文化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很多企业的家族味太浓,受传统的束缚比较深;地域观念比较重,对内抱团,对外排斥,这些因素使香山的商业无法完全转轨为现代商业,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与历史上其他的商帮不同,香山商帮,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受“大香山湾区”的影响大,香山商人具有国际新视野。早期澳门成为“香山商帮”看世界的窗口。这种影响在改革开放40年中也颇为明显。

  2017年3月5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写入十九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粤港澳大湾区指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等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2018年4月17日,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原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徐泽率该会专家学者一行到访我市,就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情况考察调研。借此机会,笔者专访了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就中山如何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话题进行交流。

  郭万达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开放的湾区,中山要发挥优势主动融入湾区发展。省委书记李希给中山的“三个定位”很重要。一是“东承西接”的支撑点,表明了中山区位的重要性。中山是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既有湾区也有河口,是“河口+海湾”,中山既临河口很近,又离海湾很近,有海、有山、有城,本身在地理上就是沟通东西岸的。二是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表明了中山的地位。三是大湾区的重要一极,决定了中山的定位。重要一极的涵义是中山要利用优势、特点,主动融入,不能被动,不能站在旁边看人家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山是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一员。新时代,中山“企业家精神”也应有更多更大的作为。


作者: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闻采访中心 谭华健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