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中山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

2019-04-30 18:17:01 来源:《中山社会科学(2019)》第二期

  *本文为2016年度中山市社科规划“良等次”课题《中山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之核心内容。

  中山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300多项,其中小榄菊花会、凉茶、醉龙舞、南朗崖口飘色、中山咸水歌、六坊云龙舞等六个具有较大珍贵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了国家级保护名录。本研究针对该六个项目的旅游开发问题,访谈了27名中山本地居民,发放了1124份中山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问卷,了解了当前中山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试提出中山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建议。

  一、中山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概况

  (一)民俗类项目最受欢迎

  调研对象最感兴趣的是民俗类项目,比例74.42%,其次是传统技艺类项目,比例占64.34%,第三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比例占48.06%。民俗类项目游客可参与性较高,群众基础好,受普通群众欢迎程度高。传统技艺类项目可展示性强,方式包括现场展示、图片展览、实物展览等,展示内容包括手工成品、历史作品、制作过程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传统舞蹈类项目、传统美术类项目、传统喜剧类项目和传统音乐类项目,这些项目在可展示方式和展示内容的丰富性方面相对较差,因此旅游开发适宜性相对较低。

  (二)凉茶和小榄菊花会社会认知度最高

  通过数据可知,调研对象最不了解的是六坊云龙舞,比例高达88.89%,其次是醉龙舞,比例为66.66%,崖口飘色和中山咸水歌紧随其后,比例分别是59.26%和55.56%。调研对象最为熟悉的是凉茶,比例高达88.89%,其次是小榄菊花会,比例为70.37%。广东地处岭南,岭南人饮用凉茶历史悠久,凉茶社会认可度高,因此也成为了调研对象最为熟悉的项目。小榄菊花会虽然分布地主要在小榄镇,但经过多年运作,小榄菊花会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旅游项目,加上各地游客的口耳相传,小榄菊花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盛。六坊云龙舞等项目,虽然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但是由于主要参与者是本地村民和相关的华侨等人士,活动范围有限,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皆有限,因此成为了调研对象最不熟悉的项目。

  (三)凉茶和小榄菊花会活动参与率最高

  调研对象参与最多的活动是小榄菊花会,比例占44.44%,其次是凉茶,比例占40.74%,醉龙舞排名第三,比例占4.63%。中山咸水歌、崖口飘色、六坊云龙舞均有调研对象参加过,比例分别占3.7%、1.78%和1.42%。小榄菊花会每年在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举办,为期时间约15天,游客有较为充分的时间选择合适出游时机,这也提高了活动参与率。凉茶文化是岭南最具魅力的地方文化精粹之一,虽然凉茶被广泛认知,但是就沙溪凉茶而言,似乎比较难在身边发现沙溪凉茶踪迹,更不用说去了解沙溪凉茶的构成,参与凉茶的熬制等过程,因此与凉茶的认知率相比,沙溪凉茶的参与率要低得多。西区长洲经过六届中山西区醉龙文化节活动的积累,醉龙文化的群众影响力和活动知名度得到较大提升,使得醉龙舞在调研对象中的参与率要高于中山咸水歌、崖口飘色和六坊云龙舞等活动的参与率。中山举办过咸水歌对歌大赛,咸水歌也登上过央视舞台,在互联网上也有可供浏览和下载的咸水歌的音频、视频等信息,调研对象中有约3.7%的对象有过参与咸水歌相关活动。崖口飘色和六坊云龙舞类似,主要出现在村里的巡游活动中,或者中山慈善万人行等活动中,这些活动要么活动持续时间短,要么活动项目太多,难以充分展现该项目的特色,因此在调研对象中活动参与率排在最末。

