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现代师徒制与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互动机制研究

——以中山市为例

2019-06-30 18:30:11 来源:《中山社会科学(2019)》第三期

  *本文是2018年中山市社科规划“良等次”课题《现代师徒制与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互动机制研究-以中山市为例》之核心内容。


  一、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本质是技能型人才的质量提升和数量壮大

  (一)主要概念

  1、师徒制

  师徒制是由技术精湛、任职较长、经验丰富的从业者担任师傅的角色,年轻人或业务生疏者担任徒弟的角色;师傅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方式,带领徒弟进行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共同实务操作,使徒弟能够充分领会师傅拥有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并具备独立操作能力。

  2、产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也称国家竞争优势。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或地区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所谓比较生产力,是指企业或产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

  (二)以人为本,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

  1、“以人为本”,全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赢得市场竞争的战略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让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进发。

  2、探索人才培养有效模式

  创新精英工程教育模式,建立“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精英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企业项目研究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的“双导师”制和项目资助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精英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三)师徒制是知识技能传承的重要方法

  1、师徒制在不少国家发挥重要的人才开发功能

  英国的师徒制起源于中世纪,是随着工业和贸易行会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德国师徒制的学习计划普及到了大部分的高中毕业生。师徒制为德国的制造产业输送了大量的高技术水平的员工,为德国制造的品质优良提供了人才条件。

  我国向来有“师徒如父子”“跟着师傅学”的文化渊源。不少农民工进城入厂前,大多在家乡跟随亲友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从实际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工在外出打工之前,50%以上的人已具备了基本的工作技能,有的甚至具有2~3项技能。他们所从事的技能工作主要有水电工、木工、泥瓦工、电焊工、车工、钳工、厨师、驾驶、美发等。我国已有高于6000万的农民工得益于师徒制模式。

  2、师徒制是重要的隐性知识技能传承

  师徒制有利于学习直接经验,主要是隐性经验,特别适合于活动性较强的技能技巧的学习。隐性经验要通过实践向具备相应隐性经验的人才能学习。在企业里担任师傅的人必须有多年经验且资历深,才能够胜任老师、指导者、支持者的角色。企业高级技工(包括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三个等级的技术工人)属于高技能人才行列,是企业技工队伍中产品生产方面的稀缺智力资源。任何组织都有其特有的隐性知识,自然,也可以通过师徒制模式完成传承和应用。

  3、师徒制是促进企业进步的重要手段和制度化内容

  现代组织管理强调制度化运行。大量案例说明,高成长性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都可以从制度化角度加以解释,且部分归功于其制度的恰当性、制度化的程度高等方面。很多实行了师徒制的企业组织的绩效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师徒制模式。企业还把师徒制这种制度落实到员工绩效考核上,占员工成绩的一半,决定个人的薪水增加幅度和员工分红比例。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师徒制内在地被设定为该企业的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证明也是企业绩效升级的原因。实际中,大量存在着依靠类似地师徒相授实现员工技能提升的培训活动。

  二、师徒制是中山市实体经济企业有效而重要的人才培养手段

  (一)中山市特色产业竞争力提升急需专业人才

  1、火炬区企业急需包装、电子、光学、玩具产业人才

  目前,随着火炬开发区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轻重工业比重正不断发生变化,中山应国际产业转移和自身发展趋势需要,出台相关扶持措施,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目前,已引进的龙头企业有中船、广机海工、中铁股份,相关企业有:中机、中铁大桥局、中泽重工、中舟海洋科技、华斯曼利救生艇,总投资达180亿元;其中广机、中泽重工、中铁大桥局、华斯曼利已投产,预计5年后该产业集群的产值可达600亿元。高级技能人才的发展可以克服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因此资源情况特别是技能型人才状况能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及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2、沙溪、板芙需制衣产业人才

  沙溪镇每平方公里拥有近15家服装企业,4间配套企业和1亿元的产出,是具有集聚优势的休闲服装生产基地。技能型密集型产业,对于大批量熟练的技术工人和有丰富经验的设计人员的需求远远高于对于高知识人才的需要; 世界休闲服装消费市场不断细分,存在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和不同的地区市场正是产业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休闲服装产业转型升能而缺乏高技能型人才。面临如何适应市场的发展,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急需要人才的培养,才能提高本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3、大涌企业需红木家私产业人才

  近年来,中山市大涌镇通过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优势,推动了大涌镇红木家具产业的发展壮大。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才流动性越来越大,红木家具产业的人才也日趋缺乏。

