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中山市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研究

2019-02-28 17:37:27 来源:《中山社会科学(2019)》第一期

  *本课题是市商务局牵头“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专题调研报告的核心内容。

  一、研究背景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一决定,不仅大大超越以往的“扩大对外开放”的提法,也将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任务引入制度创新层面。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特别强调“坚持开放发展”、“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坚持开放发展”的提出,表明中国从政策性开放向体制性开放的转变,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了新阶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山人秉承“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勇立潮头、锐意进取,取得了辉煌成就,以占广东省1%的土地、不到3%的人口,创造了位居全省前列的经济总量。时至今日,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对外开放提出了新要求。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提出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四个方面重要要求。中山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指标精神,围绕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精神,扎实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各项工作,积极探索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取得阶段性成效。本研究旨在总结回顾中山市在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的实践现状,分析中山市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优势与不足,并给出政策建议。

  二、推动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中山实践

  近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策部署,加强整体谋划,找准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不断提升中山对外开放水平。

  1.外贸进出口快速发展。一是进出口规模实现跨跃式发展。1978-2018年,中山市货物进出口总值从3958.1万美元提升至355.1亿美元,增长897.1倍,年均增长超过18%。二是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全市中山市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占全市进出口总值比重近30%,机电产品进出口占全市进出口总值比重超过70%。三是外贸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先后获批供港澳水产品、出口焙烤食品、出口灯饰产品等3个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区,古镇镇灯饰产业基地、小榄镇五金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古镇利和灯博中心获批成为全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成中山市正好华南进口乳品交易中心、中山保税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等2个省级进口商品交易中心。

  2.双向投资协同发展。一方面,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8年12月,全市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累计72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超过153亿美元。现有外商投资企业近4000家,其中香港企业约占58%;澳门企业约占14%;台湾企业约占9%。近几年外商投资企业稳步增长,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数从2016年133个快速增长至2018年584个,年均增长一倍以上,实际利用外资是90年代初的10倍。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领域从初期的纺织服装、玩具箱包、电子、食品等传统产业,拓展到电气机械和器材、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相关电子设备、汽车制造、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产业。另一方面,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走出去”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已通过综合验收并正式运行,目前已有63家投促机构和专业机构进驻平台,533家企业注册平台,截至2018年底,中山市企业在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投资项目220宗,其中在1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35宗。对外投资领域从设立境外传统贸易公司发展到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营销平台等,海外并购从获取生产要素升级为完善产业布局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涉及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光源制造业等领域。

  3.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强。一是扩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领域合作。目前,中山市被纳入国家中德生物技术和医药经济重点合作城市,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中瑞(欧)工业园等正加快建设,先后引入瑞士丝丝姆纺织机械、英国高普检测认证、英国布莱缇信息技术项目、美国普派克热回收、VDE鉴衡(广东)综合检测平台等优质项目。二是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水平。2016年以来,新增阿联酋、卡塔尔、印尼、孟加拉国、缅甸、马来西亚、塞浦路斯等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投资目的地,中山美居产品南非中南展贸展示展销中心,被评定为省级境外广东名优商品展销中心培育项目。三是扩展对外交流广度。深化友城交流,目前共有5个国际友好城市、13个国际“准友城”,市友协先后与14个国外友好组织和机构建立联系,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口单位建立友好交流机制,与20多个外国驻穗领馆建立起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

  4.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于2017年8月7日正式上线运行,已部署报关报检、舱单、运输工具、加贸电子账册和税费支付等基本功能模块,实现了一点接入、一次提交、一次查验、一键跟踪、一站办理。目前,中山市“单一窗口”实现主要业务申报使用覆盖率达80%以上,居全省前列。中山监管通关信息平台于2018年4月通过综合验收,涵盖卡口管理、场内监管、区港调拨、信息服务、监控分析等5大功能模块共85个子模块,系统运用新型智能识别技术,实现智能化监控,码头物流效率大幅提升。口岸提效降费工作扎实推进,2018年已实现整体通关时间压缩1/3的目标任务,其中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为2.07小时比上一年同期7.65小时压缩了72.99%,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为13.84小时比上同期30.95小时压缩了55.29%。

  5.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深入推进减审批环节、减审批资料、减审批前置条件、减审批时限的“四减”改革,重点建设好网上和实体两张政务服务网,加快实现线上办事“一网通办”、线下办事“一站全办”。二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快速维权机制,与司法保护有效衔接,实现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在中山市远程立案、开庭审理等功能。三是建设中山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用中山网”对外门户网站,实现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与重点人群信用信息公开查询、红黑名单公示、行政许可及行政处罚“双公示”、守信承诺信息公示、行业信用信息查询及公示等功能。四是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山市共有外资银行3家、外资保险机构7家,已初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扩大全球136个国家和地区,交易项目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融资等多个领域,共有23家金融机构、17个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1600多家外贸企业办理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9家银行开办了粤港电子支票业务,5家银行开办了粤港跨境电子账单直接缴费业务。