  (四)民风淳朴是中山非物质文化旅游的最大优势

  在中山非物质文化旅游的优势统计表中,排名第一的是民风淳朴,比例占67.47%,第二是风景优美,比例占62.28%,第三是价值实惠,比例占52.41%。小榄菊花会作为中山知名度最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价格方面、交通方面,都极具竞争性。在中山非常有名的旅游目的地孙中山故居旁,建设有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分别展示了中山现有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览馆位于翠亨村的农田旧民居内,游客可以自驾车或乘坐公交到达,展览免费。以上两项基本形成了调研对象对中山非物质文化旅游的印象,即能保持历史风貌、自然环境优美、价格便宜等。

  二、中山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冲击

  特定的文化有其特定的生存环境,任何文化都要根植于特定的土壤中才能生根发展。中山许多传统习俗、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是在以前半渔半农的环境下产生的,以工业生产为主导的城镇化促使许多中山农民洗脚上田成为工人和商人,加速了传统农耕社会的变迁,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随着这种特定环境的改变或消失,传统文化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冲击,抑制了其再生产能力,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人亡技绝”的险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除了受社会变迁因素影响之外,也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社会转型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极大的改变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中山各级政府部门虽积极采取措施加大保护力度,由于缺乏完整的传承体系,再加上社会和普通民众参与度不高,随着代表性传承人逐渐老去,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甚至出现后继乏人的困境。

  (二)开发数量少、质量低

  中山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六项,目前已经开发的项目是小榄菊花会和醉龙舞。小榄菊花会经过多年商业运作,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综合性花会。中山西区醉龙文化节成功举办六届,已经成为了一项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2015年,中山市旅游局主办“中山有礼”2015中山市必购旅游商品评选活动,最后与小榄菊花会相关的项目如菊花肉、菊花酒、菊城手信、菊花杏仁饼等入选地方特产类十佳及优秀奖;没有任何与醉龙舞相关的项目入选;作为中山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知名度最高的沙溪凉茶,也没有任何与之相关的项目入选。可以得出,虽然,目前小榄菊花会和醉龙舞得到了旅游开发,但是只有小榄菊花会得到了较好的纵向开发,使其能够以具体的形态对外传播。

  (三)宣传力度小,品牌知名度低

  中山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主要是通过“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方式集中陈列展示,宣传形式比较单一,也缺乏互动性。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对体验提出了更多的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工作,也需要及时创新宣传方式。此外,中山叫得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屈指可数,除了小榄菊花会品牌知名度较高,西区醉龙文化节影响力逐年提升之外,其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多的是以民间活动的形式出现,在宣传上缺乏持续性,也没有很好的借助各种媒体宣传,较少为外人获知。

  (四)传承人发展面临困境,保护与利用过程相分离

  项目组通过调研得知,目前,中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及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0人,已故1人,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超过70%,平均年龄达到69岁,传承人呈现高龄化现象。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方面,中山也呈现冷热两极现象。小榄菊花会、醉龙文化节因为有良好的市场需求,如今已经成行成市,其他项目因为难以看到经济效益,一直以来吸引不了年轻人学习,大多数是民间艺人自发传承,或多或少存在生存困难,其中六坊云龙舞等就面临失传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过程是保护与利用相互融合的过程。由于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非物质文化市场遭受了严重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范围受到了限制,开发难度也较之以往更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

  (五)文化旅游的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

  1.旅游竞争力同质化

  同中山一样,广州、汕头、潮州、佛山等地区也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作为享受型消费的旅游需求,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了地方政府的共同选择。文化旅游旨在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异地文化的魅力,获得一种超然的文化享受。这不仅需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本身的内涵,更需要做好文化旅游品牌的营销和推广工作,才能在旅游资源雷同的今天,形成独特的旅游市场格局。