  现有的手工雕刻速度非常慢,且成品的质量取决于工匠的雕刻水平,具有随意性,所以质量存在某些局限性。但是随着产业的升级很多企业使用CNC数控雕刻床和电脑激光雕刻等技术,目前已用在平面雕刻如浮雕、线雕、规则透雕上,这样就需要具有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同样也面临人才的培养问题。

  4、东凤、南头企业需小家电产业人才

  中山市家电重镇南头、东凤成为国家级家电产业基地,分别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授予“中国家电产业基地”和“中国小家电专业镇”牌匾。相继有TCL空调、广东长虹、奥玛冰箱、美的风扇等大型家电企业驻入这两个镇,使得两个镇的经济飞速发展。由于家电产业需要大量高技术型人才,但是目前所有的家电企业都紧缺此类人才。长期以来对技工队伍的认同与重视是远远不够,造成目前普遍存在的技工困墟。突破目前各行业普遍存在的“技工荒”困境,建设培养一支适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带动初、中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技能人才格局,就成为中山市乃至我国能否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持续增长,真正向世界制造强国挺进的迫切需要。

  5、小榄等企业需五金加工、锁具产业人才

  作为曾经闻名全国的“南方锁城”,在经历了早期的产业辉煌之后,如今中山小榄的诸多制锁企业陷入转型升级的“苦战”中。市场竞争越趋激烈,各种成本不断攀升,行业利润逐年下滑。以固力公司为例,公司工厂有两千多名员工,在生产产品的各个流程,都可以看到很多外国工程师担当非常重要角色。他们带来了丰富的经验,不断提高中山基地的研发制造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引进海内外高技能型人才,还得培养我们本土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在产业转型中发挥优势。

  (二)高职高专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1、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实施的基础是校企融合

  第一,共同的目标。院校与企业均以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这是合作的前提。在企业诸多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核心的资源。开展职工培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增强职工的素质,拥有具备强大技能实力和竞争实力的人才队伍是企业的追求。在技能人才培养上企业与院校有着相同的认识和目的,这使合作成为可能。

  第二,协调的互动。企业需求影响着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的确立,在合作中,院校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开发、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教学活动都需要企业的参与;院校通过教学的实施为企业“量身定做”技能人才,提供定制服务,形成以院校为中心,辐射众多企业的合作网络。同时,这种协调互动还体现在随着企业设备、技术、材料和工艺的不断更新换代,引领着合作学校在教学内容、教材开发、课程体系、实训实习手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而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又能在指导学生实习和工作的现场及时发现企业生产中的问题,为企业生产、技术工艺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促进了企业技术革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第三,可靠的信用。校企合作是双方以契约的方式建立的协作关系,长久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需要信用作保障。信用是合作双方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任何一方不履行合作约定,合作的共同目标就无法实现。如果学校到期不能为合作企业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合格技能人才,学校的信用度就要大折扣,久而久之,企业必然要中断合作;反之,企业如果不能履行合作协议,无法为学生提供技能人才成长的必备条件,企业的信用度也将受到质疑。可见诚信是校企合作得以维持、深化和稳固持久的基本条件,是校企合作的基本保障。

  2、师徒制模式对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当所有人都在呼唤“工匠精神”的时候,说明它是稀缺的、被渴求的、未得到满足的。从全国两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扬“工匠精神”屡屡被提及,可见其对国家社会重要意义。提高工匠社会地位固然重要,社会有培养和提供源源不断的工匠机制则更重要。

  “工匠精神”的呼唤和回归,越来越多的企业反映,大学培养的理论性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所需,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更是“妄想”,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最终还要依赖企业自身培养人才。

  为此,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不仅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还要在探索构建现代人才职业培养机制入手,倾斜各类政策,提供资金、税务等多方面的支持保障,与企业联合构建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体系。

  (三)高职高专现代师徒制实施效果

  1、教师能力得到提升

  (1)校企联合、共同实施。

  现代师徒制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更加强调师徒之间的实践能力,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会将学生直接引入企业操作的环境中,用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同时还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当然,在实践的时候不管是企业还是学校都应该鼓励学生不断的创新,同时还要把在学校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和企业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还可以帮助学校和企业进行更好的合作。

  (2)科学设计,规范发展。

  现代师徒制在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等方面更加需要科学、规范,毕竟只有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应用到师徒制上,才可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才以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变得牢固。