  三、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中山优势

  经过多年开放发展,中山市在开放型经济上形成了三大主要比较优势。

  1.区位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央的重要战略部署,中山市处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地带,毗邻港澳广深,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周边有5大机场和4大深水港,轨道交通已接入国家高铁网,可达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公路交通进入高快速路网时代,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中山港是国家一类口岸,外轮可直达中山码头。随着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以及深中通道、深茂高铁等重大战略通道加快建设,随着高速、高铁、城际轨道、快线、港口等集结成网,将有力地推动人才、科技、物流、资金、信息等要素自由便捷流动,将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要素支撑。

  2.产业优势。中山市实体经济基础雄厚,市场活跃度较高。全市有各类市场主体35万多家,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达104家。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600家企业在中山投资经营。民营经济活跃,民营经济体占比达96.3%,民间投资占比近70%。拥有3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现代产业集群,涌现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健康医药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灯饰光源、红木家具、游艺设备、五金锁具、燃器具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已规划建设面积达153平方公里的9大产业平台,一大批大型优质项目已签约进驻。

  3.创新优势。中山市在研发投入、科技共性平台建设、人才培育和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企业创业,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跻身全国20强。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18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87家,新型研发机构5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59家,在中山市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高校、科研院所160多家。火炬开发区被纳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翠亨新区获批省级“双创”区域示范基地,中德生物医药产业园成为国家重点对德合作园区,建立了中以科技创新中心。当前正在积极参与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以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三角迪茵湖和坦洲裕洲岛“两区一湖一岛”为依托,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中心。

  四、目前的不足与挑战

  中山市处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地带,毗邻港澳广深,地理位置极为优越,随着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以及深中通道、深茂高铁等重大战略通道加快建设,高速、高铁、城际轨道、快线、港口等集结成网,同时,中山市实体经济基础雄厚,市场活跃度较高,有较好的创新环境,正在积极参与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以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三角迪茵湖和坦洲裕洲岛“两区一湖一岛”为依托,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中心,这些比较优势将加快推动人才、科技、物流、资金、信息等要素自由便捷流动,为中山新一轮发展提供充足的要素支撑。

  但更高水平的扩大开放,要求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层次加深、布局优化、质量提升等,需要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需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需要坚持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不断优化开放布局,提升国际竞争水平, 对标这些要求,中山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和短板。

  (一)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能力亟待提升。目前中山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交流,未形成融入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长效机制。港澳投资高端优质项目较少。2018年全市外商投资新批项目来自港澳地区占全市87%,但注册资本10万美元以下占比54%,投资超过1000万元项目中,七成以上为电子、家电、五金、家居等传统产业项目,且多为产业链条已有环节,科创、金融等产业,高端项目总体占比较少。国际化高端人才不足,高校资源缺乏、技术储备不足,精通外语并了解国际关系、国际法规、国际惯例和相关科技专业知识,能有效组织开展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和国际化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大中型企业人才总量不足,总体研发能力比较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二)外贸转型升级发展动能不足。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新兴市场贸易风险加大等因素影响,外贸进出口下行压力较大,这与中山市在珠三角总体经济地位有较大差距,贸易方式和出口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外资企业转型升级后劲不足。由于劳动力、原材料、土地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目前全市外资企业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转型升级动力不足,如何实现内部提升、有序转移,同时保留高端生产环节和生产性服务业是重大挑战。外贸新业态发展较慢,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还未形成规模,缺乏大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中山保税物流中心(B型)功能受限,制约新兴业态发展。

  (三)国际经贸合作存在短板。一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制定“再工业化战略”,吸引制造业回流,重塑其制造业优势,东南亚国家、印度等发展中经济体凭借低廉劳动力成本对外资产生较强的吸引力,由于中山市缺少大面积连片土地,同时缺乏完整的高端产业链,对新兴产业项目的招商亦缺乏吸引力和承接力。 二是“走出去”面临较大制度短板。目前,境外投资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复管理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部门间的协同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投资促进体系有待完善,尚未形成“走出去”专业化服务体系,无法满足企业国际化需求;风险防范机制有待健全,面对国际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海外投资保险等避险工具尚未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应用。三是缺乏龙头企业和重大平台。中山市重点发展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医药等产业缺少世界级大企业集团和国际知名品牌,对标周边城市,中山缺乏自贸区、综合保税区等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平台,制约经贸合作的国际化水平。

  (四)营商环境优势不明显。政务服务环境方面,部门信息互通和改革协同有待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形式单一,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依旧靠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利率上浮水平较高,融资贵、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企业普遍面临经营成本高的问题。同时,专利行政执法人员数量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社会信用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规不符”问题、配套基础设施、生活配套等不能满足产业园区需求,基础教育供给不足产、人才政策覆盖面不够,影响企业发展。口岸通关便利化有待提升,虽然中山口岸是国家一类口岸,但由于中山市缺乏深水港和国际航线等因素,以及香港、广州和深圳等枢纽港“虹吸”效应影响,制约中山市港口发展。