  2.旅游项目同质化

  旅游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对游客来说,旅游不仅仅是游山玩水,或者增长见识,更多的是在旅游过程中获得一份独特的人生体验,提高生活品质。因此。旅游项目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特色,注重旅游体验的独特性,彰显文化内涵,走出同质化旅游怪圈。以小榄菊花展为例,广东省内与小榄菊花展类似的旅游项目有广州创意菊花节、深圳东湖菊花展等,同样是做赏菊花,小榄能够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做“眼球经济”,而是将菊花与小榄当地文化紧密结合,开发了水上飘色、菊花戏、菊花美食等具有文化因子的旅游产品,把赏菊花纳入了感受民俗文化的范畴,实现了从“观光小榄”到“文化小榄”的转型,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再比如,广州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和中山西区醉龙文化节都是做龙文化,但不同的是中山西区醉龙文化节不仅仅有醉龙表演,还与中山其他的一些文化遗产项目紧密结合,开发出长洲仙艇表演、南师邀请赛、非遗特色美食节、戏曲曲艺大赛等文化节目,极大的丰富了文化节的内涵,使之在各类龙文化活动中独树一帜,难以被复制。这只是中山各类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做得有特色的其中两个项目,更多的旅游项目因为缺乏独特性而乏人问津。在大众旅游时代,中山只有深挖文化内涵,将地方独特文化充分融入到旅游项目,才能实现在同质化现象中突围。

  三、中山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建议

  (一)选择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重点开发利用

  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均应对其重点开发。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了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和民俗四大类,属于文艺、风土民情、技艺等内容,其所特有的民间性、乡土性、丰富性,使其具备了极强的展示和表演功能,在现代生活中变得非常具有吸引力,为现代人所喜爱。

  在对中山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利用上,应遵循如下原则:

  首先,本真性原则。本真性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原有的属性,即事物的基本性质、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等保持同一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发展,离不开市场运作,因此,会同时兼具了商业属性和文化属性。为了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好商业属性和文化属性的比例,避免过度开发,使本真性逐步丧失。

  第二,群众性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群众创造、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它的形成和发展始终与群众文化活动紧密关联。因此,中山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不仅需要政府和传承人的力量,更需要群众参与的力量,这样才能使其得到真正保护和传承。

  第三,创新原则。创新是为了满足游客与时俱进的文化需求,是保持文化旅游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能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会逐渐被人淡忘,淡忘的结果就是被忽略、被破坏,甚至消失。因此,只有对适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进行创新,使其适应市场需求,才能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下去。

  在对中山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发利用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与公益性文化事业结合。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诞生是因为当时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些已经逐渐远离今天的生活,不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但是仍然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因此,需要对其加以传承和保护。传承基地、博物馆、展示馆等成为了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基地,它们不仅对传统文化资源起到了收集、保存和展示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文化资源开发,以及新兴媒体技术的应用,向外界展示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第二,开发体验式文化旅游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带有动态性的特点,属于过程中的文化,因此“活态保护”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有效的保护模式。体验式文化旅游不再是传统以观赏文化遗产为主的旅游方式,而是让游客可以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生产和创作中来,领略异质文化的精髓,拓宽了游客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旅游地文化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以活动方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方式包括展演、节庆活动、比赛等,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价值,尤其在民俗、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等文化资源展示方面,更是具有展示优势。由于活动方式易于创造差异化的文化情景,游客现场观赏,极易受到情景感染,从而获得独特的身心体验。

  (二)加大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

  根据调研数据,超过55%的调研对象对六坊云龙舞、醉龙舞、崖口飘色、中山咸水歌不了解或非常不了解,对六坊云龙舞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的比例甚至高达88.89%。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虽然极具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但是由于“藏在深闺无人识”,传承面临“人亡技绝”的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仅靠政府、社会力量的资金补给,并非长远之计,传承最好的方式是使传统文化走向市场与人们的需求发生对接,让更多的人知道、赞赏并消费文化遗产,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加大中山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提高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知名度,让游客产生消费兴趣,才是最好的促进其活态传承的方式。

  在推动中山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面,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利用各种媒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规定,以及重点宣传中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先进事迹以及取得的成就,在社会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第二,加大文化品牌宣传力度,加强与媒体的合作,深入宣传和报道中山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增强人们对中山的情感,激发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第三,不断完善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的各项内容,使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长久的关注,同时注意新媒体的开发,运用青年人喜爱的方式宣传中山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在特定的时间里,如文化遗产日、小榄菊花会、中山西区醉龙文化节、黄圃五月初六龙王诞、(六坊村)正月二十、沙溪四月初八浴佛节等节日加大宣传力度,集中媒体的力量深入宣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造成社会声势,引起广大民众参与旅游的兴趣。