  (3)明确不同利益主体参与的职责以及任务。

  由于受到现代师徒制的影响,导致企业和学校对学生的基础教育都负有一定的责任,而且各自的责任都非常的明确。学校负责基础知识的教育,企业在现代师徒制中主要负责的是提供技师、操作环境等。在实践的学习中企业是有不可推脱的教学责任的,而且企业往往都是与学校签订了合同或者协议的,因此企业必须按照合同或者协议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培养。

  2、课程成果显性化

  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普遍采用项目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以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出发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职业素养及人的培养上尚有不足,而师徒制的教学方式恰好可以有效的弥补这一环节的缺失。通过“师傅带徒弟”教学模式改革,直接要求对课程的内容选择、组织方式等进行全面改革,以往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体现知识、技能应用为主的项目教学模式,其直接的变化就是学通过师徒制培养的模式,能把许多课堂上、书本上的隐性的知识内容得到显现。学生对那些专业核心课程一知半解的知识,书本及课堂的文字性、语言等那部分知识,通过这种培养模式学生能够完全理解。

  3、学生能力确实得到提升

  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学生不仅可以更好理解课堂的知识点,并能通过师傅的实践经验传授,接触到实际的生产产品设计原理、加工工艺流程、动手实操能力。全方位的理解企业产品的形成过程,以及问题分析、处理能力。学生通过完成企业实际任务达到提升综合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三、师徒制人才培养机制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保障

  (一)师徒制是培养技术人员掌握专业技能,提升产业竞争力

  1、传递经验,创造发明新思维

  师徒制旨在提高徒弟职业素养、专业理 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等综合能力。师傅要把自己岗位相应的应知应会内容传授给徒弟,坚持“缺 什么,补什么”的带徒原则,引导、督促检查徒弟的学习;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培养徒弟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增强和引导徒弟的创新意思和开展创造性劳动。

  2、师傅、徒弟共同进步

  教师在采用“师傅带徒弟”教学模式中,自身存在的技术能力点、教学能力缺点和组织能力缺点暴露无遗,使每一位教师都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由于工作的压力(来自“徒弟”求知的压力)从而使得教师们主动学习,补齐自身“短板”的动能大为增加。同时,师傅和徒弟可以相互进行学习,互相取优,通过在徒弟的身上发现和汲取一些自己未曾想到的新观点、新知识,在一些过时的技术或旧工艺方面进行革新、创新。另外,师傅还可以通过与徒弟建立起稳定的师徒关系,让徒弟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除专业技能以外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3、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节约企业成本

  在企业中,能够担任师傅的员工往往都是一些自身优秀且技能高超的某一领域佼佼者。在公司制定的师带徒机制中,通过一名师傅带一名或多名徒弟的模式,可以让徒弟更加迅速的成长起来,也是为公司当前的技能人才紧缺状况进行一个有效的缓解。同时,“师带徒制”也是一种有效节约企业成本,实行内部资源供给分享的一种可行性措施。随着当前人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将是企业不可或缺的资本,当然也是企业必须大量投入的成本。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那么它根本无法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取有力的竞争优势,甚至被市场淘汰。因此,“师带徒制”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可以充分发挥内部资源,通过企业自身资本来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进而更能为企业在人才资源方面所付出的成本代价降至最低。

  四、中山市企业师徒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调研发现,中山市实体经济企业组织中,师徒制模式的运用和发展方面还存在种种差距。简述如下:

  (一)企业师徒制培训存在问题

  1、师徒制培训方法、手段、内容安排、学习效果控制等方面的系统性不够具体

  部分企业师徒制在培训方法、手段、内容安排、学习效果控制等方面的系统性不够。具体来说,师徒制里,培训需求分析很难做到位。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培训什么样的员工和什么样的人才才是企业所需要的以及徒弟目前的水平如何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靠员工的哪些知识、技能和经验支撑的,从而很难确定徒弟的培养重点;师傅很难做到根据重要性和经济条件排序,制订长久的培养和培训计划,从而很难系统地对徒弟进行培训。

  2、师徒制培训规范化不足

  部分企业师徒制下弟子只能从自己的师傅那里学到自己师傅所掌握的知识、擅长的技能和拥有的经验,不能从其他前辈那里学。这就在企业中形成了无形的壁垒,和现代企业中知识共享的诉求相悖。另一方面,师傅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带有师傅们的个人特色,徒弟在学习时也被鼓励有自己的理解,结果,师徒制培训本身个性化越来越强,不具普遍性,无法复制推广。师傅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也常常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同的师傅擅长的不一样,强调的技巧不一样。很多的技能可能仅仅适合其个人的特点,放到别人身上可能就难以完全发挥出来。