  五、对策建议

  1.完善合作对接机制,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机遇,落实粤港澳全面合作要求,深化与港澳经贸部门合作,细化“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协议,统筹推进重大合作平台建设、重大项目合作、联合对外投资等,提升国际化经贸合作水平。积极引进港澳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加快推动中山现代服务业发展。发挥中山健康产业集聚优势,加快推动区域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健康产业基地。积极推进粤澳(中山)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香港科技大学中山联合创新中心、深中科技创新产业园等建设,探索“香港设计、中山制造”合作模式,打造区域合作创新中心。鼓励港澳资本进入中山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支持两地联合办展、差异化办展和展会资源共享。加快引进港澳高端科技人才和专业团队,提升工业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数据化、现代化等水平,形成珠江东岸到西岸梯级承接模式。完善“一港五区”功能布局,加快推进中山港客运码头东移,打造广东国际海港枢纽的重要节点。

  2.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与港澳及海外投资推广机构合作,完善贸易“双平台”建设,积极引进进出口平台项目。以“一带一路”沿线为重点,加快建设境外名优商品展销中心,扩大中山品牌影响力。鼓励灯饰、家居、五金、小家电等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走出去”,利用“一带一路”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和综合性产业基地,形成中山产业境外集聚发展优势。积极发展“丝路电商”,推动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和大型物流企业抱团在境外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海外仓。

  3.加快培育贸易新业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推动跨境电商集聚发展,力争建设跨境电商示范市。全力推动利和灯博中心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推动全市专业市场进一步完善外贸功能,探索形成珠三角地区传统产品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培育外贸进出口新的增长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重点扩大来自欧美、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鼓励建设国家级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加快推动小榄五金、东凤厨卫家电等建设国家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进一步提升中山出口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落实国家政策大幅降低市场热销消费品、药品进口税率政策,扩大冻品、乳制品、水产品、酒类等优质消费品进口,建设优质进口产品基地。加强出口名牌企业政策扶持,支持出口名牌企业开展境外宣传和国际商标注册、申请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认证。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行发展,提升服务外包水平,加快服务贸易转型升级。

  4.加快“走出去”步伐,形成境外产业集聚优势。完善“走出去”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实施对外投资分类指导和管理,鼓励镇区、商协会组成联合体或采取联盟方式组团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打造境外产业集聚平台。鼓励企业海外并购,开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完善投资和管理风险防控机制,建立企业“走出去”动态监测体系,降低企业“走出去”风险。推进外贸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探索设立境外投资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鼓励政策性保险机构在中东、非洲等国家扩大承保区域和适当调整风险模型,拓宽对境外投资企业人员承保规模及范围。

  5.实施靶向精准招商,积极引进高端资源。完善省、市海外经贸代表处联动机制,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医药等重点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统筹组团和九大市产业平台资源,巩固提升“3.28”洽谈会品牌效应,组织开展境外精准招商推介活动,以高端优质项目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配套政策,积极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快引进检验检测、研发平台、技术中心等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公共技术服务高地。加强市级统筹,进一步规范招商引资项目引入流程,提升招商工作的市场化、专业化水平。

  6.深化自贸区政策复制推广,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对接推进机制,建立与省自贸办及自贸区长效沟通机制,加快形成适合中山实际的可复制推广政策,强化复制推广工作效果评估,保障政策复制推广效果。积极对标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完善中山市在国际航运、国际贸易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中山保税物流中心转型升级,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建立对接前海自贸试验区长效机制,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科技服务、创新金融等等,打造现代服务业示范区。

  7.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贯彻落实国家、省进一步扩大开放工作部署,细化完善中山市利用外资配套政策,简化外商投资准入手续,进一步降低外商准入门槛。以投资项目审批为试点,建立“容缺受理”机制,压缩审批时限。设立企业服务专窗,为重点项目企业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建设。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手段,完善中山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推动港口智能化建设,进一步优化通关环境。完善中山“一港五区”功能布局,推动中山港码头东移,建设黄圃港水铁联运,打造广东国际海港枢纽重要节点。全面推动口岸提速降费,清理口岸通关环节不合理管理措施和收费,整体压缩通关时间、降低通关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涉外应对和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开展集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推动外经贸企业贯彻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强化涉外商标专用权保护,建立健全境外商标品牌维权援助机制。

  六、结语

  中山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指标精神,围绕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精神,扎实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各项工作,积极探索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中,可以看到中山市委市政府在推动中山市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所发挥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来看,中山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能力亟待提升,外贸转型升级发展动能不足,国际经贸合作存在短板,营商环境优势不明显。在这些不足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中山市应深入学习领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对接“港澳所需”“中山所能”“湾区所向”,加快培育贸易新业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完善合作对接机制,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加快“走出去”步伐,形成境外产业集聚优势;实施靶向精准招商,积极引进高端资源;深化自贸区政策复制推广,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作者:课题组负责人 :林伟强; 课题组成员:唐勇义 齐宪凯 刘朝晖 何舒婷 郑焜衍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