  第五,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加座谈,就中山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成果的宣传,为中山文化保护工作者的工作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最后,加强批评和评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的行为及时曝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开展科学的分析和讨论,发挥民众舆论监督的作用。

  (三)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打造品牌文化产业

  中山旅游资源丰富,既有风景怡人的自然景观,又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人文景观,但总的来说,中山把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做得还不够,特别是对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挖掘,目前主要集中在孙中山文化的挖掘和宣传上,对其他的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相对落后。现在各地文化旅游迅猛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活动缺乏特色,知名度低,难以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没有特色,旅游业就缺乏竞争力,将会失去生存的根基。结合中山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城市的定位,在当今及今后发展中融入文化与生态元素的特色旅游产业,将会使中山旅游业成为“常青”产业。

  具体来说,中山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打造品牌文化产业的方式有:

  首先,创新和利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中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包括中山咸水歌、醉龙舞、六坊云龙舞、凉茶、小榄菊花会和崖口飘色等都极具地域特色,拥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我们不仅要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采用合理方式将现代艺术融入到古老文化中,使传统文化既可以原汁原味的传承,又能适应时代的进展和需求,得到宽泛推广,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第二,继续巩固和创新代表孙中山思想及文化的相关景区。 中山市“十三五”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到:将整合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翠亨古村、中山城、辛亥革命纪念公园、犁头山旅游资源,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孙中山故里旅游区。 因此,可以抓住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计划的契机,继续扩大中山伟人故里形象的影响力。

  第三,打造中山工业旅游特色。中山工业旅游过去的是模式是游客“参观企业+购物”,一直是企业唱主角,参观项目相对单一,内容局限于现有厂房“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缺乏与游客互动。中山现有40个工业旅游资源,需要以“抱团”的方式将原先分散的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从游客角度出发,推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线路产品,实现专业镇由“一镇一品”向“一镇一游”的转型,最终实现工业企业与旅游业、专业镇建设的融合发展。

  最后,培育与壮大融入文化元素的生态旅游产业。首先,继续做好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已有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市称号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宣传中山宜居精品城市形象。其次,发展新型生态产业,促进“农业+旅游”发展。中山现有食出开心农场、伟丰农场、旭景农业科技园、欣圃生态农场、锦洪果场等多个农业生态旅游区,形成了集生态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特色餐饮于一体的旅游格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仅有助于中山现有生态成果的保护和宣传,还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中山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能够较好的保护与展列文化遗产内容,但是展列方式大多单一,主要通过实物、仿品、图片等形式,游客只能单纯的认识该文化遗产,由于缺乏体验内容,无法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展示馆对游客吸引力有限。要对中山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仅仅是静态的展示不够,也难以做出特色,可以在静态展示的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节目表演,给游客丰富的视听体验。此外,也可以在展示方式中融入高科技手段和互联网技术,使传统文化传播变得有创意,自然能吸引到游客。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展示馆需要对硬件进行改造,其次,展示馆还需要在文化展品陈列、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表演内容等方面进行升级,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在资金投入上,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加。

  首先,政府要加强规划引导,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每年有足够的拨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非物质遗产项目补助经费、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补助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让各项传承人在经济上无后顾之忧,能够安心把精力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理、创作与传授中来。

  第三,投入资金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组织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展示平台上开展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文化项目,同时也让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第四,制订各项优惠政策,完善投资环境,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并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旅游业的扶持资金投入。

  最后,投入资金完善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进景区的交通条件、通讯条件,完善游客吃、住、行等各项服务体系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品质。


作者:课题组单位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负责人:丁昭巧;课题组成员:陈璐、肖凡平、徐敏、李巧丹。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