  3、师徒制培训主体积极性得不到保证

  从组织者主体来说,企业主管培训的部门、机构或个人组织师徒制的积极性不高。 因为师徒制培训形式不如其他培训正规、有章法,缺少很多管理资料,其绩效也很难评价,等等。师徒制培训,工作过程中的内在收获不确定,如将被培训者训练成什么样子并没有明晰的标准,权利也没有明确内容,即师傅在主导培训活动时其权利界限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利益没有保障,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是一种客观可能性。怎么样保证师傅的利益是个大问题。但是,随着企业普遍越来越重视外在证书标签的管理倾向的加深,因为师徒制培训形式难有相应的证书,徒弟参与师徒制培训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企业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师徒制的能够调动三方积极性的有效办法。

  (二)企业员工师徒制培训的对策建议

  1、建立有利于激活三方主体积极的制度

  企业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保障师傅教会徒弟真技能的动力机制。此外,一般担任导师的人喜欢选择与自己背景、教育、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相似的徒弟,认为这种徒弟能很好地和自己进行沟通。应设定制度化的条件有利于师傅自主选择徒弟;企业应该建立较完善的徒弟档案信息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并存档。在要组织师徒制培训时,企业有技巧地将徒弟信息传递给师傅加深双方了解,从而形成徒弟爱学、师傅爱教的局面;隐性知识传播场景或环境的提供,必要的培训投入,主管部门的组织、监控、考核、验收与激励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尤其要建立师徒制培训中的投资收益保障机制,保障企业组织师徒制培训的利益。

  2、推动师徒制培训管理实施的规范化

  培训需求分析。一方面,确认企业中存在能力或知识不足的问题。 这通过绩效差距分析即可得出来。另一方面,确认能力或知识是隐性知识和个性技能。如果是共享知识和显性化技能,则通过其他培训形式来完成。第三,确认需要参加师徒制培训的农民工。确保其有必要接受培训、有能力接受培训和有参与师徒制培训的意愿。

  制定培育规划。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培训部门及相关部门确定师徒制培训的课题项目、内容、方法、标准等。

  实施培育计划。企业在培训中要提供师傅带徒弟的作业与指导场景和基地,提供一切能够促使新人成长的环境,多制造师徒间的接触机会,促进技能类隐性知识的传播、积累与形成,为企业及时培育出技能、能力与岗位相匹配的人才提供软环境。

  3、校企共同实施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和管理

  在实施师徒制的时候一定要落实学校和企业的主体责任,要让双方都同时对学生进行监督和考核,同时还要落实评价体系,这样才可以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拟订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校企合作互利共赢为原则,可以探索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同时在校企育人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理论教学以学校老师为主,实践教学以企业老师为主的“双导师”人才培养教学机制,从而就可以让学生拥有“双身份”,一个是在学校以学生的身份学习,一个是在企业以学徒的身份进行实践的培训。

  4、加强现代师徒制培训的配套制度和实施技巧

  注重师徒制培训中的激励管理。建立隐性知识评估体系以便有效激励积累隐性知识的老员工由积极性奉献个人隐性知识;建立师徒制的教和学的配套奖励制度以便师傅乐做师傅和认真做师傅、徒弟愿意学习。变隐型师徒制为显型师徒制。为了克服传统的师徒制是一种“一师一徒”的固定搭配,是一种单线沟通模式,容易产生信息屏障,甚至是“小团体主义”等问题。企业可以采用兴趣小组、团队学习等方式,促进团队成员互帮互学,工学相长,进而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

  5、大力加强师徒制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以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较完备、先进的设备设施,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经费保证以及具有实践教学特色的环境四个重要方面。

  (1)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人事部门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资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建立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双资格证书”准入制度,重视“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2)实训基地建设。职业院校各系部在现有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保证长线专业必修实践课100%的开出率。制定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时要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尽可能照顾专业群的需求。

  (3)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上,为此,职业院校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支持教材建设,成立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校)长任组长的教材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院校教材建设规划与指导。职业院校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设立出版基金以贷款方式资助教师出版教材,支持教材建设和开展教学研究。

  (4)实践教学经费保证 学院根据发展规划,按照模范职业院校的要求,组织专家对职业院校的实践基地进行论证,做出规划,以保证每个专业都有实训室为前提。制订计划的原则是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尽可能节约经费使用。

  (5)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


作者:课题组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负责人:熊立贵;课题组成员:涂志刚、赵江平、柳孟良、潘斌。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